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掌握金字塔原理,你的写作或演讲让人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

为了能让我们迅速并牢固地掌握黄金圈模型、做好每一场演讲,在前面,笔者已经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常用的八种黄金圈模型:并列关系黄金圈模型、前后递进关系黄金圈模型、低高递进关系黄金圈模型、外里递进关系黄金圈模型、前并并混合关系黄金圈模型、后并并混合关系黄金圈模型、前并递混合关系黄金圈模型、后并递混合关系黄金圈模型。

同时,为了能让我们每次演讲都能根据主题而提前总结出符合黄金圈模型的三个论点,笔者又向大家讲解了八种常用的演讲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思维、概括思维、逆向思维、高位思维、纵深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

现在呢,为了能让我们当众演讲时逻辑性更好、节奏感更快、说服力更强、更能打动听众,笔者决定再把金字塔原理和思维导图介绍给大家,并告诉大家怎么做才能让这它们与黄金圈模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下面,我们首先介绍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首位女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发明的。

该理论旨在帮助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界人士提高思考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和演示能力。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论点,这个论点可由3-7个论据来支持,而这些第一层论据本身也是论点,又被第二层论据(同样是3-7个)支持,如此向下延伸(最多不超过3层),状若金字塔。同时,金字塔中任何一层的论据,它们之间必须符合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法则,即论据之间,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另外,金字塔中任何一层的论据,它们从左到右在意义上必须符合某种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并列、递进等。

该理论主要由如下三大部分组成(见图3-1):

一、金字塔原理的要求

金字塔原理的要求部分,也叫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它还分为总体要求和先后要求,总体要求是“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后要求是“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重要后次要”。在这其中,所谓的“中心思想明确”,即在确定中心思想的时候,必须遵守TOPS原则。TOPS原则的内容为:有的放矢(T: Target to our audiences)、贯穿整体(O: Overarching)、掷地有声(P: Powerful)、言之有据(S: Supportable)。

该如何去理解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呢?笔者觉得,还需举例说明。

比如,当下的自媒体时代里,我们上网阅读的时候,除了一些信息类文章之外,像新闻、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碰到比较多的要数说理性文章了,像提出某个观点、教他人学习某项技能等。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观点文,写得实在令人不敢恭维,随随便便列举一两个实例,就能把作者的观点推翻。但也有一些说理文,让我们读后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在点头称赞之余,不得不为作者那缜密的逻辑思维所折服。

如果问:为什么后面那类作者却能够做到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且一层一层地从外到里,如庖丁解牛般地将事情解释得如此一清二楚?

个中原委在于作者码文的时候,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使用了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

首先,这类作者会采用金字塔原理来搭建文章的框架,力求做到“中心思想明确”。然后,为了能让读者第一时间领会到自己的观点,又采用了“结论先行”的方式,也就是开门见山的开头方法。接着,通过以上统下的方式,即“上一层的观点需要下一层的论点支撑”,以及“分类归组”的归纳方法,让文章在逻辑上无懈可击。最后,再按照“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重要后次要”的从整体到细节的展开方式,把自己的观点或者思想以“剥洋葱”的手法,阐述给读者,让读者的思维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总之,采用了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之后,写文章也好、做演讲也罢,都不会出现破绽百出的情况。同时,还能得到受众的高度认同,他们在欣赏作品之余,顿时觉得作者或者演讲者简直就是把他自己讲不出来或者讲不清楚的观点给阐述得明明白白、痛快淋漓。

图3-1

二、金字塔原理的构成

金字塔原理的构成部分,也叫金字塔原理的内部结构。它还继续分为四块:

1、标题

标题就是作品的题目,它的目的是提炼出作品的思想精华。

为了设计好作品的标题,无论是写作、还是演讲,我们都必须严格按照AIVA原则(即艾瓦原则)来进行。AIV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A为Attention,即引起注意;I为Interest,即诱发兴趣;V为Value,即彰显价值;最后一个A为Action,即促使行动。

艾瓦法则的主要内容如下(见图3-2)。

首先,标题必须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Attention)。即这条标题里面有某个信息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

