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悄悄话——(2)

我逐渐的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小麦育种这里不都好使。

当育种各不同环节有包括人为和环境因素失误太多时,育种经验就不好总结,或总结了也没有意义,特别是没有了对育种的指导意义。

育种中,好的、规律性的东西不容易总结是正常的。因为,在育种中,烂的组合与好的、容易出东西的组合相比,其数量要少很多,这就是普遍性的不足。当普遍性不足时,规律性的东西就很难出现,这才是育种的普遍现象。

育种中,除对一些简单性状改良外,若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的精心“设计”,其最终往往是失败的。但不经意间的“歪打正着”,和“搂草打兔子”的事儿却在育种中时常发生,这就让育种“瞎碰”成分更浓烈了;组合在早代判定谁好、谁孬,就更加变得没谱儿了。

当我们反对“大海捞针“、“铺天盖地”式的亲本测配和组合方式时,还要适当的增加我们自己每年组合配制数量,能从我们早前说过的“一两百”,增加到“三四百”或更多一点为好,其理由就是增加“碰”的概率。

表现差不多的、没有“要命”毛病的组合,要尽量少在F1、F2代淘汰,还是给它们一个到F3去表现一下的机会为好。至于每个F2组合预选择多少单株或单穗,没必要具体规定,好选的组合一两百不限,再多一点更好;当选择不到“目标”个体、或选择到的“目标”个体太少时,直接淘汰这种组合的做法也没毛病。

除赤霉病以外,当遇到某一个病害较重发生年份时,对那些丰产性表现较好、病害也较重的后代还是要“网开一面”,千万别只顾去追求那些病害表现免疫一类的品系或后代而“冷落”了病害较重的品系或后代,以防备最终啥也没有。而某些看似某一个病害较重的品系或个体,它们的籽粒灌浆不一定就很糟,也许它们有水平抗性或耐病的嫌疑,给它们一个进入室内“被考”的机会最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