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在做自己,其实只是叛逆

-01-

男生A,在读大学和毕业五年这段时间里,谈了三个女朋友,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分手,一个要出国读书,一个相处时总吵架,一个女方父母不同意,女方放弃了。

A的父母看着儿子三十岁还是单身,很焦虑,开始催婚,并行动起来,给儿子安排相亲。

A讨厌父母干涉自己的婚恋,认为相亲这种形式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人。

他跟父母对抗了两年,在这两年间,他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同学陆续结婚生子,而自己还是单身。

同辈压力,父母的催逼,再加上自己对爱情似乎失去了信心,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遇不见那种能令自己心动的爱情了。

在焦灼与心灰意冷的状态下,他去了父母安排的一次相亲。

对方是个温婉的女孩,无论外貌、家庭条件、工作和学历都和他比较匹配。女孩和他一样都曾在国外学习、生活过两年。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聊了很长时间,聊各自的学生时代,聊国外生活的经历。他看对方也越看越顺眼。

之后两个人就开始以男女朋友相处。

相处几个月,父母催促他们订婚。于是,他们很快订婚、结婚生子。

孩子一岁时,A出轨了。对方是自己新招进来的实习生。他很痛苦,一方面觉得自己对不起妻孩,另外一方面又觉得自己遇到了真爱,自己的出轨是在做自己。

因为他觉得自己当初并不喜欢妻子,并不是很想和她结婚,是在父母的逼迫下才结婚生孩子的。

-02-

有个女生B,中产家庭,27岁时谈了一个男朋友,是从农村奋斗出来的凤凰男,成熟、稳重又积极上进,但是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年纪比较大,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B欣赏男朋友在工作上的进取心,欣赏他喜欢学习,善于交友,但是对于男友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还有他的大男子主义,她有点受不了。

男友对女性缺乏足够的尊重,性别观念很传统,觉得男人赚钱养家,女人就应该在家做家务,照顾自己和孩子。觉得一个家里男人说得算,女人就应该顺从自己。两个人因为“听谁的”问题,发生过几次不大不小的争执。

在B不确定是否要和男友继续深入交往下去,纠结要不要将自己的恋情告知父母之际,父母无意中知道他们恋爱的事,询问了男生的家庭情况之后,反对他们在一起。

B为了父母能够祝福他们,安排了一次双方的见面。他们和女方父母在外面的餐厅吃了一顿饭。

期间,B的父母对男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家里的父母做什么的,年纪多大,兄弟姐妹几个,现在一个月薪水多少,如果结婚能不能在所在的城市买得起一百平的房子……

这次见面结束之后,女方父母以差异太大,更加激烈地反对他们在一起。

为了反抗父母,B坚决地选择和男生在一起,并且还偷了户口本出来,两人偷偷领了证。

父母无奈之下,只好接受,给他们办了婚礼,分了一套小房子给他们住。

婚后,刚开始两个人还比较幸福,觉得自己打赢了爱情保卫战,终于挣脱了父母的控制在一起了。

可是快乐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一年之后,两个人因为巨大的差异,也因为彼此缺乏处理差异的能力,争吵不断。

生活的琐碎,以及不断的争吵和冲突让两个人日子过得并不幸福。

-03-

心理学上有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指在男女恋爱中,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就像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是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大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所以,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学家德瑞斯科(R. Driscoll)等人在1972年调查了91对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的41对恋人,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恋人之间相爱越深。

为什么呢?

可以用认知失调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当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是,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抗拒的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

所以会出现,当父母越反对你和你选择的对象在一起时,你们越要在一起的情况。

人们都希望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天生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当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会采取对抗的方式来应对这种限制,来证明自己是自由的。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渴望,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每一个选择中。

如果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们就会感觉在为自己而活,反之,我们就会感觉在为别人而活。

-04-

青春期的孩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高涨,渴望独立,渴望彰显个人的自由意志。他们在行为表现上显得很叛逆,凡是父母觉得好的事情,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就越不愿意做,越反抗。

对于大多数人,这种叛逆通常过了青春期之后就会消除或者减弱,但是对有的人而言可能会持续很久,甚至成为一生的行为模式。

一个来访者告诉我,她的丈夫结婚三年,可是她总感觉自己在和一个青春期,脾气火爆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比如,天气降温了,她对丈夫说一句,外面天气冷,你出门多穿一件衣服。丈夫就会感觉很烦,觉得她在控制自己,会故意不加衣服。再比如,房间脏乱,他让丈夫收拾一下房间,他会觉得妻子在命令和试图控制自己。诸如此类。她总感觉丈夫为了反抗而反抗,好像凡是她说的话,丈夫都反对。因为丈夫的对抗情绪,她也很容易被对方激怒,然后两个人就会发生冲突。

我问这位女士,他的丈夫和父母在小时候的相处模式是怎么样的?