其次,标题马上激起受众对这个作品产生兴趣(Interest)。即受众看到作品的标题之后,非常感兴趣,很想了解某件事情的真相、很想弄明白某个原理的背后逻辑关系或者很想掌握某项技能的具体操作步骤。

接着,受众觉得这个作品很有欣赏价值(Value)。即受众突然意识到一旦欣赏完该部作品,可能会让自己了解到某个真相、弄明白某个原理或者对掌握某项技能有帮助。

最后,该标题促使受众采取相应行动(Action)。即受众看完标题之后、就决定欣赏该部作品。

理论讲完了,我们接着再列举一个案例。

比如,“拼命看了很多书,为何最终记不住?因为没有使用麦肯锡全脑记忆法”。

这个标题里面的信息很多,什么拼命看书、记不住、麦肯锡等等,只要你是职场人士,都会被它深深吸引住;当看完标题,你可能马上产生共鸣感,是啊,我就是那个读完很多书、什么也记不住的人;于是,你很想知道,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困境;就这样,你顺手点开了这篇文章。

图3-2

2、序言

序言即作品的开篇,如果是写文章,它就是前言,如果是做演讲,它就是开场白。

序言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讲故事。

为什么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开篇呢?因为真正打动人们灵魂的往往是那些富有哲理的故事,而不是那些无比深刻的理论。人们更愿意听别人讲故事,都不喜欢被别人说教。如果诸君不信,无妨回顾一下,当我们看书或者听讲座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讲故事的形式更能吸引到自己的注意力、并促使自己产生一种很想知道结局究竟怎么了的欲望?

因此,为了能让自己的文章或者演讲一炮打响,作品一开篇就必须采用杀伤力超强的讲故事方式,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既然开篇讲故事如此重要!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把故事讲好呢?

芭芭拉·明托给出的建议是:必须遵循SCQA法则。所谓的SCQ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它们依次为:Situation(背景)、Complication(冲突)、Question(疑问)、Answer(答案)。所谓的SCQA法则,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设计序言的时候,首先介绍受众熟悉的某些“背景”,接着说明在这种情境下即将出现的某个“冲突”、并由此而引发受众产生一系列“疑问”,最后针对其中的主要“疑问”给出自己精心设计好的 “答案”。

SCQA法则的具体内容如下:

S,介绍背景:在这里,“背景”必须与作品的主题紧密相关,并且是受众认可或者即将认可的东西,它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受众产生共鸣,并为故事的展开打下基础。

C,指出冲突:在这里,“冲突”类似于讲故事时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即在这种背景下,竟然存在着这么一个不和谐的画面。作者之所以将冲突指出来,目的是为了促使受众产生“疑问”。

Q,引发疑问:看到了不和谐的画面之后,受众肯定疑窦丛生。不过,通常情况下,受众关心最多的问题却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A,给出答案:针对受众最关心的问题,作者必须给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答案”。

介绍了相关理论之后,我们接着列举一个典型的案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困惑: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笔记,不但画了思维导图,甚至还写了读后感。然鹅,在运用的时候,比如跟朋友聊天啊!自己写作啊!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最让人气愤的是,当朋友聊到某个话题、背出某段文字的时候,自己突然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兴奋地跟着附和:对!对!对!这个我也看过。但当朋友停下来,让自己独自“表演”时,自己又说不下去了。弄得朋友犯嘀咕: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喜欢装呢!

如果问:自己就属于这种情况,还有救吗?

确实,读过很多书,结果跟没读过一个样。这难免有点遗憾!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要么读书不用心,要么记忆不得法。特别是关于记忆力,越是年龄越大,越记不住东西,让人非常苦恼。

笔者曾经在麦肯锡工作过一段时间,聆听过前辈关于如何提高记忆力的相关讲座,笔者觉得受益匪浅,已将其主要理论与自己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命名为“全脑记忆GLPS法则”。现在,笔者将这个法则分享如下。

——《拼命看了很多书,为何最终记不住?因为没有使用麦肯锡全脑记忆法》

在上面的这个典型案例中,如果套用SCQA分析法,那结果如下——

S,介绍背景: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笔记,不但画了思维导图,甚至还写了读后感。

C,指出冲突:然鹅,在运用的时候,比如跟朋友聊天啊!自己写作啊!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Q,引发疑问:自己就属于这种情况,还有救吗?

