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还是把儿子送上了不归路”,父母的苛责,多少孩子的痛
2020-02-18 19:44:19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里写道“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不能得到归属感。”
然而大部分中国父母却在这一点上犯有严重的错误。
中国父母习惯于对孩子苛责,而父母的'处处为难,永远不满'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孩子会认为,父母永远都不会对自己满意,生活充满了苦难。从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敌对的情绪,并最终导致他们失去安全感,变得敏感而脆弱。
孩子焦虑、压力和抑郁的程度增加,行为问题也会随之增加。
还记得上海那个17岁的男孩吗?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行驶的高速上又与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冲出车后座,纵身跳下卢浦大桥。鲜活的生命,就在这么一瞬间陨落了,令人扼腕。
内疚和自责一定会伴随着这位母亲的下半生,成为她一生都无法愈合的痛。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无论孩子犯错与否,父母都应好好说话。过分苛责不仅对改变孩子的言行无效,还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克制急于说出口的告诫和批评,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的事。
信任,是对孩子最有力的托举。
还记得那位在美国常青藤念书的女博士么?从小被追求完美的妈妈严苛要求。一次被妈妈指责后,她追问了一句:'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正在气头上的妈妈回答:'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么?'。这句话成为压倒女儿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后,女博士跳楼自杀。
杭州15岁学生楠楠两次自杀未遂,他写下的'遗书'被发现,其中记录了去年暑假,妈妈让他刻骨铭心的一句'你给我去死'。
在遗书中,楠楠写道'你也许是气话,但那个时候我真的心痛的说不出话来。'
过分苛责的父母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凶,语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伤痛。
弗洛伊德说:人的精神疾病与性格缺陷往往是童年时期造成的。父母的吼叫对孩子来说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批评,而是如同一把利剑,直戳孩子的心灵深处。
可见,父母的脾气和性情往往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密歇根大学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发现,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上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我们看到孩子错误的时候,要先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初衷。你的孩子,也许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一位单亲爸爸,因为妻子意外事故离去,他兼顾父母亲双重角色经常感觉疲惫不堪。
一天晚上加班回到家,因为过度劳累,就直接往床上躺下。砰的一声,红色的汤汁跟泡面瞬时挤压出来,弄脏了床单和被子,原来有碗泡面在棉被里面!爸爸火冒三丈,拿起一个衣架冲出去,逮住正在玩的儿子就狠狠的打。
儿子边哭边告诉他:家里没饭了,见爸爸这么晚还不回来,他就在橱柜里找到了泡面想吃。可是想到爸爸说不能乱动煤气,于是他就打开洗澡的水龙头,用热水泡了面,一个自己吃,另一个想留给爸爸吃。怕泡面凉掉,他就把面放在被子里捂着,等爸爸回来。因为正在玩向朋友借来的玩具,所以爸爸回来忘了讲。
爸爸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流泪,冲到洗手间,将水龙头打开,大声地痛哭起来。
父母眼中的孩子调皮捣蛋爱闯祸,可这些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善良和天真。
下一次,请不要忙着指责,也许孩子的初衷会让你感动。
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我们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与朋友说话的语言一样时,我们和孩子沟通之门就敞开了!
当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我们要温柔且坚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上学总迟到,老师找了孩子妈妈谈话。妈妈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你那么早出门,但是总迟到呢?'
孩子见妈妈没有责骂的意思,就放心地说出实情:'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妈妈听完就笑了,第二天陪着孩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看到眼前的美景,妈妈也感慨万分:'儿子,发现这么美的风景,你真的太棒了。'
这一天,孩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后,儿子发现书桌上多了块精致的手表,手表下还压了一张纸条,是妈妈写给他的:
'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从此,孩子很少再迟到了。
每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都会是个幸福的人
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温柔善待每一个孩子,给他们的心灵筑上最坚实的防护,让他知道:
有爸爸妈妈托底,爬再高也不用怕坠落,走再远也不用怕迷路。
还记得那个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爸爸安慰女儿么?
他在耐心安慰自己女儿的同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真的是个懂方法又超级有爱的爸爸,那一脸的温柔,看哭了多少网友。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用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获得父母无条件的爱和保护的同时,也应当获得平等和尊重。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天赋,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不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不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不对孩子过于苛责。每一粒种子,都有适合它的土壤 ,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
作者:我的毛露,幼儿教师,少儿心理咨询师,坐标魔都的两枚男宝辣妈。我有育儿经,你有孩子么?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