这些话永远也不要对孩子说。好好说话是当父母最好的修养
一、什么话不该对孩子说?这些话都是从哪儿来的灵感?
当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过度,尊重就成了笑话。
如果逐一列举不该对孩子说的话,列举个一天一夜都列举不完。
稍微换个场景,换个事件,就能出一套全新折磨孩子金句集。
“你看别人家谁谁谁,怎么就能考100,你怎么就只能考80?”
“你再这样我不管你了!”(类似的:“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啊!”)
“哭哭哭……就知道哭!别哭了!”
“你趁早别学了!什么脑子啊!”
“你看妈妈每天起早贪黑的努力挣钱,还不是为了你?你怎么还这么不听话!”
……
我们本意从来都不想伤害孩子。于是就仗着“为你好”的名义,肆意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而这些千变万化的金句,万变不离其宗。源于看待孩子的视角出了问题。
比起找到所有的金句集来避免伤害孩子,不如找到这个不变的关系核心,从根本上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和态度。
二、潜意识里,你把孩子当成了一个物件
今天我们不讨论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因为情感疏离,恐怕处处是伤害,不止是说话的事儿,是为人父母是否称职的事儿。
今天想讨论的是很多家庭常见的情况:本意希望孩子好,对孩子也特别在意,可是跟孩子处着处着关系反而越来越差,孩子也越来越不愿意沟通。
这样的家庭常常面临如此困境:孩子长大了,父母在等着孩子跟他们说谢谢,可孩子却在等着父母跟他道歉。
就算是数落孩子了,也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孩子就是不理解呢?
为什么越教育孩子,孩子越想逃跑,甚至满心怒火?
这样的家庭,无论在教育过程中有再美丽的辞藻、再处于道德制高点的逻辑,其实都在试图掩饰一件事:作为父母对孩子控制欲过度的本质。
控制欲,说白了就是在隐秘的内心深处把孩子变成了一个物件。
既然是物件,就没有独立思维能力,就不允许孩子做出任何与家长设想不同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大可小,只要和预想有偏差就可能会触怒我们。
比如当我们要出门了,孩子还在磨磨蹭蹭不慌不忙;比如当我们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学习,孩子成绩却不上不下也没有要奋发努力的样子;比如我们觉得吃糖会让孩子有蛀牙所以不让他吃,可一转眼看到孩子吃糖吃的正嗨……
这些和预期不一样的事,都可能成为我们情绪发泄的导火索,让我们堂而皇之说出那些看似良苦用心出于无奈,实则刺耳残忍满满伤害的话。
这种情绪发泄,我们不会对朋友说,不会对同事说,也不会对父母说。我们只对孩子说。因为我们觉得孩子是我们的所属物,我们从不平等。
三、有话好好说,是父母最好的修养和以身作则
作业做的太慢,吃饭撒了一地,考试没考好,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和同学打架……
这些事真的值得成为家长肆无忌惮用语言伤害孩子的理由吗?
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都是孩子的错?
你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你孩子的想法和你不可能完全一样。
但你的三观和为人,可以通过教育传达给孩子,然后让孩子通过了解你的三观,决定他想要走的路,自主规范他自己的行为。
孩子的某个不当言行,只是果,而因却往往来自于家长。
大多数情况的“因”,是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对某件事立好规矩,或者自己没有自律、做好榜样……
可当孩子学到了不良行为,造成“果”之后,家长却反过来要求孩子在被发现的第一分钟就立刻改过来。
想想自己改个生活习惯有多难?
比如熬夜,比如控制饮食、运动减肥……
有多少大人昨天刚下的决心减肥,今天就一边吃着大餐,一边心里默默念叨吃完再减?
为什么到孩子这儿就严苛的只给人家一次机会,要求孩子立刻马上改,不改就马上发飙?
如果换做是你,一有不良习惯被发现,就有个人指着你鼻子破口大骂,你会不会觉得憋屈难受想逃离?
有话好好说。
这是父母最好的修养和以身作则,也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普通人的最基本要求。
四、我也想好好说话,可是说半天他也不听。除了跟他急,还能怎么办?
有人说,我想保持稳定的情绪,可有的事发生以后,是真的让人生气啊!
