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史话】芳草萋萋鹦鹉洲,“湖南十八帮”的思念

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鹦鹉洲湖南帮已不复存在了,作为童年、少年在鹦鹉洲江边长大的我,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鹦鹉洲虽只是长江北岸的一不起眼且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洲,但足可以与鼎鼎大名的黄鹤楼相媲美,早在东汉就有弥mi衡的鹦鹉赋: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全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 (原弥衡墓在今鹦鹉长江大桥的引桥下),唐代崔颢也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说,只是那时的鹦鹉洲的确只是“芳草萋萋鹦鹉洲”。

鹦鹉洲真正有人居住应在清中晚期,乾隆年间汉阳南纪门外江边又淤出一个新洲,就是现汉阳栏江堤外的鹦鹉洲曾名“补课洲”。与汉阳南纪门仅一河之隔,同治年间鹦鹉洲与汉阳江岸连成一片。

据史料记载从清中晚期至上世纪中后期这100多年的时间内,湖南人利用湘资沅澧的黄金水道,将竹木扎成排经800里洞庭,下长江将竹木排放到鹦鹉洲,鹦鹉洲就成为长江流域乃至中原地区最大的竹木集散地,开创了鹦鹉洲湖南“五府十八邦” 的鼎盛时期。

当时鹦鹉洲的街道由光润的花岗岩石板铺就,两旁商铺点缀在民房中,茶馆众多,不时从商铺中传来留声机的京、汉、楚戏的各种唱段,茶馆中说书先生的听客总是爆满,街上叫卖各种小吃、美人焦洗发、针头线脑的小贩总是不停的穿梭于其中,一派繁荣气氛。

五府指湖南的:长沙府、衡州府、宝庆府、常德府、辰州府。

十八帮指:长衡帮、宝庆帮、辰帮、常德帮、沅帮、永顺帮、靖州帮、同利帮、二都帮、上益帮、工里帮、桃埠帮、敷溪帮、马埠帮、洪埠帮、岐埠帮、清埠帮、桂帮。

各帮有自己的属地,记得洲尾大多是新化帮、瓜堤一带为二都帮、瓜堤上一点为长衡帮…。各帮有自已的会馆,当时洲上有28座会馆之多,会馆各具特色,在这些会馆中以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两湖会馆”为众会馆之首,在规模气势上比对岸的黄鹤楼大几倍,其风格集中国古庙宇建筑之大成,雄居鹦鹉洲中部。

会馆建筑可以说是鹦鹉洲的瑰宝,其外观飞檐斗拱、争奇斗艳,大厅用粗犷上好柏木雕梁画栋、神坛红烛高照、香烟燎绕、气势恢宏肃穆。牌楼上塑有鎏金大扁和彩色门神、两旁浮雕“异乡聚首、客地谈天”之类的对联。会馆作为帮会的议事厅,同时也是同乡会,蕴藏着浓郁的江湖气息和乡土文化,会馆还对来自本乡的来客免费提供半月的食宿,彰显浓浓乡情。

二都会馆六十年代成了菜场、长衡会馆成了瓜堤中学、两湖会馆成了树人小学,遗憾的是这些瑰宝建筑现无一留存。而更值得一书的是二十世纪初鹦鹉洲的商会在武昌创建了“旅鄂学校”(我一直未查到该校的资料),但该校确实存在过,一:有众多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回忆是旅鄂学校毕业生,二:我的曾祖父曾是“旅鄂学校”的校董之一,湖南安化县志上有记载。

在这100多年的时间内鹦鹉洲尤如一个浓缩的小湖南,从洲头到洲尾紧临长江的一条麻石街(现鹦鹉大堤)的两旁居住着湖南五府十八帮的放排人(脚帮工人)、生意人…。这些初始的移民以各自家乡的隶属划界而居,同时将各自家乡的语言、生活习俗、文化带到了新的居住地——鹦鹉洲。从洲头到洲尾有湘西的吊脚楼、宝庆、安化的杉树皮屋顶板壁房、洞庭湖平原的木屋…;有湘潭话、衡阳话、益阳话、新化话、安化话、桃江话…;有安化的泡茶、桃江的擂茶…,从洲头走到洲尾尤如走遍了三湘四水、领略了三湘四水的社情民俗。

