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考(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原生文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史前时代),其年代久远、混沌荒蛮,考证极其困难,而神话故事却精彩绝伦、寓意深刻,能让我们一窥文明曙光乍现时的风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文明的进步史。神话故事中关于上古文明的记载就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见证,也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宝藏。
禹贡九州图
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神话与其他传统文化互为影响、共同发展,构成、发展、繁荣着民族文化。不过中国古代神话记载零碎散乱,没有专门的神话典籍将众神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晰,不免有小小的遗憾。
遗憾之余,我们却发现中国古代神话内容丰富、资料众多,零散中又互有渊源和呼应,虽无大一统,却各成体系,所以才能流传至今。
小编耗费多日,勉力整理出中国古代神话的大致轮廓呈现给大家,因学识有限,难免有偏颇和谬误之处,还请看官手下留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华夏先民的智慧,聆听中华民族迈向文明的脚步声。
上古神话传说图
一、神话产生的原因
中国神话起源于上古时期的传统神话,反映了早期华夏先民的淳朴思想。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和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拟人化,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奇幻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就成为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包括各种自然神、神化了的上古圣贤和英雄人物,表达出华夏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美好愿望。
文明初期的原始人类
二、上古神话人物的三大类型
1、远古创世神
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毋庸置疑是“盘古”。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
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但直到三国时才出现在吴国人徐整的《三五历记》中,关于盘古的渊源来历学界争议颇多,大家搜索一下即可,小编就不粘贴复制了。
开天辟地的盘古大神
小编认为盘古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苗瑶少数民族)的一次有机融合,通过盘古使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增加了纽带联系,增强了人文凝聚力。
盘古精神可以概括为开天辟地的开拓创新精神,为民造福的自我牺牲精神,刻苦坚持、长期奋斗的劳动精神,符合中华民族的朴素价值观,所以能得到历代国人的认可。
2、上古始祖神
创世之后、夏朝之前,该阶段华夏文明逐步提升,因为尚未形成王朝,所以将这一时期的杰出部落首领“三皇五帝”列入“中华始祖神”团体。
三皇五帝像
三皇:版本很多,除《史记》中有“天地人皇”和“天地泰皇”之说外,其他典籍中三皇者多含伏羲、神农二人,说明此二人所代表的东夷部落(渔猎)和神农部落(农耕)首先到达中原地区,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有女娲、燧人、祝融、共工、黄帝都曾入围过三皇,表明他们同样为华夏族诞生做出过巨大贡献,只是贡献度略低于伏羲、神农。
女娲入围代表华夏西方的母系氏族融入了华夏族(“女娲造人说”是对母系氏族的隐喻,所以女娲并不能归入创世神);燧人(或有巢)能位列三皇,是古人对他们功绩(用火、建屋)的肯定;祝融、共工入围是华夏先民对古代水、火自然灾害的恐惧;黄帝被公认归入五帝之内,这里不做分析。
小编把三皇最后一票投给女娲,“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同样版本众多,黄帝百分百入围,炎帝(华夏共祖之一)、少昊(黄帝之子,后成为东夷族首领)、颛顼(黄帝之孙,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帝喾(黄帝曾孙、颛顼族侄,接颛顼之位,其后人中有尧、商祖契、周祖后稷)、尧(上古贤君,帝喾之子,禅位于舜)、舜(上古贤君,禅位于禹)、神农(位列三皇,不计入五帝)、太昊(汉朝后与伏羲合并)、庖牺(伏羲别称)等均有入围记录。
虽有说法千万,但小编心中的五帝是“黄帝、炎帝、帝喾、尧、舜”,他们几乎涵盖了夏商周三代所有君王和名臣的起源体系,实至名归。
五帝出巡图
(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系谱另有单章详细说明,这里不做赘述。)
中华始祖神们在典籍记载中多为人兽合一的形象,这是受当时图腾文化影响,部落首领在作战和祭祀时的服装配饰和纹身彩绘突出夸张,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慑力,而这种形象被记录下来,就变成了始祖神的种种外形异象。
3、先贤英雄神
华夏先民以部落为单位、信奉原始宗教,除创世神和始祖神外,还崇拜自然万物和英雄人物。
火神祝融大战水神共工
大自然中“水火风云雷电”非人力能抗拒,先民就将部落中有相关技能或特征的头领或英雄与自然形象相结合,形成火神祝融(掌控用火技能)、水神共工(掌握河流灌溉疏浚技术)、雷公(鼓匠鼓手)电母(灯具匠人)风伯(鼓风冶炼技术发明人)为代表的普通神仙团体。
而为部落做出其他贡献或具有宝贵品质的头领和英雄,如夸父(追日,为民取火而死)、后羿(射日,抵御旱灾消灭恶兽)、鲧禹父子(治水,消除水患)、刑天(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卫(不畏强权的抗争意识)等也被封了神。
这些神话中的英雄所体现出来的或壮丽或悲歌的精神穿透历史的烟云,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河床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身上大多具有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被人们视为道德榜样和伦理楷模。
刑天舞干戚
三、中国神话体系的自我修正
看来上古时中国神话体系还比较严谨,为何后来却变得杂乱不堪呢?
