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趋势

日本战后大致经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今仍在进行中。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即服务化和信息化。一、产业结构服务化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而言,广义的服务业是指整个第三产业,而狭义的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中的面向个人服务业、面向企业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个部分。因此,对产业结构服务化的理解通常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此外,产业结构服务化还包括了从第一、第二产业内部分离出来的'软化'内容。对产业结构服务化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其内涵相当丰富,大致包括: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同一比重;2.消费结构中家庭服务消费的比例增加(家务劳动社会化);3.企业购买服务的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内部劳务社会化);4.制造业的产品价格构成中原材料成本所占的比重下降;5.白领工人的比例增加(劳动服务化);6.劳动市场的外延扩大(女人、老年人的就业增加);7.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表1是日本自1950至2000年的三次产业构成比变化情况,表2是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配第一克拉克的经验法则。即第一产业的GDP构成比和就业人员构成比都显著下降,相反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之后,其比重缓慢下降。就广义的服务概念而言,第三产业总体上都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因此,从第三产业占名义GDP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趋势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特征已经凸现。表1 日本三次产业的名义GDP构成比变化 (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519.233.747.0196012.840.846.419659.540.150.319705.943.150.919755.338.855.919803.637.858.719853.136.360.719902.437.260.419922.136.861.119942.135.562.419961.935.063.119991.428.170.5资料来源;[日]经济企画厅;《国民经济计算年认底》,各年版。表2 日本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比变化 (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541.324.933.8196032.930.4367197019.735.345.0198012.934.352.819908.833.857.419957.333.259.520005.030664.资料来源;[日]总务厅;《日本统计月报》。作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实证检验结果的产业结构服务化特征,并不是日本特有的现象。但从以上两表中可以看出,日本产业结构变化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的几个特殊性:1.实现工业化的时间短、速度快从CDP构成比上看,在日本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的1955年,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仅占GDP的34.9%,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为28.4%,而且制造业内部轻工业所占比重很大。机械工业四大类合计只占6.1%,尚不及纤维产业的规模。但到了经济高速增长末期的1970年,第二产业占CDP的比例达到了43.1%,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是34.8%。制造业内部食品和纤维产业所占比重大幅降低,金属原材料、金属制品、机械产业所占比重显著提高。在短短15年的时间内日本迅速完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2.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相对稳定日本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比从1955年的24.9%上升到1960年的30.4%,1970年继续上升到35.3%,达到顶峰。其后,这一比例数较为稳定,一直到1990年前后没有出现大的变化,1990年为33.8%,1995年则下降到33.2%。这与其它发达国家近年来第二产业就业比例大幅下降的情况有所不同。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狭义服务业的构成比迅速上升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就开始频繁地使用'脱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以及'知识社会'等字眼了。对此一般的理解是:在工业化社会的最后阶段,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该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知识、信息、服务的生产与分配,而不再是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社会整体对缩短工时、延长受教育时间、增加闲暇的要求增强。这为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契机。1955年,日本狭义服务业占GDP的构成比是14.1%,经过20年的发展,1975年时这一比例不过上升到15.7%,而1992年则达到了20.6%,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狭义的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凸现。图1是1990至1996年的6年间日本各产业的CDP倍率变化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加工型制造业、原材料型制造业都在1倍左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以对企业的服务业为首的狭义服务产业却集中在1.3到1.5倍处,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率。