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部肿瘤肛门直肠部肿瘤 肛门直肠部肿瘤包括直肠良性肿瘤和肛管直肠恶性肿瘤两种。直肠息肉屑直肠良性 . 肿瘤范畴,肛管直肠恶性肿瘤即指肛管直肠

肛门直肠部肿瘤
    肛门直肠部肿瘤包括直肠良性肿瘤和肛管直肠恶性肿瘤两种。直肠息肉屑直肠良性    .
肿瘤范畴,肛管直肠恶性肿瘤即指肛管直肠癌。由于性质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而
治疗方法更有所区别。
    第工节  直肠息肉
    凡直肠粘膜上有可见的突起,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统称为直肠息肉。是
一种比较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根据息肉组织学类型和发生特征,分成腺瘤性、错构瘤
性、炎症性、增生性和其他五类。并依据息肉的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前者多见
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息肉多数是腺瘤性。其中少数还可能发生恶变,尤以多发
性息肉恶变较多。直肠息肉中医统称为痔,历代中医文献所记载的“息肉痔”、“悬胆
痔”、“垂珠痔”、“樱桃痔”均指直肠息肉而言.如《疮疡经验全书》:“息肉痔,质嫩鲜红,
儿童多见。”《外科大成》:“悬胆痔,生于脏内,悬于肛外。”这些记载,明确指出了息肉
的病名、病位和临床表现。    、
    [病因病机]
    本病是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日久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致。
    西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炎症刺激  肠粘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溃疡性大肠
炎、晚期大肠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大肠肠结核、非特异性直结肠炎等。
    2  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可能与显性基因
和隐性基因有关,即显性基因与家族性息肉有关,隐性基因与孤立性腺瘤性息肉有联系。
    3  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大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和胆酸的相互
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4  机械损伤和粪便刺激  粪便中粗渣和异物以及其他有关因素造成大肠粘膜损伤
或长期刺激大肠粘膜上皮,使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快,或
者是脱落速度减慢,或二者兼有之,可形成息肉状突起。
    [辨病]
    1临床表现
    1.1  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有的症状明显,有的则无明显症状。主要取
决于息肉在直肠的部位及被累及的范围,息肉的多少及形态的大小、病理性质及是否有

合并炎症等多种因素。最常见症状有:
    1.1。1  便血  有隐性和显性二种.隐性血便仅粪便镜检有红细胞或潜血试验阳性,
多见于息肉位置较高或息肉较小、数量少时.显性便血即肉眼可见鲜红色血便,其量多
少不一,一次数毫升、数十毫升直至数百毫升。血液有时不与大便相混,或附于大便表
面。长期便血可导致贫血。
    l。1.2  大便习惯改变  多为便秘、腹泻或里急后重等。如乳头状息肉以晨起排出大
量蛋清状的粘液便为其特点。个别患者由于腹泻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可伴发以K+丢失为
主的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1。1。3  脱垂  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
层分离而向下脱垂。低位直肠息肉在大便时可见肉样肿物自肛内脱出,或者红色肉样肿
物连同直肠粘膜一起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或用手送回肛内。
    1。2  直肠指检  常可触及直肠腔内柔软的球形肿物,活动,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
多发性息肉,则可触及直肠腔内有葡萄串样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指套染血或附有血性
粘液.
    1.3  直肠镜检查  可窥视距肛缘15cm以内的肠腔状况.如有必要,再行乙状结肠
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2  诊断要点
    2.1  多有便血,色鲜红,可伴有粘液或肛门坠胀。
    2。2  排便习惯改变,便时可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回纳或需手法复位。
    2.3  直肠指检  可触及低位息肉或高位带蒂息肉,肿物多柔软、光滑,可活动。
    2.4  直肠镜检查  肿物有蒂或广基,表面为粘膜样组织,单发或多发。
    2。5  病理检查  可助明确诊断.
