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筑|杭州天目里:送你一颗青苹果

“我属于这样一代人,他们在生命中不断尝试来探索不同领域,忽视规则的界限,他们给规则洗牌,敢于冒险和犯错。”

——伦佐·皮亚诺

2013年,伦佐·皮亚诺在草稿本上画了一个青苹果,时隔8年这颗青苹果在杭州天目山路上结果成熟,变成如今杭州的又一网红圣地“OōEli天目里”。有如伊甸园树上的那颗青苹果,天目里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诱惑着整个江浙沪的居民。

伦佐·皮亚诺手绘稿

学习建筑的同学想必对伦佐·皮亚诺都不陌生,这个极具冒险精神的意大利建筑师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在浪漫的法国巴黎建起了一座看起来与整个巴黎城格格不入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当时的他选择用一种粗犷的方式将各种管线楼梯暴露在建筑外部,而现在他换了一种浪漫温暖的方式创建了一座青涩诗意的青苹果小城。

伦佐皮亚诺手绘稿

天目里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紧邻西溪湿地,隔山遥望西湖景区。伦佐皮亚诺取灵感于温婉的杭州山水和人文环境,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将建筑沿整个基地围合出一个超大的城市广场,通过景观,庭院的结合,营造适宜的街道尺度,创造充满生机的城市空间,成为一个绿洲般的“城市客厅”,丰富的活动和事件都发生在此地。与“青苹果”相同,坚韧的外皮包裹着柔软丰富的内核,天目里硬质外壳内部是一个融合了工作、生活、艺术、娱乐、文化的地方。“城市广场”在活跃当地生活的同时,人的交流活动又反过来影响“城市广场”的形态,互相依赖生存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核心。

伦佐皮亚诺手绘稿,模型图 RPBW

骑行在天目山路上,一座红色的人行桥很容易便可以吸引你的目光,站在桥梁上朝里望去,朴素的建筑外皮,逐渐缩小入口的三角形广场,迫使人们不得不循着路线往里走去,一排整齐的行道树伴随着轻盈的步伐向广场内部探去。当驻足在入口处时,一切又突然豁然开朗起来,巨大的城市广场被17座建筑围合而成,交错的道路将广场切割出绿地,水池,下沉庭院等不同的领域。

摄影:不知名艺术家

顺着行道树的方向穿梭在广场内部,西侧的水池东侧的绿茵,秋日暖阳,微风拂面,好是惬意。设计方案通过斜向切线的策略,将方整的场地切割出不同功能的建筑碎片,将建筑体量切割为适合人步行的尺度,同时切线延伸演化为合适的步行道路,创造出广场和城市之间连通的路径,从而使内外贯通,创造出相对隔离但又与城市连通的“城市客厅”,外部的空气与光线渗透进广场内部。

秋风吹黄了树叶,吹拂着浅浅的水波,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广场内部的水池仅有1cm左右水深,有效阻断了人流的拥堵,在诺大的广场上开拓了一片相对安静的区域。水池映照着路人的影子,树木的影子,以及四周建筑群的影子,在微风中轻轻荡漾。

摄影:金小小。
即使是周内的中午,仍然有一群人来到这里享受午后的阳光。年轻的小哥哥小姐姐手捧奶茶拍照打卡,年老的叔叔阿姨坐在一起沐浴阳光,午休的工作人员行色匆匆,同时也不乏忙里偷闲的人们坐在路边的椅子上聊天说笑。
摄影:金小小。

站在广场中间抬头仰望,广场四周的建筑高度均为9层,并在7层8层高度上沿广场界面处理成退台形式,优化了整个广场的空间尺度,同时更利于让阳光照射广场内部所有空间,建筑的屋顶立面上种植了大量绿茶以此呼应杭州的人文背景,屋顶茶园的设置不仅为办公人员提供了工作闲暇时的休憩场所,同时降低了建筑的能源消耗。

摄影:goa大象设计

纵横交错的园区路径两旁草木扶疏,使得双脚不自觉的移动起来,向园区深处探去,建筑底层商业空间均采用玻璃立面,以此强调其透明性,加强城市空间和广场之间在视线上的渗透。

摄影:goa大象设计

由于业主过去常年的厂房生活体验,天目里的建筑立面看起来十分朴素淡雅,外立面大面积选用预制单元式幕墙系统,以德国Christian Pohl GmbH出品的阳极氧化铝板幕墙作为主要材料。

