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10尧让禹细齐死同化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10尧让禹细齐死同化

题文诗:

人之所以,乐为人主,以其,耳目之欲,

适躬体便.高台层榭,今人所丽;者,

朴桷不斫,素题不枅.珍怪奇异,人之所美;

者,粝粢之饭,藜藿之羹.文绣狐白,

人之所好;者,布衣掩形,鹿裘御寒.

养性之具,不加厚也,而增之以,任重之忧.

故举天下,传之于舜,若解重负.非直辞让,

诚无以为,轻天下具.禹南省方,济于,

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熙笑曰:

受命于天,,而劳万民,生寄死归,

何足滑和?视龙犹蜥,颜色不变,龙乃弭耳,

掉尾而逃.禹视物细.郑之神巫,相壶子林,

见其徵兆,而告列子.列子,泣报壶子,

壶子告其,持以天壤,名实不入,机发于踵.

壶子之视,死生亦齐.子求行年,五十有四,

而病伛偻,脊管高顶,下迫颐,两脾在上,

烛营指天.匍匐自窥,于井:伟哉造化,

其以我为,此拘拘邪?所谓,变化亦同.

睹尧之道,天下;观禹之志,天下;

原壶子论,死生;见子求行,变化.

【原文】


  人之所以乐为人主者,以其穷耳目之欲,而适躬体之便也。今高台层榭,人之所丽也;而尧朴桷不斫,素题不枅。珍怪奇异,人之所美也;而尧粝粢之饭,藜藿之羹。文绣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尧布衣掩形,鹿裘御寒。养性之具不加厚,而增之以任重之忧。故举天下而传之于舜,若解重负然。非直辞让,诚无以为也。此轻天下之具也。

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禹之视物亦细矣。    

郑之神巫相壶子林,见其徵,告列子。列子行泣报壶子。壶子持以天壤,名实不入,机发于踵。壶子之视死生亦齐矣。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脊管高于顶,下迫颐,两脾在上,烛营指天。匍匐自窥于井,曰:“伟哉!造化者其以我为此拘拘邪?”此其视变化亦同矣。

故睹尧之道,乃知天下之轻也;观禹之志,乃知天下之细也;原壶子之论,乃知死生之齐也;见子求之行,乃知变化之同也。

【译文】

人之所以热衷于做天子君主,是因为天子君主可以穷极耳目的欲望,并能让身体舒舒服服。那些高耸的楼台层叠的榭房,一般人都认为是壮丽的,但是尧帝住房却用不加砍削加工的树木做椽木,梁柱的端头也不加雕饰,更没有斗拱之类的复杂结构;还有那些珍奇的食品,一般人都认为是味道佳美的,但是尧帝却吃粗糙的饭菜,喝用野菜熬成的汤羹;再有那些绣有纹彩的锦衣和纯白狐皮裘衣,一般人都喜爱的,但是尧帝却用麻布遮裹身体,用鹿皮御寒保暖。尧帝的养生条件并不比一般人来得优厚,却有着比一般人多得多的繁重事务所带来的忧虑,所以尧就将天下禅让给舜,就像卸下了重担一样,这实在不是出于一种谦让美德的名声,而是君主王位在尧看来不值什么,实在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这便是“轻天下”的具体事例。

夏禹到南方巡视,渡过长江时,一条黄龙游出水面并将夏禹他们所乘坐的船托起,船上的人都吓得神色大变,可禹却恬然地笑着说:“我受命于天,竭尽全力为百姓操劳。我活着是寄寓天地之间,死后是回归自然大地。哪里值得我为生死而来搅乱平静的心境!”在夏禹的眼里,这黄龙就像一条小小的蜥蜴,所以神色不变,而那黄龙最终耷拉着耳朵、掉转尾巴逃走了。这便是“细万物”的具体事例。郑国的神巫给壶子林看相,看到了壶子林脸上显示的凶兆,并将此事告诉了列子。列子哭着前去报告老师壶子。谁知壶子却向列子谈起人之生命起源于天地复归于自然的道理来;在这种人生哲学下“名利”根本不可能被放在心里,死亡之箭突然射来,害怕也没用。这就是壶子“齐死生”的具体事例。子求已有五十四岁了,得了伛偻病,脊椎骨高于头顶,胸前骨头贴近腮帮,大腿向上,下阴朝天;子求爬到井边照视自己的模样,然后说道:“伟大啊!造化者怎么将我变成这么奇妙的弯曲之形?”这就是子求“同变化”的具体事例。所以,看看尧让帝位,就可知道天子君位的轻微;看看禹的志向,就可知道万物的细小;推断壶子的言论,就可知道生死的相同;看了子求的行为,就可知道变与不变是一样的。

(0)

相关推荐

  • 论语: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8-18)

    孔子所处时代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僭礼越位.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借传说中的舜.禹禅让,对礼制给予高度赞扬和认同,以此对现实问题进行有力抨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q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1法天顺情静漠虚无

    题文诗: 上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 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至无至虚, 至道至情,情生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 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于是道乃,别为阴阳,离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2阴阳和气天人相参

    题文诗:夫精神者,所受于天;而形体者,所禀于地. 故老子曰:一而生二,二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也者,背阴抱阳,冲气为和.故曰人体: 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 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3精神内守均和通达

    题文诗: 天地之道,至纮以大,尚节章光,爱其神明, 人之耳目,曷能久而,熏劳不息?精神何能, 久以驰骋,而不既乎?故血气者,人之华也; 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藏, 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4嗜欲好憎气志日耗

    题文诗: 夫孔窍者,精神户牖,而气志者,五藏使候. 耳目淫于,声色之乐,五藏摇动,而不定矣; 血气滔荡,而不休矣;精神驰骋,于外不守; 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使其耳目, 精明玄达,而无诱慕,而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5物我不二非喜非憎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5物我不二非喜非憎 题文诗: 人之不能,终其寿命,中道夭于,刑戮以其, 生生之厚.惟能无以,生为者也,能修得生. 情生天地,夫天地运,而情相通,情通万物, 总而为一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6虚无恬静道德至神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6虚无恬静道德至神 题文诗: 夫悲乐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过也; 好憎也者,心之暴也.故圣有曰:生也天行; 死也物化.当其静则,与阴俱闭,当其动则, 与阳俱开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7真人素朴无为抱本

    题文诗: 所谓真人,性合于道.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处其一而,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识其外. 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本抱神,以神游于, 天地之樊.芒然徜徉,于尘垢外,而消摇于, 无事之业.浩浩荡荡,机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8精诚自神太清始终

    题文诗: 廓惝而虚,清净安宁,无思无虑.大泽焚而, 不能热之,河汉涸而,不能寒也.大雷毁山, 而不能惊,大风晦日,而不能伤.真诚故视, 珍宝珠玉,犹石砾也;至尊穷宠,犹行客也; 毛嫱西施,犹䫏丑也.其 ...

  •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9精神不死真情自化

    <淮南子>卷7精神训诗解9精神不死真情自化 题文诗: 吹呴呼吸,吐故内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 鸱视虎顾,是养形人,真人也者,不以滑心. 使神滔荡,不失其充,日夜无伤,与物为春, 则是合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