1949年武汉解放后,鹦鹉洲放排人(脚帮工人,最多时达8000人)都加入了武汉市装卸公司,他们都很高兴和满足,因为他们都有了“组织”,生活有了保障,看病拿“联单”不要钱,这些都是原本不敢奢望的。如今这些老人大多都已作古,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已融入武汉成为武汉人,但仍然传承着父辈们的语言、生活习俗,不时还要到湖南的老家走走、祭祖,不忘自己的湖南血脉。

现鹦鹉大堤就是原来的石板街,街宽不足三米,也没有如今的高度。记得五十年代每年长江发洪水前政府都要将“街加宽、加高”,为的是保护街内的居民不受水患,(当时大部居民住在街内即堤内而居,少量居民住在堤外即江边)。到六十年代初政府陆续将堤外的居民迁入堤内,原来的麻石街也逐渐形成后来的防江堤。

斗转星移,苍海桑田,上世纪50、60年代后鹦鹉洲上国家相继建设了桥梁机械厂、杨泗港作业区、中南轧钢厂、锅厂、味精厂、中南木材一级站、钢丝绳厂等一批企业。一所原在长衡会馆的“瓜堤中学”,60年改名“建港中学”,并搬入现址,当时建港中学虽处初创阶段,但其考入武汉三中的学生毕业后考入大学的比例相当高,记得65年我与当时高三(3)班的3名同学住一个寝室,当年他们3个同学全考上了大学,一名清华、一名北航、一名南航,均为建港中学的毕业生。自此三乡四水的子弟们沿着父辈们的足迹从从鹦鹉洲走向了社会,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履行着为人之子、为人之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进入到本世纪鹦鹉洲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伴随着鹦鹉洲长江大桥的通车,临江地带己成江滩公园、鹦鹉湖已成鹦鹉花园住宅小区、洲尾的锦秀长江…,宽阔的鹦鹉大道、马鹦路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派都市风光。从洲头到洲尾己难觅原有的风貌,仅瓜提上段还有不到百十户,其中还有“陈正泰木商行”。

2015年5月我特意到商行探访,商行房屋虽在,但面目全非,仅其后屋有少许雕梁画栋的痕迹依稀可见,显示着曾经的辉煌,对于此栋有150余年历史的建筑,前几年长江商报还以“这栋老宅有无保留价值”为题撰文刊发,意呼请保留,余认为150年不算长,但她有见证鹦鹉洲特殊历史的作用,还是保留为好,但保留就要修复,可能代价太大,虽然商报登了却没有下文。

由于柝迁三乡四水的子弟们都搬离了父辈们创建的陋屋,分散住进了不同的还建小区,彻底打破了他们父辈们划界而居的格局,同时结束了由湖南人创建的一段鹦鹉洲的特殊历史。

虽然离开鹦鹉洲已几十年,但童年、少年的记忆难以忘怀,作为三乡四水的子弟,总觉得应该给她留下一点什么,2011年曾特意看望了她——鹦鹉洲,临境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寻觅故地鹦鹉洲﹙二都帮﹚

