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德系,谁造车更靠谱?一个水壶就能看出区别!

昨天车友群里一位车友突然抱怨,说自己新买来不久的车,才跑了万把公里,就发现自己爱车发动机舱里,装防冻液的水壶里,水位降低了,降低到刻线下面了。所以他非常害怕,担心自己的车会不会有什么“隐疾”。

他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担忧情绪,询问下来才得知,是因为他听说汽车的散热系统是密封的,冷却液在水道里循环流动,既然是密封的,那为啥冷却液还会自己变少?但同时他也读过一些文章,说 “水壶上都留有泄压孔”,防冻液消耗是正常的。

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他就向我询问。事实上“泄压孔”这说法本身是没错的,防冻液也确实并非“一辈子不会消耗”,一般来说防冻液会以非常慢的速度消耗,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是必须的。原因基本上也就是高温防冻液蒸汽从“泄压孔”溢出。

德/日系的“膨胀水箱”不同?

差距到底有多大?

但是今天我却想到了另外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或许是大家都没注意过的事情:有些汽车的冷却水壶,压根就不存在“泄压孔”!!——从这里开始进入今天文章的核心了:我们聊一聊德系和日系的不同设计理念。

也许你会很经验:一个发动机水壶难道还能看出德系和日系的不同?那您接着往下看:首先我们知道在您的爱车上有一个叫“膨胀水箱”的部件,平时我们给汽车加水(防冻液)就是从这里往里灌。

平时我们说“热车时禁止打开水箱盖,防止烫伤”其实说的也是它。那么“膨胀水箱”为啥会叫“膨胀水箱”呢?还有,为啥热车时不能打开盖子呢?是不是天底下所有的车,热车时都不允许打开盖子呢?——也许德系和日系在这方面,也完全不同的!

先了解一下“膨胀水箱”

的作用和基本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膨胀水箱”的作用: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会热胀冷缩,水和防冻液也不例外。发动机工作时,防冻液受热而膨胀,因此冷却水道里必然压力明显升高。为了系统安全,这部分压力必须有一个释放的通道。

因此体积膨胀后的部分防冻液就进入到“膨胀水箱”内,而等到发动机冷却后,防冻液体积回缩,“膨胀水箱”里的液体又会留入到发动机水道内。——无论德系还是日系,这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但他们实现的手法不同。

日系:结构简单,可靠性好

水箱任何时候都不带压力

首先是大多数日系(除“双龙”品牌以外的大多数韩系)车,会在发动机的冷却水道里设置一个压力安全阀。一般当水道里的水压高到一定程度后,安全阀就会被顶开,膨胀的防冻液就会进入到“膨胀水箱”里。

而膨胀水箱为了容纳防冻液,就必然需要把水箱里的空气排出去。——因此在日韩系车的“膨胀水箱”的盖子上,通常都直接插着一条“通气管”,管子的另一头就那么悬空着。因此大多数日韩系车的“膨胀水箱”,其实在发动机工作时也是没任何压力的。

所以大多数日韩系车的水箱盖子都没有“泄压孔”,因为盖子上本身就有“通气管”,而且这一类水箱本身工作时就不带压力。因此,如果我们足够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此类日韩系车的水箱盖子上,往往没有任何“严谨热车开启盖子,谨防烫伤”的提示,原因就在这里。(但是安全规范依然不允许热车开启盖子!)

德系:密封性强,消耗慢

发动机工作时,水箱带压力

接下来我们看看德系车是怎么做的:同样有“膨胀水箱”,但是水箱和发动机水道的连接方式,是不同的。大多数德系车发动机水道和“膨胀水箱”是“直联”的。也就是说,发动机温度升高,导致水道压力增高的同时,“膨胀水箱”里的压力也跟着一起增高。

但是冷却系统的压力毕竟是不允许无限制升高的,所以德系车也一样离不开“安全阀”。——只是德系的安全阀为止,和日韩系不同。德系更喜欢把安全阀直接做在“膨胀水箱”的盖子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泄压孔”)。

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发动机受热,防冻液膨胀,发动机水道压力升高,“膨胀水箱”因为和水道“直联”所以压力也一样升高。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膨胀水箱”盖子上的安全阀开启,将系统压力控制在合理范围。

因此德系车工作的时候,“膨胀水箱”里是“带着压力”的!所以德系车的水箱盖子一般都是和饮料瓶盖一样,以螺纹拧紧的(因为要受压),而且盖子上会非常显眼的提示:热车时禁止开启盖子,谨防烫伤和高温液体喷出。——到这里大家应该恍然大悟了。

德/日系不同的设计思路

精密、复杂/简单、可靠的区别

小小一个“膨胀水箱”,德系日系的设计思路就全然不同。德系设计能保证防冻液消耗的更慢(安全阀开启前,全车冷却系统都是全密封的),但是德系设计对“膨胀水箱”材质和工艺、管路工艺要求更严格。不然容易发生泄露。而日系则更强调可靠性,但因为“通气管”的存在,“膨胀水箱”里的防冻液直接和大气接触,所以消耗量更大。

我经常说,德系日系有时候真的很难说谁更合理谁更好,很多时候德系更像是“M16”步枪,精密度高、材质好、工艺细腻、性能好。而日系车更像是“AK47”,粗糙、但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很少故障。——说到头还是各有各的好,正如同粤菜和川菜,没法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