    3  鉴别诊断
    3.1  肛乳头纤维瘤  发生于齿线附近,多呈灰白色,椭圆形,质较硬,表面光滑,
不易出血。
    3。2  骶前淋巴结  直肠指检在肠壁可触及圆形、光滑、活动度小、质硬有触痛的肿
物,内窥镜检查无阳性发现。
    3。3  直肠癌  便血,色紫黯,气味恶臭,里急后重感明显,直肠指检可触及坚硬如
石、凹凸不平或菜花样肿块。病理检查可资鉴别。
    (辨证)
    1  风伤肠络证  便血鲜红,滴血、带血或喷血,息肉表面充血明显,脱出或不脱出
肛外,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2  湿热挟瘀证  腹泻不爽,里急后重,便带脓血或粘液,腹部疼痛,痛有定处,舌
暗红,边有瘀点,苔黄腻,脉滑数。
    3  气滞血瘀证  肿物脱出肛外,不能回纳,疼痛甚,表面紫暗,舌紫,脉涩。
    4  脾气虚亏证  肿物易于脱出肛外,表面增生粗糙,或有少量出血。肛门松弛,舌
淡,苔薄,脉弱。
    [治疗]
    1  内治法

l。l  辨证施治
    1.1。1  风伤肠络证  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润燥.方选凉血地黄汤加减。
    1.1.2  湿热挟瘀证  治宜清热除湿,活血祛瘀。方选地榆芍药汤加苡米、红藤、三
    七、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玄胡.
    1。1.3  气滞血瘀证  治宜行气祛瘀。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
    1.1。4  脾气虚亏证  治宜补脾益气。方选四君子汤加淮山、莲肉、黄芪、陈皮。
    1。2  成药、验方  痔宁片,每次8片,每日3次.
    2  外治法
    灌肠法  用6%明矾液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或用乌梅lOg,五倍子6g,牡
    蛎30g,夏枯草30g,海浮石12g,紫草15g,贯众15g,浓煎为150~200ml,每次50ml,
    保留灌肠,每日1次。
    3  手术疗法
    3。1  注射疗法  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用6%一8%明矾液,或5%鱼肝油酸钠。在
    肛门镜下找到息肉,消毒,将药液注入息肉基底部,一般用药0.3—0。5ml。术后防止便
    秘,每晚睡前服麻仁丸9g。
    3。2  结扎切除法  适用于低位带蒂直肠息肉.局麻扩肛后,用食指将息肉轻轻拉出
    肛外,或在肛镜下,看清息肉用组织钳夹住息肉蒂的根部,并轻轻提起,用圆针丝线在
    蒂的根部作贯穿“8”字形结扎,然后将息肉切除,肛内上九华膏纱条,纱布覆盖固定.
    3。3  套扎法  适用于位较高的有蒂息肉,直径在1.5cm以内者。取膝胸位,在直肠
    镜或乙状结肠镜下,将息肉套扎器伸入肠镜管中,套扎器对准息肉,并将胶圈套入息肉
    蒂根部即可,待胶圈逐渐缩紧,使息肉缺血坏死脱落。
    3.4  电烙法  适用于高位的小息肉。在乙状结肠镜下找到息肉,直接用电烙器烧灼
    息肉根部,无蒂息肉可烧灼中央部,但烧灼不宜过深,以防损伤深部组织。术后卧床休
    息1小时,1周后复查,如脱落不完全可电灼第2次。
    3.5  直肠后部切开切除术  适用于生长在腹膜反折平面,基底广,体积大的息肉.
