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假期

  放假了,孩子终于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探出头来。可以玩玩游戏,可以看看电影,可以睡个懒觉。对于小孩子来说,仿佛从人间进入了天堂。解放啦!再也不用背书包,不用按时上课,不用看老师的脸色,不用完成那无穷尽的作业,不用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并非如此。

孩子的假日,家长们都把战场从学校转移到了补习机构。

补习机构很多,有书法、绘画、舞蹈、英语、乒乓球、奥数、作文……补习机构里开设的科目很多,可以说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孩子有需求,或者家长能想到的,社会上的都有。

因举办者素养不同,补习机构的条件也参差不齐。很多有眼光、有实力的都上市了,属于大玩家;有些很敬业,想通过专业树立自己的口碑;有些还处于谋生阶段,在家里找几张桌子,亲自当教员,招来几个学生算几个,权当是小生意。

前些年,学生补课似乎只在大城市流行。现在,早已传递到县城了。乡镇里的市场也不小,街头巷尾都有补习班的招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习,咱家的孩子又不聪明,不补习行吗?知识总是越学越多,脑子越用越灵光,老是在家里晃着也不是事儿,赶紧把他撵到补习班里去。有些家长条件不宽裕,补习班里收费也贵,但是,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投资总是很舍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束紧裤腰带也要供孩子读书。

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大多家长不习惯于听他们的意见。孩子们的话不能当真,小时候不吃苦,长大了要受罪。孩子们愿意学什么,家长也不太在意,家长在意的是哪里的补习班办得好,什么样的学科将来有出息,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家长们想,我们一片苦心总是为了孩子们好,我们掏着钱,我们接来送去,我们忙前忙后,你还能说什么?

实际上,孩子们的假日早已被社会和家长安排得妥妥的。学生不是在休假,而是从正规的主战场进入到了游击战,对于孩子们来说,战争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

如此算来,孩子的日子就是一个陀螺,不停地旋转。

理性地看孩子的补习,究竟要不要补,怎么去补,还是需要进行探究的。

大多家长选择让孩子补习,其实是把自己对于未来的焦虑单纯地传递给孩子,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和恐慌而选择了补习,这其实是一种压力的传导,也是一种恐慌的传导。传导的结果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不能安静下来。至于补什么,大多家长都是看社会的热门,看人家在补什么,也没有了解了孩子真正的需求。这样的补习自然不能说是因材施教,不能对症下药,一味重复的练习,会有什么效果呢?还有一些家长选择补习,只是因为大人都在上班,没空照看孩子,孩子在家里也只是打游戏、看电视,报个班,可以让他有事做,有人玩。这种补习,是把补习机构看作是了“托儿所”。

从世界范围来看,补习现象存在十分频繁,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社会发展来看,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校教育相对来说十分单薄,用社会教育机构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是发展趋势。从市场发展来看,社会发展,促进了补习机构的优化,也是教育发展的补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学生和家长,要理性选择,谨慎对待。补习也并不是多多益善,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适当地休息更有利于孩子思考。假日里,让孩子亲近一下自然,放松一下心情,也许会让孩子更懂得生活,更懂得情趣,而不仅仅是学习的机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