A,给出答案:全脑记忆GLPS法则。

各位看官,都看到了吧,采用SCQA法则,是不是马上把读者给吸引住了?让读者迫不及待地往下看?

3、正文

正文一般采用总分结构(见图3-3)。总即论点,也叫结论,论点只能是1个;分即论据,论据还分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论据,每层的论据一般有3-7个。论点必须与标题相呼应,论据必须充分证明论点,下一层的论据必须充分证明上一层的论据。

由于有多层的论证,由于每一层的论据都有很多个,于是,论点与论据排列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

金字塔的内部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现在对其进行一一讲解。

图3-3

(1) 纵向结构

在纵向结构上,为了能吸引到受众的注意力、对其作品感兴趣,并因此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作者往往通过不断发问的形式,提出新疑问、并在下一层的论据中进行回答,周而复始,乃至穷尽所有的问题。

诚然,这个“发问/回答”不能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我们还需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AQAQA法则,即论证总结论的时候,其下面观点的层次不能超过3层,必须在3层的论据之内将一切问题解决掉。

原则讲完了,接下来继续讲方法。搭建金字塔结构的思路,主要有如下两种:

第一,自上而下

当我们的目标特别明确的时候,就比较适合采用自上而下的层层搭建的“疑问、回答”的分解结构。

具体操作方法为——

首先,提出总结论。

接着,借助发散法(即发散思维)和联想法(即联想思维),找到支持该结论的非常有说服力的多个(一般是3-7个)论点。

最后,如果觉得此层论点还会引起受众的疑问,那就继续找到第三层论据,来论证第二层论点。

至于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具体实操步骤,见本书的第二章内容。

第二,自下而上

当自己无法清晰地表达目标的时候,就比较适合采用自下而上的层层“归纳、概括”的总结方式。

具体操作方法为——

首先,借助描述法和抽象法,对目前的事物或者现象尽情地一条条地叙述出来;并寻找这些条目之间的逻辑性、对其进行归类和分组。

接着,条目整合,合并同类项,删掉不需要的条目;并将条目的内容概括为2-5个字,放在该条目的前面。

最后, 层层往上概括,总结出最终的结论。

至于描述法、抽象法、归纳法、概括法的具体实操步骤,见本书的第二章内容。

小结:尽管说,在搭建金字塔结构的时候,方法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但是,当我们进行这项工作时,一般不太可能只是使用其中的某一种,而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使用,因为这样效率更高,效果更佳。

(2) 横向结构

在横向结构上,金字塔原理的要求非常高。第一,每一层的观点(或者说思想),一般为3-7个。第二,它们排列的先后顺序必须符合某种逻辑顺序。第三,它们之间必须符合MECE法则。

首先,我们聊一聊,为什么说每一层观点的数量为3-7个比较好。

这个观点是乔治·A·米勒首先提出来的,在论文《奇妙的数字7±2》中,米勒认为,大脑短期记忆的容量为7±2个。尽管有人可能一次记住9个条目,但大多数人一般只能记住5个条目,当然,3个或者1个条目,更容易记住。

由此看来,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由于1个论据,显得说服力不强;9个以上的论据又觉得太多,受众记不住。于是,芭芭拉·明托决定把论证观点的论据,也就是在金字塔原理中每一层思想的数量、设定在3-7个之间。

接着,聊一聊关于金字塔原理中每一层的观点,它们必须属于某个类属,并且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必须符合某种逻辑关系。

每一层的观点必须属于某个类属,这个就无须赘述了。你想想,如果让不同类型的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论据来论证某个论点,那岂不是“问官答花——驴唇不对马嘴”?

