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为政篇(10)

一原文为政第二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试解】孔老师:“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先看他当下的言和行,观察他的动机能否以仁德为依据,还要了解他的过去的所说所为,预测他的所向所求,看他的言行能否依据于仁德,能否保持一以贯之。了解了这些之后,再看他平常在言行中有所不为是那些,以便察视其深藏于内心,让人们不易察觉到的安居之处。唯有这样做了,我们才可以解这个人,这个人还有什么能向你隐藏的呢!”二释字所《说文》: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洪武正韵》:所:指物之辞,攸也,方所也,处所也。又伐木声。汉字“所”的本义是伐木建房,《说文》说是伐木的声音。因此表示地方、处所。引申出被动义,如:所谓、所为、所属。由《广韵》:由:从也,经也,用也,行也。《集韵》:由:因也,用也。“由”的最初的字形很像水滴要进入容器里,所以表示通过,经过,顺从,从,根据,因为,原因之义。廋《广韵》:廋:匿也。《玉篇》:廋:隱匿也,求也,索也,隈也。“廋”是隐藏、隐匿,寻查、求索之义。三素说前一章老师对弟子颜回的言行的叙说,说颜回看似“不违如愚”,实是不愚之智。本章老师则告诉弟子如何观察人,使智者之智、愚者之愚、恶者之恶能让弟子们准确把握住。老师说:“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先看他当下的言和行,观察他的动机能否以仁德为依据,还要了解他的过去的所说所为,预测他的所向所求,看他的言行能否依据于仁德,能否保持一以贯之。了解了这些之后,再看他平常在言行中有所不为是那些,以便察视其深藏于内心,让人们不易察觉到的安居之处。唯有这样做了,我们才可以解这个人,这个人还有什么能向你隐藏的呢!”本章需要注意的是:一是通过“视”和“观”仅是察其易见的,这些易见的部分,如果没有后面的“察其所安”的反复视观和察查,以及对其不为的审视,则容易陷入主观臆测当中,常常会错看人。因此需要“察心之所安”后方可准确地把握住一个人的善和恶。二是“人焉廋哉”中的“廋”,不是单指别人故意藏匿的部分,而是包含有别人不主动藏匿的部分,这些方面只是由于我们自己疏于观察,只看到当下,而不能观其过去,察其未来。这相当于《大学》中所说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本章需要辨析的是:视、观、察,三者都是看的意思,但是其程度和角度是不同的。汉字“视”的初义是站立着从上朝下看,侧重在当下。意思是我们观察一个人,必须看他当下的言和行,观察其动机能否以“仁德”为依据。“观”字的初义是从下往上看,由近及远地看,侧重在追溯过往,推测未来。意思是观察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当下,还要看他的既往,看他所依据的仁德,能否保持一以贯之,是否能符合“道义”,是否按“礼教”的要求去做,能否“理智”地“择善而从之”,做事待人是否“诚实可信”。在前面已经观察了动机以后,再观察其行为能否和动机一致,能否顺从于“仁德”。察是近审近视,侧重在其所不为方面,侧重在不易被平常人所看到的部分。视和观都是指我们的视觉器官能直接感知到的,或者通过简单的体悟能觉悟到的,而察是针对那些不容易看到的,不易被感觉体悟到的,以及一个人的言行中平时所不为的部分。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理智,通过礼教,通过道义,通过仁德来反复仔细深入地考查一个具体的人,看他平常在言行所不为是那些,以便察视其深藏于内心,让人们不易察觉到的安居之处。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看看清一个人。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