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为什么他们背谱,而他们却看谱?

“为何乐队成员看谱,而独奏家往往背谱”的问题引起不少讨论——尤其是独奏家背谱这一实践,其实并不是让“演出更投入”这么简单,从音乐史的角度去看,里面又有大学问!今天就单独拿出来讲一讲,由音乐史学者韩应潮撰文。

在十九世纪之前的演出实践中,背谱一事几乎从未进入人们的视野。当时尚未出现“保留曲目”的概念,一部音乐作品的演出基本是一次即时事件,因此花大量时间将乐谱记下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对于独奏者来说,音乐中的表演成分则主要通过即兴实现。据贝多芬的学生费迪南德·里斯说,贝多芬并不爱公开弹奏自己的已有作品,而更喜欢即兴演奏。在演奏现成作品时,他的态度是非常随便的,而且平时很少专心练琴——贝多芬的态度在当时的钢琴家当中是十分普遍的。

而背谱在独奏家之间的流行,则始自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李斯特。众所周知,李斯特是第一位举行专门的钢琴独奏会的钢琴家,也是当时欧洲音乐舞台上的巨星。

李斯特的背谱演奏,除了意在展现自己无与伦比的音乐技巧和记忆力之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音乐风尚的变化。保留曲目的出现,听众对“经典作品”兴趣的增加,使得音乐作品的重复上演,以及由此而来的背谱演奏逐渐流行。

贝多芬/李斯特《致远方的爱人》然而,独奏家的背谱行为其实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背谱演奏令独奏家得以全身心投入演奏,带来更丰富的舞台表演效果,另一方面,背谱演奏也伴随着真正富于表演性质的即兴演奏的衰落;

另外,保留曲目催生了背谱演奏,但背谱演奏又给了独奏家们更大的诠释空间,同时令听众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独奏家的表演,而非演奏曲目本身上。

尽管李斯特之后,多数独奏家选择背谱演出,但也有少数人坚持看谱,如钢琴家李赫特【编者注:李赫特的背谱能力是惊人的,只是到了晚年才开始回归看谱】和小提琴家克莱默【编者注:实际上克莱默也绝非任何演出都看谱】等。另外,在对配合要求较高,表演性也较弱的室内乐演出中,传统上独奏家是必须看谱演出的【编者注:现代钢琴是个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乐器,因此,所谓“传统”,从李斯特算起,已经可谓“古老”】。

与独奏家不同,管弦乐队中的乐手们并不需要背谱。和独奏家比起来,乐队中的一位乐手所演奏的音乐必然较为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背谱更轻松:每个乐队声部在大部分时间中并不承担演奏主旋律的任务,而伴奏部分较为单调,也不易记忆。

而且,乐队中的乐手们并非舞台上的明星,而更像是音乐“生产线”中的一个零件,他们除了演奏好自己的声部之外,还需要时刻注意和其他声部的配合,并接收指挥的指令,因而必须时刻参考乐谱。除了少数几次实验之外,乐队的实际演出是不会背谱的。

事实上,真正需要背谱的,不是独奏家,也不是乐队中的乐手,而是乐队指挥。乐队指挥这一职业的诞生同样和保留曲目观念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经典作品”兴趣的增加有关。指挥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和诠释音乐作品,而并不需要像独奏家和乐手一样承担控制手中乐器的艰巨任务,因而指挥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自然是相当高的。且指挥家所使用的总谱页数很多,演出时也不方便翻阅。

然而,在实际演出中,虽然有少数指挥家背谱演出,大部分指挥家还是会在指挥台上摆上一本总谱的。这本总谱并非为指挥阅读而设,而是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放松作用。有了总谱,指挥家可以不那么担心出错,能够更放松地专心于音乐。而且,指挥家有时难免遗忘音乐的某些细节,因而更需要参考总谱。

许多乐手也更喜欢看谱的指挥,因为看谱的指挥能让他们更安心,不会出现指挥忘谱,必须靠乐手支撑的尴尬场面。因此,很多指挥即使不需要参考总谱,也会随着音乐的进行不时将总谱翻到合适的位置,让乐手感到安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