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按照何种先后顺序排列在一起,才显得更具逻辑性,更有说服力呢?这一条非常重要。

芭芭拉·明托认为,在金字塔结构的横向关系中,体现同一级别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共有如下四种:

、演绎顺序:问题、原因、方案

推理是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还继续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两种,但这两者的思维方向刚好相反。

演绎是指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它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得到一个由逻辑连词“因此”而推导出来的结论。

归纳是指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它是对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和观点进行归类分组,并将其共同点或者论点给概括出来的一种推理方式。

这其中——

演绎推理(演绎法)的逻辑顺序有:标准顺序、改良顺序。

归纳推理(归纳法)的逻辑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度顺序。

现在,我们先从演绎推理开始。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即标准顺序)是三段论,其结构为: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例如——

大前提:人人都要吃饭。

小前提:我是人。

总结:所以,我要吃饭。

尽管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个三段论非常经典,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套路来写文章或者做演讲,那就会让受众更加迷惑不解: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个公式进行总结和升级(或者说改良)。

首先,总结成如下的内容:

◆ 阐述世界上已经存在的某种情况。

◆ 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描述是针对第一个描述的主语或者谓语的,那么,说明这两个描述相关。

◆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所隐含的意义。

接着,升级成如下的公式:

◆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见图3-4):

图3-4

从上面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管理不善;士气低落;业绩下降。而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管理不善,因为它的出现导致了员工士气低落,导致了公司业绩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与之相对应的三类六个:机构臃肿,指挥失灵;合理化建立减少,员工的离职率增高;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份额缩小。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具体的措施有三个:合并部门,辞退绩效不好的员工;加大激励力度,重赏绩效优秀的员工;重视研发,加大科研投入。

小结:演绎顺序就是三段论次序,也叫标准顺序,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后来升级为改良顺序,也就是先讲问题、再讲原因、最后讲方案。大家都看到了吧,升级之后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不是变得非常好用了。

:时间顺序:过去,现在,未来

时间顺序,即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

时间顺序是一种最容易理解的逻辑顺序,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主要形式为:过去,现在,未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首先,其次,再次,从次,最后。等等。

时间顺序在演讲或者写作中的运用是依据个人的行动轨迹,即个人为了达到某一结果而采取的一系列先后行动。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见图3-5)。

图3-5

从上面的图片中,可以得出——

职业生涯中,一共有五个关卡,想要获取职业的最终成功,每个关卡都必须认真对待。

毕业进入职场后,开始职业磨合。在此阶段,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该岗位很难发挥自己的专长,还可以重新选择职业。不过,职业磨合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为2年以内,如果超过了5年,那就会对以后的职业晋升造成影响。另外,在此阶段,供自己选择的工作岗位有五大类,依次为:生产岗、研发岗、营销岗、人事岗和财务岗。其中,压力最大的是营销岗和研发岗。不过,这两个岗位最容易让你变成老板。

毕业2年后,进入职业通道。当一个人选准了职业,就意味着他进入了该职业通道。职业通道共有两条,一条为专业通道,即以后要成为专业人才,比如,人事专员、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顾问等。一条为管理通道,即以后要成为管理者,比如,人事主管,人事经理,人事总监等。

毕业5年后,必须确定职业方向。可以这么说,一旦确立了职业方向,就意味着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般来讲,职业方向共有三个,依次为:专家、高管、创业者。

毕业8年后,必须设计职业目标。其实,职业目标就是自己的终极职业岗位。比如,如果选择的是人事岗,那职业目标就有三个,依次为:人力资源顾问、人力资源总监、咨询公司合伙人。

毕业10年后,自己要坚持做一件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坚持做一件事,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永不放弃,从不跨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小结:时间顺序这种表达方式,在工作中被广泛地应用,与其关联的词语有阶段、过程、步骤、经过等。一般情况下,作者都是采用顺叙法来表达,当然,采用倒叙法的情况也有,但很少。

、空间顺序:左边、中间、右边

空间顺序,也叫结构顺序,即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片,来描摹某事物的顺序。

空间顺序,是将空间分为几大块的一种逻辑顺序。具体操作时,可以左右划分、上下划分、外里划分,也可以先上下再左右划分。

空间顺序的主要形式为:左边、中间、右边;下面、中间、上面;外面、中间、里面。等等。

空间顺序在演讲或者写作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不仅仅用来表示具体的空间位置,还用来表示虚拟的空间位置,像方法、技能,等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见图3-6)。

