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分享| 法律保障生活
《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南京市六合区新篁学校 陈大伟
一、教育价值
1.自我成长:懂得法律规范公民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树立法治观念和尊重规则意识,不因他人的行为而改变自己对法律的敬畏。
2.我与他人的关系:与人交往时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的事。当他人的行为触犯法律,会运用法律武器与其斗争。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3.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敬畏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监督法律公平公正地实施,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范、尊重法律的意识,感受法律的尊严,自觉做一个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
2.能力目标:能够增强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完成《自主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法律书籍的图片
教师问: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法律?
学生回答:略
教师问:这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
环节一:走进生活——初识法律
1.展示:口罩图片
师问:同学们,在疫情期间,你有没有遇到过在公众场合不带口罩的人?通常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远离、劝阻、报警……
展示:疫情期间在公共场所不戴口罩是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
2.展示案例:2020年3月18日, 白某进入某银行大厅内准备办业务,但没有佩戴口罩。白某拒不佩戴口罩,银行工作人员劝阻无果后报警。民警到达现场后,劝阻白某佩戴口罩,但白某仍拒绝佩戴口罩,并且辱骂、威胁民警。最后民警采取强制措施。在强制传唤过程中,白某用脚踢踹民警,致民警腹部、右肩软组织损伤。
师问:为什么劝阻无果后选择报警呢?
生:略
师: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板书)
3.展示案例后续:在法庭上,白某说自己是初犯,恳请法官轻判。但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白某以暴力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其行为已构成妨害公务罪,法院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师问:法院判决的依据是什么?
生:略
师: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板书)
4.展示判决依据
师问:在这一事件中,法律发挥着什么作用呢?
生:略
师: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板书)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白某案例的探讨,大家对法律的特征与作用有了哪些认识呢?现在请大家回归书本,一起看下法律的特征与作用,并做好标记。
法律的特征:
(1)产生方式: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实施手段: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最主要特征)
(3)适用范围或对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作用:
(1)规范作用:法律规定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2)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过渡:法者,治之端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在家、在学校、还是在户外,凡是你在的地方,法律都在。法律规范和保护着我们的生活。
环节二:问题探究——熟知法律
教师:刚才在第一环节我们对法律有了初步的认知,接下来带着这些对法律的初步认识,进行第二环节问题探究——熟知法律。
1.某学习小组收集到以下素材,请判断哪些是法律?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①《中国共产党党章》 ②《民法典》
③《某班的班级公约》 ④《南京某校的校规》
⑤《某公司奖励和处罚条例》 ⑥《义务教育法》
相关链接: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就广义的“法”而言,立法机关的范围也相应扩大。如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订自治法规等。
2.一坦桑尼亚籍男子因不配合疫情防控措施,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有关规定,给予其行政处罚,并处限期出境。
问:为什么外国人在我国违法,要受到我国法律的处罚?
追问:我们在外国时,要不要遵守外国的法律呢?
相关链接:
全体社会成员指在我国领土居住的所有人,不仅包括中国公民和还包括在我国长期生活或工作的外国人。
3.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和我没什么关系。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相关链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既享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又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遵守法律,履行义务,又要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益。无论是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法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4.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为什么还存在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
相关链接: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依法治国的目标并未全部达成,需要我们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相关链接: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过渡: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当我们熟知了法律,能用法律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并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时,法律才有了意义。
环节三:释疑解惑——明晰法律
教师:通过这一轮的抢答,大家对法律是不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带着这些已经掌握的认识去进入第三环节:释疑解惑。
1.展示困惑,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①有些法律限制了我的自由,怎么说是保障我呢?
②我是中学生,我又不拿工资,这个税收法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③小明出国旅游带回了一只当地的蜗牛,但被海关查处没收,并处罚款。小明很困惑:不就一只蜗牛,至于这样罚我吗?