摄影:Wen Studio

清水混凝土工程的打造也被做到尽善尽美,实现了毫米级的施工精度,表里如一的“丝绸般”质感。正如李琳(JNBY联合创始人)所说“既然我们做衣服就坚持如此——即便反过来穿、露出走线和阵脚也能很好看——我的房子也必须达到这个标准。”广场东北角落处的塔楼采用清水混凝土包围室外垂直交通空间,塔楼三层处突出建筑体块的洁白盒体通过阳光的照射,在纯色的混凝土立面上映射出好看的阴影。

摄影:Wen Studio

低头望去,塔楼西侧被道路切割出一小块下沉庭院作为办公空间入口,几棵小树衬托着一颗冒出广场地面高度的大树,简单的石雕装置,相辅相成,为负层办公空间营造一个隔离地面喧嚣,相对独立的日式庭院。

摄影:金小小。

与此类似的地下庭院同样分布于广场内的其他各处,主要作为底层商业空间的下沉广场,不同于很多项目的下沉广场主要目的是活跃商场入口空间,天目里内部的下沉广场除解决垂直交通外,更倾向于与地面相对热闹的场景隔离开来,营造安静的氛围,枯山水,阶梯景观,墙面水景等都在秋日阳光下显得异常温暖静谧。

摄影:金小小。

摄影:朱海

天目里的景观作为天目里园区的主要看点之一,得益于业主JNBY对于景观设计的独特坚持。为此JNBY特意邀请了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美国著名的植物生态学家Paul Kephart参与到天目里的植物景观和庭园设计,使得人们在游走于天目里公共空间的时候能够体验到质朴素雅的侘寂美。整个天目里建筑围合的十一个地下庭院中,枡野老师挑选了其中三个作为设计的主要基地,分别代表了“水,风,空”,注入了日式庭院的极简,淡然,沉浸的禅意。

枡野俊明手绘稿

广场绿地上几块看似不经意的石头,园区中的每一棵树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从园区刚开始准备建设之时,这些树木就已投入种植,在建筑的收尾阶段也有部分树木被陆续栽种,待园区内部商业办公空间正式揭幕时,那些被提前栽种的树木也变得郁郁葱葱,从景观设计到每一棵树木的种植再到后期树木的修剪养护都精心对待,以此达到园区景观的最好效果。

图源来自于网络

摄影:金小小。

摄影:Wen Studio

园区内的树木除了给人带来绿意之外,还具备了艺术媒介的使命。园区推出了一个名为“一棵树(&)五十个想 ※ 法”贯穿整档开业季的公共艺术项目,邀请50位艺术家,每人领养一棵树,展开自由创作。这些树木携带着各自的使命将天目里打造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美术馆,与即将开幕的“By Art Matters”美术馆共同将天目里从一个商业办公空间演化成一个新概念艺术文化园区。

摄影:金小小。

在路径的设置上,伦佐皮亚诺为“迫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上下班的路程中享受一下绿意,特意设计了四处转换楼梯分布于基地四个角落,这成为了人进入地下室停车后唯一能够通往地面的路径,当玻璃轿厢缓缓升出地面,人们开始感受到这个广场的生态环境,这让广场成为真正的“核心”。行人如想进入到不同的塔楼,必须经过广场。除了塔楼中的办公人群,去美术馆看展览的人,在秀场观看时装走秀的人,在广场上听音乐的人,或者只是在咖啡厅和餐厅吃饭的人,都将成为广场的使用者和参与者。除此之外,每年,天目里会邀请不同的艺术家在转换梯轿厢中置入一件声音艺术作品,随着季节或人流量而变化。

摄影:金小小。

当夜幕降临,天目里随着落日西沉渐渐黯淡。顷刻间,广场上以及建筑内部的灯光陆续被点亮,水池中间的喷泉也活跃起来。广场变得更加热闹,下了班的人与三两好友约在楼下的餐厅吃饭,住在附近的居民饭后带着孩子手拉着手蹦跳着,一层的底商里挤满了吃饭购物的人,楼上的办公室里依然有人奋战着。生活有条不紊,忙忙碌碌,万物陌陌低语,静谧安详,庸碌的白天,疲惫的夜晚,好在还有一处角落容我只是静静地坐着,然后变成一滴水,一片叶,一阵风,我不是我。

摄影:不知名艺术家

摄影:金小小。

参考资料 /
http://www.goa.com.cn/project/o%C5%8Deli
https://www.360kuai.com/pc/99f9de70235d15a7c?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https://mp.weixin.qq.com/s/80aNHgXmV3GkDKj_yABmMQ

推 荐 阅 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