图3-6

上面图片中的内容为麦肯锡笔记法,它不仅仅是一种记笔记方法,更是一种思考方式。

麦肯锡笔记法将笔记本的一页分为上面、左侧、右侧三个部分,上面的部分很窄,被称为“伞”,下面的左侧部分比较大,被称为“空”,下面的右侧部分也比较大,被称为“雨”,其具体内容如下:

空:抬头看天,发现天空乌云密布,天色灰暗,恰巧是阴天。在这里,“空”等于事实,也就是现在的情况。它对应的是记述信息,即以描述的形式说明人事物的客观状态,其本质上是一种事实陈述。

雨:因为是阴天,所以,自己认为天好像快要下雨了。在这里,“雨”等于解释,也就是对现在情况的解释。它对应的是观点信息,即对前面的记述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结果,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

伞,由于担心被淋湿,于是提前准备,带伞出门。在这里,“伞”等于行动,也就是根据解释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它对应的是规范信息,即基于前面的记述信息和观点信息而得出的“事物应有的状态”或者“人应该采取的行动”。

总之,麦肯锡空雨伞笔记法,其实就是一种高效思考模型,此方法非常适用于工作的场合,特别是需要快速决策的场景。

小结:空间顺序应用非常广泛,与其关联的词语有位置、地点、部门、结构图等。常用的顺序有三种: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

、程度顺序:优、中、差

程度顺序,也叫重要性顺序,即对一组因为具有某种共同特点而被聚集在一起的事务(或者观点)所采用的顺序。例如,三个问题、四点原因、五大要素等。

如何给这些观点排序呢?首先,总结出每组条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具有的共同特性,并确保把具有该特性的条目全部列入该组。然后,根据各个条目具有该特性的程度来排序。例如,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程度顺序的主要形式为:优、中、差;黑、灰、白;最重要、次重要、不重要。等等。

可以这么说,前面所介绍的三种逻辑顺序中,演绎顺序里面、每组的各个条目在排序上,属于因果关系;时间顺序里面、每组的各个条目在排序上,属于递进关系;空间顺序里面,每组的各个条目在排序上,属于递进关系。

而现在所讲解的程度顺序,其里面每组的各个条目(思想、观点等)在排序上,也属于并列关系,但是,各个条目对主题的体现程度上,却有区别。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见图3-7)。

图3-7

从上面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共有24个小时,它可以划分为三块,即三个八小时。

第一个八小时是工作。为什么第一个八小时给了工作?因为有了工作,我们才有收入,才能生活下去,才有事业可谈。为什么仅是八个小时?津巴多认为,对工作的要求是:效率高、不加班。也就是说,想要业绩好、效率高,取决于个人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其他。

第二个八小时是睡觉。睡眠非常重要,高质量的睡眠能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护大脑,恢复精力;甚至还延缓衰老,促进长寿。那什么样的睡眠才算是质量高呢?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给出的答案是五个评判标准,依次为:入睡快、睡眠深、不做梦、起床快、白天精神集中。

第三个八小时是业余生活。它还可以继续细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生活护理:这是为了日常生活需要、身体健康需要、个人形象需要,我们每天不得不做的事情。它包括洗漱、吃饭、打扮、坐车(开车)等。

家庭责任: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我们每个人是必须尽一定的责任的,比如处理家务、陪伴家人等。

人际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为了维护好最重要的那几个圈,我们必须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比如亲戚来往、朋友会面等。

休闲娱乐:关于休闲娱乐方面的活动,可谓是多了去了,细分起来,还包括三大类:度假旅游、体育运动、个人爱好。

学习提升:学习的方式非常多,总结起来,大约有四种: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公开课堂、专题阅读。

结论,人的差别就在于第三个“八小时”里面的第五项。

其实,上面所提到的三个“八小时”,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属于并列关系。但是,在给它们排序的时候,是无法根据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的,只好选择程度顺序这种方法。由于对我们来说,工作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睡觉,再次是业余活动,于是,这三者之间的先后次序就出来了。