2.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困惑①:
生:略
师:一方面法律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我们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而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另一方面,法律通过处罚违法行为,保障了我们的自由。
所以,看似限制,实则保护,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
困惑②:
生:略
师:①税收法规定:个人所得税是公民获得报酬时必须缴纳的税款,不以公民年龄为依据。我们获得的稿酬、片酬等等,以及中奖都是要缴税的。
②消费税:我们所买的商品都是含税价格,去饭店吃饭所付的餐费也是含税的。
③报税时:家里有义务教育阶段子女教育的,可以减税。像你们现在是按照每月1000元标准计算。
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的税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用于我们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如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是免费的;疫苗全面免费接种。
⑤我们现在要交税,将来也要交税。不仅指导我们当下的行为,而且也指导我们将来的行为。
所以:看似无关,实则息息相关。
很多法律看起来好像与我们无关,其实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障着我们生活;也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建设。
困惑3:
生:略
师:出入境动植物检疫法里面提到三大类16个条目的动植物是禁止携带入境的:如刚才的蜗牛、巴西龟、燕窝、植物的种子……
这些看似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有可能就是违法的大事,关系着国家的安全,看似小事被罚,实则捍卫国家安全。
看来,学法懂法还是挺重要的,法律面前可没有“不知者无罪”的赦免者,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多了解法律,还可以带动身边的家人一同关注法律,懂法才能更好的守法,更好的运用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
教师总结:同学们,从刚才的3个困惑探究中,可以看出,法律不单保护着我,也保护着我们、还保护着我们的国家。法律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不断提升我们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保驾护航。(板书)
3.展示问题: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存在,你还相信法律会保障好我们的生活吗?
生:略
师:正义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4.教师:同学们,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然而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我国为了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在立法为民方面做了不懈努力,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
结束语:同样,有了法律的保障,中国人追梦的步伐会更自信,更坚定,更有力量。
板书设计:
对话·建构·素养
《法律保障生活》教学反思
陈大伟
开设本节公开课,从精心备课——初次打磨——试上——多次打磨——展示,整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收获颇丰,不仅使教学设计从平淡到精彩,还使得课堂语言从生硬到自然,课堂状态从紧张到从容,感谢为本次授课提供指导与帮助的小伙伴们。
一、基于对话,激发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一场对话,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在师生问答间,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在生生激烈讨论中,触发思维的碰撞;在叩问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在第一环节“走近生活——初识法律”中,以戴口罩为话题,设置问题串(1.你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法律?2.这些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3.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需要戴口罩的?4.我们为什么需要戴口罩?5.在公共场所有没有看到不戴口罩的?通常你是怎么做的?6.为什么劝阻无果后选择报警?……),几乎全程与学生对话,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连贯思考、自由表达,从而初步认识到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二、借力板书,搭建思维导图
板书是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航图,是每节课的成长印迹。正确运用板书和副板书,将会帮助学生构建清晰、准确的知识逻辑体系。
本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准备用板书,因为感觉知识简单,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讲清的地方。然而,经过试上与打磨,发现没有板书,学生对于刚才讲了什么、学了什么有些模糊,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把重要的内容在板书上呈现。
围绕本框标题《法律保障生活》展开思考,得出法律因为她的独特性,保障着我,也保障着我们,还保障着我们的国家。最后设计了以下板书,让学生从图中直接能感受到法律保障生活。
三、机智生成,涵养学科素养
课堂教学是一场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我们的课堂随时会出现各种预设之外的情况,抓住并解决之就是一种生成。教师精心设计、充足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注重课堂生成,实质是注重学生的成长。
本节课,之前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成,试上时候一下就被学生打乱了计划。后期在组内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设计、充分预设,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从初识——熟知——明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学生在生活事件的探讨中,生成对法律特征和作用的认识;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生成对法律的深层熟知;在真实困惑的探究中,生成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不仅保障我和我们的生活,还为国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保驾护航。最后在思辨问题“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存在,你还相信法律会保障好我们的生活吗?”中,生成国家认同,指导行为的科学精神,自觉学法尊法用法的法治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共参与。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通过本次上课与打磨,让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我将带着这些所得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