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学而篇(08)

学而第一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试译】孔老师说:“作为一个君子如果不自重自强,没有一颗修仁德诚信之心,则不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临薄冰的戒慎恐惧。君子的品德的庄严就不会彰显,就会孤陋寡闻,不思上进,学业就不会有稳固的长进。君子要以忠信为主,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的,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说文》:重:厚也。从𡈼东声。凡重之属皆从重。柱用切。徐锴曰:“𡈼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

《广韵》:重:多也,厚也,善也,慎也。

“重”:厚重。这里作自重、自尊、慎重解。

《释名》:威:威,畏也,可畏惧也

《广韵》:威:威仪

威,畏惧,戒慎恐惧

《说文》:固:四塞也。从囗古声。

《洪武正韵》:固:坚也,牢也,执滞也。

汉字“固”是四周阻塞不易进出,固执,固守。

《说文》:惮:忌难也。从心单声。一曰难也。徒案切。

汉字“惮”,畏难、害怕。

素说《论语》学而篇(08)

在这一章中,孔子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君子的基本品德进行了言说:一是“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从修身的教导。君子应严于律己,自重自强。努力学习。如果一个君子不自重自强,没有一颗修仁德之心,则不会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临薄冰的戒慎恐惧之感。就不会有君子的威严彰显,学业就不会有稳固的长进,就会孤陋寡闻,固执己见。二是坚持忠信的原则,并把忠信上升到道德的层面。这是因为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诚信普遍的缺失,这对有着悲悯天下众生的孔子,深感道、德、仁、义、礼、智、信的缺失给社会的巨大伤害,孔子想重新恢复道德秩序,因此孔子的着重点在“忠信”上。三是重视朋友之间的共学。本篇首章孔子就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交往前提是诚信,是朋友间的互相学习,比自己做得好的,可以学习朋友的做法。朋友做得不到位的,做得不适合时宜的,自己可以借鉴尽量改正这些不足。四是对自身的过失,要“过则勿惮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不怕犯错误,怕的是犯了错误,文过饰非,坚持不改。所以,孔子指出:犯了错误就不怕改正,以此作为君子应有的特点和优点。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君子之学是为己之学,君子的品德是诚,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因此君子在为学时必须“慎其独”,要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临薄冰的戒慎恐惧之感,这时君子的内心就会自然明白,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君子有了诚之后,就有了德,这种德是“诚于内心之中,而形露于外的”,露于外的“诚”之光辉是庄严、庄重之威,因此朱子说:“严敬存乎中,光辉著乎外”,这就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同时这句话中还含有:君子的仁慈之爱是普遍的,不是单单的注重自己的,在外人心目中的形象,即孔子的子绝四之“毋我”,这时你的庄重之威严必然会彰显。因为你有诚的品德,那么你在学习上就不会固执于孤陋寡闻,就会普遍地学习,忠信原本是诚在“你的言行”上的显现,就会自觉地实践忠信,实践了忠信,就不会对朋友的过错进行挑剔,而是向身边的人学习,见善而从之,见不善而改之。对自己不经意间的过错就会自觉地改正。

本章需要辨析的是:“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等价命题的逻辑学分析,逻辑常识告诉我们,和原命题等价的是逆否命题,“不重则不威”等价的命题是“威则重”,不是“重则威”,同样,“学则不固”等价于“固则不学”,理解了这些,你就会更深地理解孔子的愿意,就会避免许多歧意上的学术上纷争。

对已发《素说<论语>》进行查阅,请在本公众号中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

  • 德才兼备方君子——《论语》悟读【8】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题记 <论语>第一篇第八章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 ...

  • 【第262期】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0章》何为崇德,何为辨惑?

    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0章>何为崇德,何为辨惑?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 ...

  • 论语: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9-25)

    <论语·学而>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本章再度出现后半部分的观点.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 ...

  • “论语”新解 “子罕篇第九”第25、26、27、28章

    "论语"新解  "子罕篇第九"第25.26.27.28章 第25章 引录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 孔子说:&quo ...

  • 直道而行亦君子

    初读<论语>,源于上学时期的教科书.零零散散,窥一斑,亦受益,但终因未全读而"不见全豹".年过不惑,继而静心,愈读愈有味儿.掩卷沉思,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孔子光明磊落的品 ...

  • 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1—8)

    中华民族自古注重个人修养,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但是如何提高自我修养?如何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呢?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

  • 【第334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29章》孔子因何称仁、智、勇三者为“君子之道”?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29章>孔子因何称仁.智.勇三者为"君子之道"? 14·2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8)

    一原文为政第二2.0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试解]子夏请问孝道.孔老师说:"难在为人子弟后生们的容色上.遇有事情,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1)

    为政第二 2.0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试译]孔老师说:"为政依据于明德,就象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因为他自己能安居其位,同时为众星留下各自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2)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试译]孔老师说:"<诗经>共有三百篇诗,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诗篇,就是纯正无邪,就是真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3)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试解]孔老师说:"以政令来治理.强制百姓,以刑罚来约束.惩罚百姓,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4)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试解]孔老师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明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5)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quo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6)

    一.原文 为政第二 2.0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试解]孟武伯问何为孝.孔老师说:"由于你的盲目冲动,使你的行为违背周礼,违背仁德,因而招惹是非,会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7)

    一原文为政第二2.0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试解]子游请问孝道.孔老师说:"如今世人的所谓孝道,只是让父母不挨饿 ...

  • 素说论语:为政篇(09)

    一原文为政第二2.0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试解]孔老师说:"我和颜回交谈一整天,他总是能恭敬地倾听,即是我对他做错了的事 ...

  • 素说论语:为政篇(10)

    一原文为政第二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试解]孔老师:"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先看他当下的言和行,观察他的动机能否以仁德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