促成日本产业结构呈现服务化或者说'软化'特征的原因很多,大致包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制造业的大规模海外转移生产使得国内广义服务业的比重相对提高;制造业的生产中,设计、企划等脑力劳动作为一项独立工作或一种要素投人,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增加,即所谓硬产业的软化;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增加,使得一些相关产业,如文化、教育、娱乐等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促成狭义服务业的增长等。表3是1991年到1996年日本广义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和企业数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大的分类上可以看出,批发、零售及饮食行业的企业数量减少,而就业人数却有所增加,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业则相反,就业人数减少,而企业数量却有所增加,只有狭义服务业,即上图中集中在1.3到1.5倍处的产业,就业人数和企业数量均增加,但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高于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可以看出,狭义的产业结构服务化,即狭义服务业的GDP比例和就业比例不断提高的特征更加突出。表3 广义服务业中主要产业的发展动向从业人数(单位:1000人)企业数产业1991年的实际数增减数增减率(%)1991年实际数增减数增减率(%)批发零售饮食16,9131,3347.92,923,171-91,837-3.1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3,008-98-3.3391,8998,6572.2狭义服务业16,3911,96712.01,760,79379,5494.5资料来源;[日]桥本介三、小林伸生、中川几郎:《日本产业物结构变革。大阪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2页。从促成产业结构软化的原因中可以看出,迄今为止,承担软化职能的产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及其它各类机构的'非个人的服务业',具体而言是计算机软件业、广告业、租赁业等。这些产业今后仍将是承担软化职能的中枢产业。但前文提及的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等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成长性服务产业,在以往'企业至上'的价值观盛行的时代,发展较为缓慢。今后随着经济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这些从生活高级化的需求产生出来的'对个人的服务业'将可能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对个人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预示着日本仍然存在十分宽阔的产业结构软化空间。二、产业结构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软化类似,产业结构信息化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信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第二层含义则是指在所谓的硬产业中,信息投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产业,或者说信息技术产业IT(产业)至少目前仍然是一个定义并不十分清晰的概念。目前各国统计信息产业的口径并不完全相同。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定义,IT产业包括计算机及其附属装置、通信器材(包括收音机、电视)、计算机软件、有声传媒服务。日本的IT产业概念与美国的概念稍有不同,即日本把印刷行业和办公用品行业等信息支持行业也包括在信息产业中。把信息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加以关注是凹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横向与美国相比,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但纵向从信息产业的附加值占CDP的比例变化来看,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还是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片黯淡的日本经济涂抹了一笔亮色。以下两图分别是IT产业的产出额占全部产出额的比例变化和信息服务的中间投入比例变化,分别从IT产业自身的发展和IT产业对其他产业发挥的关联作用角度描述了日本产业结构的信息化特征。信息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对陷入近10年经济萧条期的日本而言,似一棵救命稻草。虽然仅靠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不能使日本经济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但在日本,信息产业无疑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因此,可以期待今后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会不断提高,即第一层次上的产业结构信息化仍会深入发展。第二层次上的产业结构信息化是指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信息技术或接受信息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等。引进信息技术是'硬'信息化,接受信息服务则是'软'信息化。对信息产业而言,其它产业的信息化需求,就是信息产业的市场空间。同时发达的信息产业,可以拉动其它产业的信息化需求。因此,第二层次上的产业信息化是连结信息产业和其它产业的桥梁,是信息产业实现其价值的主要途径。日本第二层次的产业信息化程度近年来也不断提高。虽与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已位居世界先列。以与互联网相连接的计算机保有量为例,1999年初,在全世界的6300万台与互联网相连接的计算机中,居于第一位的美国有2900万台,约占67%。这当中排除外国组织在美国登录的台数,美国至少占6成。接下来分别为日本(170万台)、英国(140万台)、德国(130万台)、加拿大(110万台)。日本只是美国的十几分之一。如果排除非营利机构,如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等的保有量,真正用于提高产品'硬'信息化程度的肯定更少一些。通过分析接受信息服务产业提供的信息服务的行业及其规模变化情况,可以大致看出日本产业结构当前第二个层次的'软'信息化程度。