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该干正事儿了
五天一晃就过去了,又回平常日子。该学习学习,该努力努力,该干点啥干点啥,日子可不就是这么过的嘛。
聊正事,今儿聊聊怎么把三分钟热情变成长期习惯这事,算是开工第一天应景聊点正能量话题吧。
形容三分钟热度这事的词儿不少,像一曝十寒、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等等,反正都是贬义词,这大概就能说明人们对这种情况的厌恶和反感。也难怪,定了那么多计划,读书、跑步、背单词(这几样基本都尝试过吧?),结果是单词背了没几个就把词霸删了,书买了不少,每本就翻翻目录,成本最高的慢跑鞋、运动服基本没上身就压箱底去了,这搁谁都免不了灰心丧气,而由此导致的负面自我评价,更是焦虑的一大来源。
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简单得不行,就是没有在热度未减的时候,把要做的事情养成习惯,一旦习惯养成,上面的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这个道理都懂,问题是怎么做,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践行,这才是关键。最近看了一本书《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说的就是这事。不过先别急着买哈,免得又翻翻目录撂下了,先看我给你总结一下,其实也八九不离十了,你看看是否可行。
首先,做事不能坚持的最大原因是“习惯引力”。也就是人出于本性表现出抵抗变化和维持现状的特性。比如抽烟喝酒,刚开始接触觉得辣、觉得苦,很难适应,然而一旦习惯了,再想戒掉又势必登天。也就是说,只要大脑习惯了的事就很容易持续去做,不管好坏。
其次,就是怎么培养一个习惯。作者把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
先说反抗期,这是最先遇到的,也是最容易导致习惯养成失败的阶段,原因就是“习惯引力”在起作用,这也是三分钟热情的最直接表现。对应的办法就是从小处着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如读书,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自己每天几小时,一年两百本,这样的计划完成难度太高,经常遇挫就会更容易放弃。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门槛放低,比如低到每天把书翻开一次。注意,必须是每天,这个就没问题了,只要愿意谁都能坚持。
接下来是不稳定期。这时候的习惯渐成,如果能按部就班的基本都能坚持,但就怕环境影响。比如时间冲突,假期旅行、加班回家晚等等,都可能导致连续性中断,进而放弃,这时候做三件事,可保证安全度过不稳定期。第一,尽量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就像刷牙,到了晚上不刷牙觉都睡不着,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允许例外。计划永远完美不到无视变化的程度,既然意外一定会有,那就适当偶尔允许一次,这样不仅不会前功尽弃,反而是一种意外保护机制,类似空气开关,有益无害;第三,给自己点好处(正向反馈)。获得奖赏是人做一切事情的最根本动力,延迟满足的确很重要,但即时满足更能让人动力十足,所以减肥一周吃顿好的并不为过,也不会这么容易就功亏一篑了,因为做事的动力才是养成习惯的不二法宝,而好习惯一旦养成,所涉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最后是倦怠期。这个阶段会相对漫长,因为什么事做久了都难免倦怠。就像前面说的每天翻开书。但你总不至于一个月、两个月还是只翻开一下吧?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求新求变,比如找一本自己最想读的书,或是朋友极力推荐的,每次打开都顺便看几页,随着积累一本两本的读下去,这样兴趣就会战胜倦怠,坚持的好处逐渐显现,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基本就大功告成了。
怎么样?看着不难吧?当然,要是看起来就难得不得了,那哪还会有人愿意去尝试。反过来,要是做事都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也就不用我们在这里劳神费心的研究了。还是那句话,道理当然要懂,但更重要的是要按正确的方法去行动。找个自己心仪已久的好习惯,按照上述方法试试吧,静待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