孩子就是不听你的,你好好说也没用,除了发飙,难道还继续温柔下去,听之任之?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道理我都懂,就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困难重重啊!
五、“有话好好说”实操手册
下面说一下能大部分时间让你实现对孩子“有话好好说”并且为孩子合理树立规则的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分个类。
当孩子出现的所有超过你预期的事,你需要先筛选出:哪些是小问题,偶尔为之与不会影响长远教育;哪些是行为习惯问题,要立明确的规则;哪些是孩子独特的个性使然,无需干预。
1. 属于小问题不影响长远教育的
把你期待中的行为做给孩子看,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可以想一些让孩子轻松愉快的方法,但表达出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时间调整;
比如我儿子最近特爱抠鼻子。我知道这个有点不雅观,也不太卫生。但是孩子最近就跟觉得鼻孔里有矿一样,一有空就挖呀挖的。
后来查了资料,孩子可能只是觉得挖鼻子好玩,或者手上闲着觉得无聊。所以我就给他安排了好多他力所能及的活儿,做做家务啊,玩玩玩具啊。手上一忙活起来,就忘记抠鼻子的事儿了。
如果有时候他真有需求,需要抠鼻子,稍提醒一句就好,抠一下就抠一下。
2. 行为习惯问题需要立规则的
给孩子立规矩别指望一次就立成功,把握住这样一个过程:
a.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不合理行为,家长跟孩子描述这个行为并且提出期待。孩子一般只一次是听不进也改不全的。
b.家长给孩子三次试错的机会,每一次都给孩子重复一下规则和可能出现的自然后果。
c.三次之后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规则初步建立。
具体操作的时候,温柔而坚定的告诉孩子这个规则是什么,如果违反规则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自然后果,并且心里默默的给孩子三次试错的机会。
三次之后,第四次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什么叫“自然后果”呢?
举个例子,不好好吃饭,“自然后果”就是还没到饭点肚子就饿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然后果”不是“刻意惩罚”。
同样的例子,不好好吃饭,有些家长的画风就成了:“你再不吃我就揍你了!”然后孩子不吃,真就巴掌落孩子身上了。
这样的“刻意惩罚”,会给孩子建立一套没有逻辑关系的因果关系。“吃饭”和“挨揍”两个完全没关系的事儿,在孩子心里却有了某种联系。
下次“吃饭”,孩子满脑子都是怕“挨揍”。那如果揍他的人刚好出门有事儿,没陪着孩子吃饭,那孩子就没有好好吃饭的动力了,反正也不用怕“挨揍”,继续不好好吃饭好了。
除此之外,孩子还会对要揍他的家人感到不满和恐惧,长此以往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
而“自然后果”不同。当孩子亲身体会到不好好吃饭,肚子会觉得饿,一直要饿到下顿饭的饭点。那他从内心里就开始觉得得好好吃饭。无论有没有人看着他,当他饿了,就会主动好好吃饭。
另外,承担后果时,不要因为孩子哭就心软。
由于孩子心里对规则有预期,大概率会难过一会儿,也很可能哭鼻子。但孩子知道这是早就预告给他过的,情理之中的后果。之后就会对这件事产生责任感,规则感。
比如孩子爱把玩具乱扔,然后忘了扔哪儿去了,总是让你来找。
你可以告诉孩子,总乱扔可能会找不到。然后一有机会就重复跟他说这个规则。
如果孩子继续乱扔,给他三次试错机会之后,第四次你就真的假装找不到他乱扔的东西。
他可能会哭,但是丢了就是丢了,就算使劲哭也找不到。而且由于之前重复了多次,他也有可能乱扔玩具会丢的心理预期。