表4 接受信息服务的行业及规模变化 (单位:亿日元)年合计农林水产业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饮食店建设、心地产业金融、保险、运输、通信业服务业(不包括信息服务业)公务其它1975275.14.562.344.16.755.921.047.733.0198066.87.0173.681.411.4120.863.596.2115.919851561.817.6429.1172.326.2304.5157.2157.0298.019905872.733.71544.4516.7133.51559.7288.1402.41394.219936514.441.91638.2555.0140.51795.9354.5584.51403.819946177.040.41547.7550.1119.71674.3373.1608.21256.619956362.241.01519.9505.3120.71790.7382.2719.61282.819967143.541.81679.9591.1142.11970.0429.6793.91435.119977588.040.41759.3646.2147.52166.14733788.21567.0注;1.金融、保险、运输、通信业是金融、保险、运输、通信、电力、煤气、自来水的总和。2.其它项是一般消费者、其他同业者、同一企业内部的交易、其它产业的合计。资料来源;[日]总务厅:《日本的统计》(2000年),第117页。上表中各个行业的'软'信息化程度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金融、保险、运输、通信业的'软'信息化速度令人瞩目。这不但可以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这些行业自身的效率。IT投资是指民间企业为增强信息化程度而进行的硬投资和软投资。根据日本邮政省的统计,如果把日本1990年的IT投资额看作100,1997年则达到182,IT投资占CDP的比例从1.4%上升到2.3%,占民间设备投资的比例也从7.3%h升到12.5%,1998年继续上升到25%。而美国的情况是如果把1990年的IT投资额看作是100,1997年则达到374,占CDP和民间设备投资总额的比例分别是4.0%和33.9%。1998年美国IT投资占民间设备投资的比例上升到42%。(1)虽然美国和日本的IT投资规模差距还比较大,但总体而言,日本IT投资的增长前景仍然较为乐观。与美日的IT投资规模差距相比,日本不同产业间的IT投资规模差距反而令人担忧。目前积极进行IT投资的产业主要有电器、通信等IT供给型产业,金融业,及以便利店为中心的流通业等。而仍然作为日本经济支柱的制造业,其IT投资水平相对落后。这对继续保持和增强日本制造产业的竞争力无疑是一种制约。三、产业结构服务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未来日本三次产业的总体变化构成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可能维持在1%左右,制造业总体的比重不会大幅下降,可能会维持目前的水平,但内容有所变化,原料品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比重上升,制造业的高附加值化特征将更加突出。第三产业的比重可能提高到与目前西欧等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不大可能达到与美国比肩的程度。具体变化趋势预测。总体而言,产业结构服务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表现为:1.第三产业及与IT相关的机械器械制造业增长迅速可以看出,至2004年,日本增长迅速的行业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三产业,制造业中与IT相关的机械器械制造业增长较快,而大部分制造行业,包括目前尚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加工组装型产业等都将成为增长停滞或是下降的产业。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和信息化趋势将越发明显,这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相吻合。国家间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预示着各国在继续制造业之间的激烈竞争的同时,围绕第三产业展开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这对第三产业效率相对低下的日本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从图4中还可以看出,年平均增长率在1%以上的产业也是部分服务行业及与盯相关的行业。1. 服务和信息作为中间投入的比重上升注;制造业的分类如下:原材料型制造业包括纤维制品、纸·纸浆、化学、石油·煤炭、窑业土石、钢铁、非铁金属、金属制品。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包括一般机械、产业用电气机械、家用电气机械、电子通信器材及其它、汽车、其它运输机械、精密机械。生活相关型制造业包括食品、纤维及其它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信息化、服务化发展趋势,不仅表现为信息产业和服务产业自身占CDP的比例上升,而且表现在其它产业的产出中信息和服务作为中间投入的比重上升。物质生产部门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投入更多的信息和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即所谓'硬'产业的'软化'。从产业之间的生产引致效果看,20世纪90年代,'服务创造服务'这种服务产业内部的自我增值过程不断延续,而物质生产部门内部的'物质创造物质'的程度却在缩小。进入2l世纪以后,'物质创造物质'的效果可能会缓慢增强,而'物质创造服务'效果的扩张速度和艮务创造服务'效果的扩张速度都会迅速提高。这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主要表现。3.新兴行业创造不同的就业结构信息化和服务化虽然并列为产业结构发展的两大趋势,但两者对产业结构,尤其是对创造新兴产业的影响相去甚远。信息化推动下形成的新兴产业,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很高。而服务化推动下形成的新兴产业,可能仍然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紧密,而确保就业是宏观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调整,反过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也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总体而言,由信息革命带来的信息产业自身地位的提高,以及其它传统行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对技术型、开发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传统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则大量减少。即使从前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如批发、零售业、乃至银行、保险等行业都会因为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削减雇佣人数。吸收这些传统行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的途径可能有两条。