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书》221、道隐无名
我画了一幅山水画,里面有个红衣僧站在松树下望着远方,一位朋友看了画,问我:
“老师,他站在树下望什么?老师平时画的一般是坐着的红衣僧人。这幅画整体看着舒服。”
他在树下望什么?
望云,望远方,望苍茫,望无所望。
我喜欢在山水画里画一个僧人或者一个道人,象征出世精神。弘一法师说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被世俗中的名利等所累,人就活得洒脱了。
从我内心而言,这是我向往的山居生活或者隐居生活。
如今在都市生活,在都城生活,山居生活或者隐居生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喜欢老庄两句话:
“道隐无名。”道本身是隐藏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也没有名字。把那个存在命名为“道”,是老子悟道后不得已的作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庄子的淡泊,也是我的处世格言。我有很多朋友,但很少主动联系,不去打扰朋友。相忘于江湖,最好。
澄源有次问我:不能出书,不能做事,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或者不被社会认可,你会觉得遗憾吗?
我说:不会。我很满足现在的生活。不能出书,不能做事,那就不出书,那就换种方式做事,或者不做事。一切皆因缘,那就顺缘,待缘,安于目前的因缘。至于所谓的成就、会被谁认可,我更不看重。重要的是真正有道,而被天地万物所感受到。一个人不能得道,那些名都是虚假的,是不会长久的,有也等于无。一个人得了道,名就与道同在。老子、孔子、六祖慧能因为得道,他们的名与道不朽。
即便如此,对于得道者,“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最后还是要退隐,此身退到道的世界里才会有生命真正的自由。
我不主动求名,不特意弄名,只是去做事,名,自然而来,自然而去。
洞山良价禅师临终前对弟子们说:老僧在这俗世有些虚名(闲名),你们谁能为我把虚名除去?
他的一位弟子出来问:敢问老法师的法号是什么?
洞山良价禅师听了,笑着说:我的虚名已经除了。
说完安详坐化。
老禅师是真正悟道的达人,知道虚名是不能留长久的。他以这样的临终教化告诉弟子们,虚名是没有用的。
(师将圆寂,谓众曰:“吾有闲名在世。谁为吾除得?”众皆无对。时沙弥出,曰:“请和尚法号?”。师曰:“吾闲名已谢。”——《五灯会元》卷十三)
很多人看不透虚名,弄虚名,误大事,从国家层面到集体、个人都有这样的事情。
看清、看轻虚名不等于不做事,而是不被虚名所累,生命就是自由的、豁达的、超越的、与道相通的。
这才是微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