小结:一般来讲,我们给事物排序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如果这两种方法都套不上,那只能依据其重要性来排序了。另外,这种排序方法,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于抽象的事物。

最后,我们聊一聊关于MECE法则。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法则,是指论据之间,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说,在论证过程中,每一层的论据(观点、思想等),它们之间要做到:不重叠、不矛盾、不遗漏、不多余、有边界(见图3-8)。

图3-8

这个理论应该是金字塔原理的精华部分。在金字塔原理的内部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纵向关系,它要求上下文之间形成总分结构,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中学时代已经学习过了。一种是横向关系,它要求每一层的各个论据之间必须符合MECE法则,我们对之了解不多。因此,笔者决定将这个理论介绍如下,希望大家都喜欢。

什么叫不重叠。就是在每一层的所有观点当中,不存在着某观点与某观点的意思完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的情况。

什么叫不矛盾。就是在每一层的所有观点当中,不存在着某观点与某观点的意思完全相反、导致影响论证主题的情况。

什么叫不遗漏。就是每一层的那些观点,组合在一起之后,已经涵盖了这一层主题的方方面面,没有漏掉任何一点。

什么叫不多余。就是这一层的那些观点,都是证明这一层主题的绝佳论据,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是多余的、是不需要的。

什么叫有边界。就是这一层的那些观点,组合起来后,在意思表达上,已经形成一个闭环,并拥有完整的边界。比如,第一、第二、第三,就不属于闭环,因为还存在着第四、第五……而首先、其次,最后,则属于闭环。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理解MECE法则,我们还需列举一个真实的案例(见图3-9)。

图3-9

根据上面的那张图,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如下一些信息。

该不该换掉现在的这份工作呢?某人考虑的九大因素及评分结果为:

第一,薪酬水平。该公司给他的薪酬,在行业中,仅属于中等水平。

第二,同事关系。同事之间,关系还不错,挺融洽的。

第三,领导风格。直属领导很另类,不易相处。

第四,成长空间。上升的空间非常窄,想升职比较难。

第五,离家路程。离家比较远,坐地铁都需要一个半小时。

第六,晋升机会。公司目前还有很多岗位招不到人,处于空缺的状态。

第七,公司环境。公司的环境非常好,员工都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上班。

第八,公司氛围。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每天都很开心。

第九,公司业绩。公司每年的业绩都很不错,年销售额在40亿元以上。

如果按照10分制来计算,最终的得分为4.8分,不及格,所以,该不该换工作,答案不言而喻。

仔细审阅上面的那段文字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这9条因素中,存在着重叠、矛盾、遗漏、多余、无边界等情况。

“同事关系”和“公司氛围”,属于重复的条目,这两项的意思基本相同。

“成长空间”和“晋升机会”,属于矛盾的条目,这两项的意思是相反的,一个说职位几乎没有上升的空间,一个说公司还有很多岗位还没招到人。

“公司业绩”这一项,跟某人是否该不该换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很明显,这一条是多余的。

像“人岗匹配”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某人在该岗位上工作是否得心应手,非常重要,但是,图中却没有,说明遗漏了这一项。

另外,

这几大因素很随便地排列在一起,不能形成一个闭环,似乎还可以增加很多条因素进来。

所以,为了能让这些因素在排序上满足MECE法则,必须对其进行如下的修改——

首先,去掉重复的条目“第八,公司氛围”、矛盾的条目“第六,晋升机会”,和多余的条目“第九,公司业绩”。

接着,把“人岗匹配:岗位未能发挥自己的专长”这一条目添加进来。

然后,给它们重新排序,最终的次序为:

第一,人岗匹配:岗位未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第二, 薪酬水平。该公司给他的薪酬,在该行业中,仅属于中等水平。

