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搭建音准框架把控左手技术-附二胡演奏:国际歌
学习二胡时,最难把握最耗费时间的就是音准问题。很多琴友学习二胡过程中,长久徘徊在两条痛苦的方向,或者保持流畅而音准毫无保证,或者保证音准却永远不敢流畅。大多数琴友都曾在这两个方向中纠结和煎熬过,两头的亏都吃过。一般初学琴的时候,演奏起来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音乐表现尚可,但可能音准没谱。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一般都会有了音准概念,通过慢练校正音准,但即便如此,效果或许还是甚微。
音准问题的解脱,归根结底必须在头脑里建立它是音乐“命根子”的概念,且必须不断得到校正和强化练习。尤其是遇有舞台演出任务,那就必须上手就拉一次成型。这对音准又提出了近似苛刻的要求。
记得有一次和某位大师级演奏家交流,他调侃说:想把音准练好啊,就去做家务去,拎菜篮子,刷碗,拖地,然后音就准啦。
乍一看这是句玩笑话,仔细推敲其实是有道理的。音准,真的不应该是二胡练习中的难点,不应该耗太多时间。耗时间了,效果也未见得好。那么音准的原理,我们首先要清楚,它是一种手感,是一种手上的距离感。换把有换把的肘部的距离感,不换把有不换把的手指间距感。这些感觉是瞬间就有的,音拖得再长,准就准了,不准还是不准。这是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林耀基老师所说的,所谓在发声之前感觉到音准的理论。用另外一位老师的话说,音准出来的瞬间,就可以修正了,后面都是不必要的练习。
那和拎菜篮子,拖地有啥关系呢。这一点的确是源于生活、受益于生活的艺术实践。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琴者都会承担一些家务活,于是手部就经常得到了力度应变力的锻炼。说实在的,假如粗活重活都做过了,二胡上那点来来回回还真的变得容易了。以前换把总觉得推起来好费劲,可现在抹桌子擦地,那来回幅度强度都不在话下,突然觉得换把不管从哪到哪,都近的很。以前拉点快的东西,又是手指练习又是节拍器,总也拉不快。现在菜篮子一放下,上手一拉,那点抬指落指真是轻松。
或许,这些都是一些身体的感受,也算是给琴友们的一个有趣的提示。接下来,才是笔者为夯实音准基础的肤浅体会。
----练习音准第一遍要很慢,慢到一拍一个音都可以,为了细细的感受手指尖的距离感。但是,这只是第一遍。
----从第二遍起,就要突破自己的应变力,在自己能够反应的极限速度上,不断突破原先速度,直到音准出现问题,那么就停在这个速度上。而一旦这个速度音准可以承受,大脑还不糊涂,就要继续加速。
----音不准,有可能是因为手指过份慢练,没有应变力造成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手指之间没有一个把位内的框架感。什么叫把位内的框架感呢,就是我们在一个把位时,一指和四指可以同时不费力不走形的按在琴弦上。这就是舒服的手型框架,如果按一指时按不到四指,按四指时按不到一指,这就说明框架不合理,那么我们拉快时是肯定准不了的。
----做这种框架不难,就是要坚持一段时间,练习把小指持续伸直在弦的上方,用时落下去,不用时就在弦的上方伸展着。这种练习不用久,一两周就可以放松下来,那时手指就有框架啦。
----手指框架大约几种,二三指并拢、一二指并拢、三四指并拢、四个指全分开。当然还有增二度手型等。如一二指并拢的同时三四指并拢,一二三指全并拢等。但那些,都是在前面的手型基础上的变化,是容易掌握的。
----换把的音准要求有比较好的轨道感。就像我们坐缆车,手指在轨道上滑动,那么手指就要保持形状不要变。变了反而不容易准。千万别在换把时,手指尖先到了,或者某一个手指先到了,那么我们说距离感被破坏,后来的其他音符一定是不准的。我们的手指,在换把时保持缆车的造型,依靠手臂的折叠角度,依靠滑动过程中慢慢听到的滑音,到了就停下,就很容易准。每一次手臂折到哪里,每一次滑到那个音高时自然停下,就像我们看到自家房门自然停下来一样,要给自己一个速度上的约束。换把太快,冲过去,不但刹不住车,也破坏了手臂的距离感轨道感形成。
----很多音准,是通过流畅的中速练习慢慢完善的,而不是很慢速的重复练习。记得,中等速度往下走,比来回慢练可能更有效。
----多拉一个八度的各调式音阶,多拉手指练习,既轻松又有效。音阶,手指练习可以让我们迅速掌握音程规律。一个八度的音阶,不会让我们有畏难情绪,又好听又好记。
----多视奏乐谱,多参加乐队,也可以增强应变力,增强音准的手部反应。还可以博采众家之长,把自己的耳朵锻炼的更敏锐。
总之,练音阶,大胆快。手固定,框架硬。勤动手,做家务。多社交,广涉猎。有道是,汝欲学好琴,功夫在琴外;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