鲁迅先生认为华夏先民重实务而轻幻想,勤劳勇敢,很早就认识到只凭幻想无法解决生存问题,故而未将希望和精力放在鬼神之说上,所以并无专人将古代神话体系梳理成册。
不过自商朝有文字记载后,各王朝为增强自身统治的法理性和权威性,掌权者以“天子”自居,出于政治考虑开始修正神话体系。
中国古代最崇信鬼神(巫术)的商朝就将历代商王编入神话世系表;到了西周时期,随着《周礼》的出现,神仙们开始有了姓名,种类也丰富起来;东周更近一步,增补了夏朝的神话世系谱,明晰了华夏一脉夏商周三代相承的历史。
百家争鸣
战国至汉初是中国神话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术典籍激增,华夏各地(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及上古各路神仙开始有了规范,盘古、三皇五帝、各路诸神正式“归位”;这种修正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停止。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谈“怪力乱神”,扬仁孝抑神鬼,对神话体系不再完善,先秦神话典籍逐渐散佚,神话传说只能以宗教和民间的方式传承。
四、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
西晋时期五胡乱华对汉民族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百姓在绝望中只能将精神寄托于鬼神之道,道教、佛教等宗教借此开始兴盛,华夏上古众神被边缘化,但没有消散,大部分融入宗教和民间神话体系。
道教三清神像
道教由于自身体系不如佛教严谨,典籍不如佛教众多,在努力完善三清体系(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和天庭体系(玉皇大帝)后,另辟蹊径提出“修炼向善即可成仙”的理论,封了大量历史人物为道教神仙,影响力一度超越佛教。
看到道教从封神行动中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后,中国佛教界在唐朝时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做出积极改变,努力融入中华文化圈,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在印度式微的佛教在中土获得了新生。
通过《西游记》、《聊斋》等明清文学作品,可侧面反映佛道两宗在民间的影响力深远,客观上保护了中国神话传说。
佛教过去现在未来佛
五、民间神话的发展
民间神话传说借鉴道教经验,自行封神的人物更多,虽不属于正统,但却是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据民俗专家考证,民间神话的形成期在明朝以后,影响至今。
民间神话的最高神仙是玉皇大帝,唐朝才进入道教系统,宋朝取代东皇太一成为中华至高神,他不是仙界法术最强、智慧最高、品行最好的神仙,更像人间君王在神话故事中的映射,而天庭就像人间朝廷,神仙也越来越接地气,品行较先秦诸神差距甚大。
高级点的像阎王、文武曲星、灶王爷、土地公、城隍爷和龙王等,已经打破宗教界限,有借鉴的原型,不过各自为政、各管若干事项;普通些的历史人物也被纳入神仙行列,关公、葛洪、秦琼(尉迟敬德)、陆羽、吕洞宾、白素贞(妖)等等都可成为神仙。
关公千里走单骑
不得不说中华民族是个包容大度的民族,擅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不管出身如何,只要有一点值得称颂和学习的历史人物都可成为神仙。
正是这种包容性和世俗化,剥夺了神仙群体的特权化,使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未形成祭司(神职)阶层,神权也从未成功压制过君权,让中华文明看起来卓尔不凡、璀璨夺目。
(《中国古代神话考》大概需要八个单元才能基本讲清中国古代神话,请继续关注--《(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