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学而篇(08)
【试译】孔老师说:“作为一个君子如果不自重自强,没有一颗修仁德诚信之心,则不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临薄冰的戒慎恐惧。君子的品德的庄严就不会彰显,就会孤陋寡闻,不思上进,学业就不会有稳固的长进。君子要以忠信为主,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的,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重
《说文》:重:厚也。从𡈼东声。凡重之属皆从重。柱用切。徐锴曰:“𡈼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
《广韵》:重:多也,厚也,善也,慎也。
“重”:厚重。这里作自重、自尊、慎重解。
威
《释名》:威:威,畏也,可畏惧也
《广韵》:威:威仪
威,畏惧,戒慎恐惧
固
《说文》:固:四塞也。从囗古声。
《洪武正韵》:固:坚也,牢也,执滞也。
汉字“固”是四周阻塞不易进出,固执,固守。
惮
《说文》:惮:忌难也。从心单声。一曰难也。徒案切。
汉字“惮”,畏难、害怕。
素说《论语》学而篇(08)
在这一章中,孔子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君子的基本品德进行了言说:一是“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从修身的教导。君子应严于律己,自重自强。努力学习。如果一个君子不自重自强,没有一颗修仁德之心,则不会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临薄冰的戒慎恐惧之感。就不会有君子的威严彰显,学业就不会有稳固的长进,就会孤陋寡闻,固执己见。二是坚持忠信的原则,并把忠信上升到道德的层面。这是因为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诚信普遍的缺失,这对有着悲悯天下众生的孔子,深感道、德、仁、义、礼、智、信的缺失给社会的巨大伤害,孔子想重新恢复道德秩序,因此孔子的着重点在“忠信”上。三是重视朋友之间的共学。本篇首章孔子就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交往前提是诚信,是朋友间的互相学习,比自己做得好的,可以学习朋友的做法。朋友做得不到位的,做得不适合时宜的,自己可以借鉴尽量改正这些不足。四是对自身的过失,要“过则勿惮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不怕犯错误,怕的是犯了错误,文过饰非,坚持不改。所以,孔子指出:犯了错误就不怕改正,以此作为君子应有的特点和优点。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君子之学是为己之学,君子的品德是诚,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因此君子在为学时必须“慎其独”,要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临薄冰的戒慎恐惧之感,这时君子的内心就会自然明白,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君子有了诚之后,就有了德,这种德是“诚于内心之中,而形露于外的”,露于外的“诚”之光辉是庄严、庄重之威,因此朱子说:“严敬存乎中,光辉著乎外”,这就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同时这句话中还含有:君子的仁慈之爱是普遍的,不是单单的注重自己的,在外人心目中的形象,即孔子的子绝四之“毋我”,这时你的庄重之威严必然会彰显。因为你有诚的品德,那么你在学习上就不会固执于孤陋寡闻,就会普遍地学习,忠信原本是诚在“你的言行”上的显现,就会自觉地实践忠信,实践了忠信,就不会对朋友的过错进行挑剔,而是向身边的人学习,见善而从之,见不善而改之。对自己不经意间的过错就会自觉地改正。
本章需要辨析的是:“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等价命题的逻辑学分析,逻辑常识告诉我们,和原命题等价的是逆否命题,即“不重则不威”等价的命题是“威则重”,不是“重则威”,同样,“学则不固”等价于“固则不学”,理解了这些,你就会更深地理解孔子的愿意,就会避免许多歧意上的学术上纷争。
对已发《素说<论语>》进行查阅,请在本公众号中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