    或息肉位置虽低,但基底广,不便从肛门手术者。肠道准备后,在合适的麻醉下,取俯
    卧位,在臀部正中线上,自骶骨下端至肛门上方2cm处作纵切口,切开皮肤筋膜,切除
    尾骨,结扎骶中动脉,切开提肛肌和直肠后壁,显露息肉并切除之,止血后,依次缝合
    各层组织,局部放置纱布条引流。
    [预防与护理]
    1  重视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少食辛辣醇厚之品,以消除致病之源。
    2  积极防治便秘、腹泻、痢疾,溃疡性结、直肠炎、血吸虫病等一些肠道疾病。
    3  息肉脱出肛外要及时还纳,切不可盲目牵拉,以免撕伤或断裂而造成大出血。
    [古籍选粹]
    《灵枢。水胀》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抟,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
    气乃起,瘜肉乃生。
    《外科大成》  悬胆痔,生于脏内,悬于肛外,……先枯去痔,不须收口,服血竭内
    消丸.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顶大蒂小者,用药线勒于痔根,每日紧线,

其痔枯落,随以月白珍珠散撒之收口;亦有顶小蒂大者,用枯痔散枯之。
    [现代研究]
    1  发病情况  由于大肠息肉多无症状,准确评价其发病率十分困难,因此,用发病
情况与检出率代之发病率。解放军150中心医院1976一1991年临床共进行了13451例结
肠镜检查,检出了220例大肠息肉者,占16.4%,但在近2万人的无症状人群普查中,检
出率不足5%,大肠息肉的发病年龄除家族性及幼年性息肉可见于少年期外,一般见于中
年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约75%的息肉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2  病理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王建清等对1541例大肠息肉进行了病理组织学分类,
结果提示:幼年性息肉的发病年龄多<30岁,腺瘤多>31岁,增生性和炎性息肉多发于
中老年。大肠腺瘤伴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高,可能为恶性潜能较强的癌前病变,腺瘤上
皮细胞代谢旺盛,增殖活跃,可能是其易发癌变的基础。文锦报告经病理证实为非肿瘤
性息肉193例(幼年性息肉87例,增生性息肉69例,炎性息肉3例),肿瘤性息肉67例,
绒毛状瘤50例。认为息肉的癌变与息肉分型、体积、细胞非典型增生有密切关系,治疗
中除对少数癌变危险性大或发生癌变者行肠段切除外,其余息肉可采用单纯息肉摘除或
保守治疗。
    3  单方验方  徐复霖等认为本病虚实挟杂,以虚为主,采用生黄芪15g,白花蛇舌
草15g,儿茶3g,地肤子lOg,五味子3g,白鲜皮15g,炒乌梅15g,三七粉3g,三棱6g,
莪术lOg,甘草6g,组成健脾益康汤。脾虚夹瘀者,重用黄芪,加炒白术、生晒参、丹
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玄胡;湿浊凝结者,加苍术、茵陈、法半夏、佩兰、砂
仁、枳壳、厚朴;寒凝瘀结者,加附子、肉桂、淡吴萸、沉香、降香、补骨脂。共治疗
30例,服药时间最短者30天,最长者2年零3个月,其中临床治愈14例,显效6例,好
转8例,无效2例。
    4  烙法治疗  刘文忠等采用自制小烙铁治疗,即把小烙铁烧红,将小烙铁往液体石
蜡纱布上一蘸,迅速将小烙铁伸入直肠镜内,烙铁头部直达息肉顶部,一触即可。更换
烙铁,反复烧烙5—6次,将息肉烧成灰白色,共治疗直肠炎性息肉112颗,多一次治愈,
术后1-2周经肠镜检查、息肉均坏死脱落,局部修复正常。
    [述评]
    直肠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一般把单个发生称为单发息肉积聚在一起或布
满直肠、结肠,甚至波及小肠者,称为息肉病。息肉在肠道的任何部分均可发生,但以
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常见。其临床症状的有无及轻重程度,取决于息肉在直肠的部位、被
累及的范围以及数量多少、形态的大小等多种因素,故在作诊断与鉴别诊断时一定要全
面检查和分析。
    在直肠息肉中,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本病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目前已得
到了普遍的公认,如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就有变成直肠腺癌的危险。因此,
重视直肠息肉的诊治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