第三,成长空间。上升的空间非常窄,想升职比较难。

第四,领导风格。直属领导很严肃,不易相处。

第五,同事关系。同事之间,关系还不错,挺融洽的。

第六,公司环境。公司的环境非常好,员工都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上班。

第七,离家路程。离家比较远,坐地铁都需要一个半小时。

最后,我们还需对这七条因素进行分类,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第二和第三是一类、第四第五是一类、第六第七是一类。同时,给它们增加一层条目,依次为:自己与收益、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这样,这一层条目就可以形成一个闭环了,刚好形成递进关系——自己跟自己(即投入跟收益)、自己跟他人、自己跟环境。最终的结果如下(见图3-10):

图3-10

大家都看到了吧,修改之后的符合MECE法则的七大要素,用来论证某人是否应该换掉这份工作,在逻辑上无懈可击、说服力更强。

4、小结

小结就是作品的结尾部分,它的目的是给读者展望未来。

如果是解决问题类的作品(演讲或者文章),该小结一般采用假设句式,即针对以上问题,如果采用此方案,将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例如:

尽管公司的工会要求企业给全体员工加工资、已经得到了所有员工的支持,一旦企业不答应普调工资,员工马上会闹罢工。不过,如果企业采用KPI+OKR这种绩效方案,让绩效好的员工拿到更高的工资,同时淘汰那些混吃混喝、准备在企业养老的懒人。我相信,公司将会马上扭转局面,事业从此蒸蒸日上。

三、金字塔原理的应用

金字塔原理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大领域:

(1)思考。掌握结构化思维,能让个人学会周密地分析问题,能让个人的决策更加准确。

(2)表达。掌握金字塔原理,作者的表达会变得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让人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

(3)课程开发。利用金字塔原理来搭建课程框架,能让人一目了然;利用金字塔原理来开发理论,能让人容易理解。

(0)

相关推荐

  • 经典的麦肯锡方法论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 4种逻辑顺序 SCQA框架

    导读 遇事时,大脑总卡壳? 点子很多,但,很乱,就是想不明白,说不清楚? 知道要说些什么,可是,不知道怎么说,别人就是抓不住重点? 改变这些,还得从思维层面入手. 推荐给你'金字塔原理',源自麦肯锡的 ...

  • 金字塔原理

    一.像咨询顾问一样思考与表达 1.三个原则:结论先行,每组论据不超过7个,论据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2.搭建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二.没有结构化的表达就是噪音 如何建立起论据间的逻辑结构? 1 ...

  • 《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 读書会(三)《金字塔原理》:律师思维与写作的逻辑

    本文是财富传承君之道的第182期文章 全文共计2428个字,阅读完约需4分钟 往期同系列文章: 第180期:读書会(一)<麦肯锡方法>与法律工作的结合 第181期:读書会(二)<卓有 ...

  • 金字塔原理,教你写作逻辑

    ◆为什么是金字塔结构?读者透过阅读你写的文字,以了解你对某特定主题的看法时,通常也意味着,他们面对的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读者必须吸收所有的句子.消化它们.找出它们的关连性,并将它们组织起来.对读者而言, ...

  • 利用金字塔原理,实现结构化写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样的内容,有的人讲起来拖泥带水.语无伦次,让人不知所云:有的人可能只是寥寥数语,就能让对方听得明白.看得真切,理解得清楚.这样的对比在职场中也普遍存在. 对于同样的信息 ...

  • 表达、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逻辑(金字塔原理-高质量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作者:1个丹的读书圈 这是一份全面.系统.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值得收藏反复学习,我们一起,天天向上 本读书笔记梳理内容: 1.知识点梳理 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理论框架,凝练知识要点 2.内容详解 ...

  • 金字塔原理(一)

    金字塔思想以三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 1.纵向:文章中任一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这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层次思想的理解和支持.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

  • 朗读,《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朗读,《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 金字塔原理,不止是MECE,更重要的是SCQA

    序言 周末和一个客户进行了一场近9个小时的研讨,对金字塔原理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在这场研讨会中,有些人甚至是第一次接触金字塔原理,第一次听说MECE法则.第一次听说SCQA模型,但令人佩服的时,不愧 ...

  • 金字塔原理1: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中文版序 前言 第1篇 表达的逻辑 第1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第2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纵向关系 横向关系 序言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