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泰伯篇(十二)
01
原 文
泰伯第八
0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02
释 解
孔老师说:“周公之德不仅在其才,还在其行政的爱民、惠民之仁德上。一个修身治学三年的人,其修养和才智已达小成,具备了行政之智之勇。这样的人,在行政政务之时,能以仁德之心,礼乐之精神,爱民恤物,不横征暴敛,不为自己的俸禄,损民害德。具有这样的智慧和仁德境界的人,在当下是很难得的啊。”
03
释 字
年(秊)
《说文》:秊:谷孰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秊。”奴颠切。
《尔雅》:年: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汉字“年”甲骨文像人负禾之形,表示谷物、收获之义。叶玉森认为,契文秊字并不从千,似状禾下见根形,禾熟则犁其根。根见则一年尽。即年之初义。犹《豳风》於十月曰改岁。盖言农事毕,以禾熟纪岁功之成也。董作宾认为,秊意义确为谷熟,卜辞中秊字用途有二:一是年,一是受年。就是后世祈谷之祭。受年受黍年,就是年谷丰登之意。在商代还没有把年作纪岁之用的,到了周代才把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而年字始含有岁祀之意。
谷(穀)
《说文》:穀:续也。百谷之总名。从禾𣪊声。古禄切。
《说文解字约注》穀:段玉裁曰:“《周礼》太宰言九谷,膳夫食用六谷,疾医言五谷,《诗》、《书》言百谷,种类繁多,约举兼晐之词也。惟禾黍为嘉谷。”舜徽按:古人举数以名谷,时愈早则所晐愈广。良以太古始事耕稼,未知谷类孰为美恶,故必广种遍播以验其高下。经历多时,则择乃精,所留之种,由多而少,自百谷而九谷,而六谷,最后定为五谷。《汉书·食货志》云:“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然则播殖,不限于一,其意深矣。本书𠧪部粟下引孔子曰:“粟之为言续也。”此古人声训之例。惟谷与续声类较远,不应以续训谷,此篆说解续也一义,盖后人以谷粟同物,误注粟下声训之辞于此,展转传抄,录入说解正文耳。
《玉篇》:穀:五穀也。又生也。善也。
汉字“穀”篆文从禾从𣪊,𣪊表示谷壳,会带壳的禾谷之意。《说文》:“谷,续也。百谷之总名。”续,表示新谷继旧谷。本义为谷物,庄稼粮食作物的总称。引申为食物,也引申为供养、俸养。
04
素 说
前一章老师通过周公之才和周公之德的分言解析,期望弟子们把握行政的成德之才的不骄不吝面向,让弟子们体悟周公之仁德不是由其才艺和能力之美而彰显的,而是由其“不骄不吝”施仁惠民所成就的,期望弟子在行政中把握彰显才艺能力的仁德爱民之面向。本章通过老师“不易得也”的感慨,让弟子体悟行政的“不骄不吝”的难得不易。老师说:“周公之德不仅在其才,还在其行政的爱民、惠民之仁德上。一个修身治学三年的人,其修养和才智已达小成,具备了行政之智之勇。这样的人,在行政政务之时,能以仁德之心,礼乐之精神,爱民恤物,不横征暴敛,不为自己的俸禄,损民害德。具有这样的智慧和仁德境界的人,在当下是很难得的啊。”本章通过为政者的“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的感叹,一方面让弟子把握在上者的“仁德慈爱之心”是成德的前提,另一方面让弟子体悟仁德之心的丢失,礼乐精神的缺失,正是礼崩乐坏乱世之病根所在。
注意本章不是讲为学者的修身处世之要点,而是承接前章的德才之辨析,对行政者德才素养的要点进行教诲,期望弟子把握为政成德者的内心精神境界。孔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精通礼乐文明精神,并能够施其德,弘其道,最终达成邦安国治的行政实践者。从学三年,对诗、书、礼、乐之要学有所成,能够把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行政之要旨,能够在具体行政实践之中把握“不至于谷”的人,是具有了仁德慈爱之心的人,这样的人是可以实现为政以成德的理想之人。因此本章和前面几章一章,是讲行政实践之要点和境界的,不是讲为学修身要点。高专诚在《论语通说》中说:“从政虽然是孔子及其早期弟子的主要追求,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和每种不同的情形,还得有具体的分析。首先,参与政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其次,虽然孔子大力鼓励弟子直接参政,但政治本身应该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不应该随随便便地加入。比如说,弟子漆雕开说对从政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就很高兴;弟子闵子骞为躲避做官,居然要逃离故土。……'谷’指的是做官的俸禄,在此代称做官的行为本身。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弟子在开始时就是怀着做官的愿望来求学于孔子的,但是,无论孔子是否觉察到了这一点,他却从来不把做官看成是纯粹个人的追求。政治联系着全体被统治者的利益,必须谨慎从事。一些对孔门心怀成见的人,总认为孔门人物都是些政治狂热分子,但从《论语》的记载来看,他们显然是审慎的政治追求者。”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