她告诉我,丈夫的父母都是非常强势和喜欢控制别人的人。他的妈妈会要求别人,尤其是儿子按照她的方式来做事,如果别人不按照她的方式来,她会一遍一遍地唠叨,直到别人听她的话为止。他的爸爸则脾气比较暴躁,稍有事情不顺心就会骂人,也很自私,经常是忽略孩子、妻子的需要,只顾自己。

这位男士从小到大和父母相处一直都是这样一种争吵和对抗的模式。

于是,和妻子相处时,他也是这样的模式。

我建议这位妻子改变和丈夫的相处模式,比如:尽量少唠叨丈夫。让丈夫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给他两个选择。给丈夫意见的时候,强调“这是我的想法,仅供你参考”。还有,当丈夫发脾气的时候,自己尽量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被他带着节奏跑。或者对自己的行为和目的进行更多的澄清,“我只是在关心你或者提醒你”。

就这样,慢慢的,她的丈夫在沟通过程中情绪变得更稳定平和,不再将妻子的很多行为和言语解读为控制,合作而非对抗的行为开始越来越多。

-05-

其实,这位丈夫在生活中常常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什么是别人让我做的事情。他也分不清楚,我什么时候是在做自己,我什么时候在叛逆,在为了反抗而反抗。

他并非一个特例。

很多人因为从小个人意志就是被父母忽略的,并且父母将个人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或者父母总是要求他们听话,乖,不允许他们做自己。

在他们的内心常常有一种冲突:我是要遵从父母的意志而活,还是按自己的意志而活?

面对选择时他们也会有一种思维上的混乱:这是父母的想法,还是我的想法?

那些一直被父母强加个人意志的孩子长大后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就是很乖,很压抑自己,缺乏自我和自主的精神;

另一个就是很叛逆,为了反抗而反抗,不愿意与他人保持一致。他们往往搞不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会认为,父母意志的反方向,就是自己意志的方向。父母越不让我做什么,我就越要做什么。

像前文提到的A和B,他们都是从小到大听话的乖乖孩,一直在按父母的意志生活。读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都是父母的安排。

在婚恋上,他们想自由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结果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A和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结了婚。婚后出轨,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爱,是在做自己,认为自己当初选择的伴侣是父母逼迫的结果。

可是,他没有看清,虽然是父母安排的相亲,但,是他自己选择和这个相亲对象谈恋爱,和她结婚。

虽然是父母推荐的对象,但是她身上也有吸引他的对方。

虽然是相亲的形式,但他也是因为喜欢这个女孩才选择与之走进婚姻,共度人生的。

B没有看到:在父母不知道自己谈恋爱这件事时,她自己对男友也不是那么认可。

虽然父母反对他们在一起的理由是因为家境,她考虑和纠结的则是两个人个性和观念不合适。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她和父母的选择是有一致性的。

如果她没有因为父母的反对而冲昏脑袋,愿意和男友再相处看看,也许会做出更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

父母的干涉、控制欲,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孩子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观点,他们给的方法也是错的。但子女如果为了反抗父母而反抗,刻意选择一条与父母相反的方向,显然也是错误的,容易让自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让人生变得更糟。

这也说明你其实还是在受父母的控制和影响,因为A与-A本就是一回事。

做自己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而活,但是别因为叛逆而将自己的人生摧毁。

-06-

如果你也面临着这种个人意志和父母意志发生矛盾,希望坚持做自己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第一、经济独立才能做自己。

《奇葩大会》上有个坐拥200亿的富二代讲了华丽皮囊下的真实生活。他吐槽,他父亲对他的学业选择、择偶标准、乃至工作规划都有严苛的管制,导致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

对此,导师高晓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要自由的时候把西方那套拿出来,要钱的时候把东方那套拿出来。”是的,你不能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自由从来都是建立在自我独立,自我承担的基础上的,而独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上独立。

第二、认清叛逆与做自己的分别。

我反对父母的想法是真的在做自己,还是因为叛逆?父母设定的方向是否真的和自己想走的方向不一样?只有认清叛逆与做自己的区别,才能在内容上真的做自己,而不是只是形式上做自己。

第三,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的渴望是什么?你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你个人的意志是什么?

你的个人意志如果与父母相同,也是你个人的意志。并非只有与父母不同,才是你的个人意志。就像和一群朋友一起去餐厅点菜,有个朋友点了一道自己喜欢的菜,恰巧这也是你喜欢的菜。你因此不用点菜了,这并不代表你被别人剥夺了点菜的权利。

第四、学会温和而坚定地坚持自我的意志。

前几天听武志红讲直面原生家庭创伤的直播。其中有个网友问,父母不同意自己和男朋友在一起,他们的恋情已经转到地下,但想着要结婚,问如何和父母再沟通这事。

武志红给了一个建议: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温和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做法。比如,父母总是给你盛一碗满满的饭,你每一次都刮掉多余的部分,告诉父母,“我就吃这么多”。情绪温和,但很坚持。你每天都这么做,坚持两个月,父母就能接受和体会到孩子强大自由的意志,然后再去谈婚恋上的自主自由就会顺利得多。

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很棒。做自己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在小事上成功坚持做自己,可以帮助他集聚能量在大事上也做自己。这是由点到面的个人意志的胜利。

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为自己而活。

那如何为自己而活?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生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只有遵从自己意愿而活的人,内心才会有幸福感。

如果一个人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学业、工作、配偶都可以自主选择,不被父母、学校、社会舆论等给绑架了。他就是在做自己。

当他老了,死之将至时,他会内心笃定,不畏死亡,对自己的人生也无怨无悔,因为无论对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注:插图来自豆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发送“选择”到公号,可以看更多有关选择的文章。

作者简介:meiya,畅销书作者,心理咨询师,四年心理咨询经验,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改变,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等多部作品。咨询微信:meiyang8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