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宁愿牺牲国家利益,也要杀了陆逊?

陆逊对于东吴有多重要?其实完全就是诸葛亮之于蜀汉,因为这一点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就体现地淋漓尽致,因为在这本书中除了各个诸侯君主外,也只有诸葛亮、陆逊这两个人被单独列传了,两人绝对堪称两大对峙势力下的肱骨之臣:诸葛亮一生为刘备鞠躬尽瘁,是蜀汉建立的重要功臣。而陆逊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也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到了晚年之后,陆逊却渐渐不容于孙权,这其中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在《三国志》中,陈寿认为,孙权这个人非常像历史上的越王勾践,猜忌心强,且敢于杀人,但对于一代雄主孙权来说,处死这样一位足以撼动东吴基业的重臣,肯定不是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举,一定是出于很多方面的考虑。

陈寿·《三国志》:“性多疑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

当我们把横亘在孙权和陆逊之间的所以事迹捋一遍,就会发现君臣猜忌的种子早已经种下,到了晚年时便已然开花发芽。

第一点,旧事宿怨:孙权哥哥孙策和陆逊亲爷爷兄弟陆康之间的旧怨。话说当年袁术缺粮草,就去江东找陆康要粮,但陆康觉得袁术是叛逆之辈,一直不给粮草,袁术大怒,发兵攻打之,他所派去的将军就是孙策。孙策和陆康之间的这场大战继续了两年之久,最后陆康被击败,陆氏一百多口死了一半。也正是这一段血海深仇,使得他们之间一直有隔阂,没办法成为真正彼此信赖的君臣。

第二点,江东氏族:作为江东氏族领袖的陆家,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在帮助孙权治理江东的时候,功不可没。但也正因为如此,未免有功高震主之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南鲁之争结束后,被孙权杀死的多是那些江东和吴郡的本地土族,而像诸葛恪、吕岱、步骘这些人尽管也深度介入了太子和鲁王的争斗中,但是他们都因为“流亡北士”的身份而得以幸免,不仅没有受到遭到牵制,反而还升了官。

第三点,拥戴太子:对于一个君王而言,继承人的选择决定着自家江山的命运,不可不慎,也因此会主动地为儿子扫清障碍。而在孙权晚年,陆逊等大臣非常拥戴太子,这本身就是让孙权非常恼怒地事情。而且,因为陆逊的位高权重,孙权也担心储君登基以后无法掌控这些大臣,所以逼死了陆逊。在此基础上,孙权之后虽然立了幼子孙亮为太子,不过挑选的大臣却是非江东本土士族的诸葛恪。而这,有助于之后的东吴君主顺利掌握权力。

所以,可能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孙权最终选择对东吴重臣陆逊下手,而这可能正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

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区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