这时当他亲身体验了东西乱扔就会找不着的逻辑,他一来因为对后果有预期所以不会情绪过度激动,二来下次再乱扔东西之前就会想到这个后果。慢慢“不要乱扔玩具”的边界就在他内心树立起来了。
3. 孩子个性使然无需干预的
那就尊重他,控制住自己想要干涉孩子的嘴巴和双手。
比如我儿子性格比较谨慎。
前几天上平衡车的课,有一个双脚离地踩踏板的动作,孩子一直不敢做。老师扶着他做,他更加害怕了。这时候这时候在休息时跑来跟我说,不想上课了。
我就问他是因为害怕做这个动作吗?他说是。
我说你再跟老师学学,也许老师有好办法教会你呢?他还是坚持不想。
我告诉孩子说,课是要坚持上完的,如果只是这个动作你还没准备好,妈妈尊重你,咱们可以这次先不做,妈妈给你时间。于是我跟老师沟通说这节课就不教他这动作了,下次再尝试。老师同意了。
我理解孩子的性格比较谨慎,比起行动派更偏向于观察者。所以我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感受,然后自己决定做这个动作的时间。
然而下课之后我发现孩子自己就在默默的练习抬脚、收脚。我看到了他的进步,一边看一边鼓励他。他也越来越有信心,很快就能双脚离地踩到踏板了。
提前在脑子里分好类,会减少那些因为控制欲导致的发怒和伤害,也会给确实需要立规矩的事情划好重点。
然后,把全部沟通力量用在确实需要立规矩的行为习惯问题上。
1.沟通时采用客观描述 我的感受 我的期待,而不是指责谩骂。
立规矩的时候,先描述客观事实,告诉孩子继续如此会面对的自然后果,然后告诉他你的感受,以及你期待他怎么做。
全程多用“我看到什么什么,我感到什么什么,我希望你可以如何如何”这样以“我”字开头的话;而不要常常用“你怎么能如何如何,你这样做简直怎样怎样……”这样以“你”字开头的话。多用描述事实和表达感受的方式沟通,减少主观上的指责评判和情绪发泄。
2.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不含敌意的拒绝。
比如我儿子有段时间想边吃饭边玩玩具,我就温和的跟他说了一下规则,吃饭的时候不能玩玩具,玩具咱们吃饭之后再玩,没有指责,没有发脾气,而是拒绝了他的要求。
我儿子当时听了也挺不乐意的,继续坚持跟我说他想要玩。
我跟他说:
“妈妈知道你想玩玩具,但是吃饭的时候如果手拿着玩具,还怎么拿餐具呀?那么多食物,都等你用小手或者餐具抓起来塞到嘴里,然后嚼呀嚼的咕噜咕噜进肚子里呢。”
“吃饭的时候虽然不能玩玩具,但是可以吃好多好吃的,你还可以自己决定先吃什么后吃什么。妈妈爱你,咱们先一起吃好吃的饭菜,吃完之后我们再一起去玩玩具好吗?”
儿子听了之后心情好了很多,他知道不让他边吃饭边玩玩具只是因为吃饭的时候玩玩具,会占用了小手,影响到吃饭。他还知道妈妈不会因为他想要边吃饭边玩玩具就对他有意见,妈妈很爱他,而且还想跟他吃饭之后,一起玩玩具。
立这个规矩,也不是只说了一次就成功了的。
之后孩子也有提过几次想边玩车边吃饭,但我都用同样平缓的语气,不含敌意的拒绝了,并且重复告诉他规则是什么。
经过几次沟通了之后,孩子从心里接纳了这个规则,每次吃饭都不再要求带玩具了。
有时候他正在玩小汽车呢,饭做好了,我抱着他去吃饭时他手里拿着小汽车,他还会主动提醒我,忘记把玩具停在停车场了(收纳小汽车的地方,我们叫他停车场),然后我们就一起去停车,再过来吃饭。
六、控制欲的根本是追求完美,希望孩子时刻保持优秀。
父母不是完美的父母,难免失言,孩子也不是完美的孩子,难免犯错。
学会用对待一个平等的人的态度,对待你的孩子。
你可以用你的经验和思维引导他、帮助他,但不要压抑他、强迫他。
你需要做的是陪伴他成长为一个有自己主见和想法的人。
以此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大方向上更加健康,也更加符合人与人的友好相处模式。这种模式下,自然也不容易说出伤人的话。
不要要求自己完美,也不要要求孩子完美。
比起小心翼翼的总结有什么话不应该和小朋友说,来避免伤害孩子,不如调整好自己内心深处看待小朋友的真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