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生活化:人生何处不太极?
太极生活化,简要地讲,就是要把太极拳的“力道”和“要领”,融入日常生活中,以改变日常生活中用“力”的习惯。
太极拳的“力道”与日常生活中的用“力”,是两种不同的“力”。太极拳的“力”,是基于人体机理,以自然为法,极符合生理学、力学和哲理的;日常生活中的用“力”,是后天形成的拙力。
太极生活化的具体做法和进程:
太极拳是内家拳,“力”由内发。怎样内发呢?先要有动的意念,相继有内动牵带,然后有外动表现。先要有动的意念,就是说意识在先,要有“意”领。也就是太极拳“要领'之一“用意不用力”的“意”。相继有内动牵带,就是要在意识指导下,身躯内部动作起来,内部指的是腰脊,也就是《十三势歌》中所指的“命意源头在腰际”。
然后有外动表现,是指在内劲动作时的外形表现,通过腰脊的动作,把劲力推到肢体的各个部分,关键在腰脊。
生活中最常做的活动是:走路。
怎么在走路中把太极生活化?首先需要注意腰:
对腰脊的要求是:松、直。
腰为一身主宰,能松腰,两足才能有力,下肢才能稳固,转动才能轻灵;能直腰,腰杆才能挺竖,重量才能承担,放松才不松塌。
下肢:两腿要分虚实。
全身坐落在右腿时,则右为实,左为虚;反之,全身坐落在左腿时,则左为实,右为虚。经久练习,你就会感觉到,当虚足缓缓伸出去时,胯根松开,虚腿有松感,尤其虚足更有松感。如此在腰脊带动下,腰脊就承担了身体的一定重量,加之,两腿虚实分明,虚腿一侧就得到相应的瞬间休息,就整体行走来说,就是对半休息。这里说的单是下肢,如果是太极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被调动起来,那种感觉更多样、更完美,比松的境界更高。
上肢:下肢与上肢是同时配合动作的。当迈右腿时,随着腰脊的旋动,右肩亦从右向后旋转内收,领肘带腕甩向后边。右臂与右腿相对应,一前一后对称地分开,并对整个身体起着平衡作用。当右足落地放平踏实,膝微屈时;右臂亦相应地甩向后边到位,随即变为右实左虚。左腿相反。
一般人的走路姿势,是挺胸、竖肩(到老形成凹胸后,是挺背竖肩);“太极生活化”的走路姿势,是“顶劲”、“沉气”。“顶劲'、“沉气”须得“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来形成。
由于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了“含胸拔背”和“沉肩垂肘”,所以,人到老来不会弓腰驼背。有句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这是因为一般人走路,腿的负荷重,尤其膝关节的负荷重使然。“太极生活化走路,是在练灵活的桩步,腿脚锻炼的坚实而有弹性,且以腰脊带动转移了部分腿部负重,虚实分明,使腿脚出现轻松感,到老自能免除腿疾,健步自如。
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转载、分享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太极疗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