一是通过劳动力再培训,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适应新职位要求的新型劳动力,换言之,就是强化劳动力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素质。二是就业于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如高龄人群护理业等。据通产省的预测,从1999到2004年的5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将累计削减354万个就业职位,同时累计创造367万个就业机会,就业职位纯增13万个。但这并不意味着这5年间日本社会不会发生严重的失业问题。因为劳动力在不同行业间的转移不是一个平稳的无摩擦过程,而是可能发生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象。通过完善劳动力再培训制度,提高失业劳动力的素质,无疑是一个解决办法。通过创立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老人护理业等吸收一些不断增加的女性劳动力,也是缓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就业之间矛盾的一个办法。此外,IT革命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活动间接影响企业的雇佣。具体而言,作用途径包括:(1)电子商务根据经济产业省的测算,从1999年到2004年间,电子化交易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的业务效率将削减10万个就业岗位,通过超越交易的中间环节将解雇17万人。通过转变工作内容使83万人失业。总计发展电子商务将产生110万个 失业者。然而,电子商务对雇佣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削减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岗位。1999--2004年间,电子商务将为105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因此,至少到2004年,发展电子商务对日本雇佣产生的纯影响是减少5万个就业机会。(2)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提高意味着企业内部的通信网建设发达。企业的计算机保有量是衡量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一般来讲,日本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与企业规模成正比,而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与削减员工的数量也成正比。这是最近几年日本大企业纷纷打破雇佣神话,大量削减员工的一个原因。尤其是上述几个积极推进IT投资的产业解雇员工的力度更大。以银行业为例,信息化带来的雇佣规模缩小趋势将长期持续。同样根据经济产业省的预测,到2004年,因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提高而减少的就业岗位共有53万个。与发展电子商务对雇佣的影响不同,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的过程一般不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3)冲击主流交易方式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日本交易体系具有其特殊性,简而言之,就是大部分日本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固定性特征,这也是日本企业能够长期维持雇佣稳定的原因之一。制造业中普遍存在的以大企业为中心形成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金字塔型系列承包生产方式,是长期固定交易的典型代表。但IT革命对金字塔型系列承包生产方式造成重大冲击。大企业的全球采购不仅使捷而且成本低廉,因此对中小系列承包企业的依赖程度逐渐削弱,由此引发中小系列承包企业的雇佣危机。这种危机不仅表现为裁员压力,而且体现在降低上资,削减福利,以及延长劳动时间等多个方面。交易方式遭受冲击最严重的是制造业。因此今后若干年内日本的制造业将释放大量劳动力。根据经济产业省的测算,至2004年,日本结构性失业人数将达到271万人。毫无疑问,绝大部分结构性失业者来自制造业。(4)IT产业及IT技术引致的新产品、新服务产生的雇佣需求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发展不仅给经济层面带来一场革命,而且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进入平成萧条期以后长期低迷的消费中,与IT有关的消费成为少有的亮点之一,这是开发与IT技术有关的新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大好时机。而且IT供给型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更多的雇佣需求。据经济产业省的预测,至2004年,信息通信产业自身创造的雇佣需求将达到76万人。因信息技术引致的新产品、新服务行业也将提供68万个就业机会。除信息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外,未来有望发展的新兴产业的市场规模及其创造的雇佣规模见表6。表6 新兴、成长性行业的发展蓝图1市场规模(亿日元)雇佣规模(万人)1993年2000年2010年1993年2000年2010年住宅相关行业医疗、福利相关行业生活文化相关行业城市环境整治相关行业环境相关行业能源相关行业信息、通信相关行业流通、物流相关行业人才相关行业国际化相关行业经营支援相关行业新制造技术相关行业合计34.02.918.12.413.22.031.98.81.90.73.69.9129.438.36.925.63.519.83.565.018.66.31.76.617.2213.039.812.438.24.429.16.0120.635.212.63.011.036.4348.72541518019554184132438818492713320023696313233852971098227562442582946736512711341368资料来源;[日]通商产业省;《21世纪的产业结构》。日本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三次大规模产业结构升级,虽然总体亡呈现出服务化和信息化特征,但调整速度并不乐观,产业结构升级滞后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一个阻碍因素,而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不振也是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一个原因。因此,如何协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是进入21世纪的日本产业能否重塑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作者薛敬孝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白雪洁系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教师,经济学博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