滔滔长江依旧

小道断缩

残垣断壁

荒草萋萋

人烟稀少难觅印象中的踪影

临境生情孩提少年的情境

历历如昨

街巷里的嬉戏

江中击水

麻石板街旁的商铺前

群童齐呼

今天十五、明天十六

恭喜老板讨根蜡烛

昏暗的煤油灯下

啷啷的读书声

划破寂静的夜空

一张烟盒纸上的演练式

已密密麻

江边拾柴

开荒种地

顶替挑土

赚取一块二角八

穷和困、饥与寒

居无定所

缺温少暖

集我少年之身

艰难困苦

磨练了我的意志

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催我奋起、求索﹗

蓦然回首

五十春秋似流水

已逾花甲

虽无建树

然也无愧。

老一辈的二都人都已作古,二都帮何时形成,我猜测可能是上世纪初或更早。我们的先辈将家乡的竹木从二都出善溪,走资江,穿洞庭,下长江一直运到汉阳鹦鹉洲的江边集结,再往大江南北。排老板、放排的落脚于鹦鹉洲逐渐形成二都人相对集中的居住地“二都帮”,大概是老板们出资还修建了规模不小的公屋,解放后成了菜市场,帮中人的穿着、生活习惯、语言等都完整的保留了家乡的风味,以致到我们这一代都还可以说原汁原味的家乡话,知道家乡的风土人情,可以说因竹木的销售在那个年代,二都就有小规模的移居民,我们就是这批开拓者的后代。如今随着武汉建设的发展,二都帮,不、连鹦鹉洲也不复存在了,二都帮已成为历史。为了不忘记先辈们们的这段创业史和我们生长的这片热土,我们应记住鹦鹉洲的“二都帮”,安化二都是我们的故乡,鹦鹉洲的“二都帮”又何尚不是我们的故乡!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编辑:田联申

(0)

相关推荐

  • 周振甫 ‖ 崔颢《黄鹤楼》

    崔颢(?一公元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有<崔颢集>.他以<黄鹤楼>一诗闻名于世.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 ...

  • 鹦鹉洲的传说

    鹦鹉洲 李白 [唐代]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相传三国年间,祢衡和黄祖的儿子黄射非常要 ...

  • 千家诗(一百一十二)——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七言律诗部分.今天, ...

  • 能让诗仙佩服的也就只有这首诗了

    <唐才子传>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四处游玩的李白同学来到了黄鹤楼,一看风景不错,不禁诗兴大发,想要题诗留念. 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已经有人在这里留下了诗作.读完诗,李白就惊呆了:写得这么 ...

  • “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代文人笔下的武汉鹦鹉洲

    <江汉揽胜图>明仇英(传). <琵琶行诗意>傅抱石 □李家海 武汉鹦鹉洲名头很响,不排除借了李白的光.李白游览黄鹤楼,诗兴大发,本拟挥毫泼墨,见了崔颢的诗,深为叹服,觉得难超越 ...

  • 梦中的橄榄树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铁门关. 从汉口集稼嘴汉江码头坐轮渡,几分钟就到了彼岸的汉阳船码头.起坡后走过青条石路面的高公街.临江而立古老的晴川阁:走过洗马长街,到了长江大桥的汉阳桥头.再向前走不多远,来到显正街的街口.据史 ...

  • 记忆中的风景丨芳草萋萋鹦鹉洲

    闲暇无聊,翻看了一下黎雄才的画集,发现其中有二张鹦鹉洲的写生. <汉阳鹦鹉洲所见>(中国画·1955年3月11日)黎雄才 提起鹦鹉洲,看官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为,著名诗词< ...

  • 去武汉,第一件事就要去看看黄鹤楼,要看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李庚其:著名历史学家 中国古代著名的楼也好庙也好,还得文人来捧,本来黄鹤楼确实是很棒,再加上李白,崔颢他们这些诗人的歌颂,结果这黄鹤楼就名气更大了.我自己就觉得,我对有些个名胜的了解,很多是从这个古人 ...

  • 话说武汉 | 芳草萋萋鹦鹉洲 留住洲尾的记忆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昔日因"芳草萋萋"闻名遐迩的鹦鹉洲古镇已发生了沧桑巨变,那绵延弯曲.路面由青石铺成,两边房屋毗邻的十里长街早已不见踪影:那木材行生意兴隆,学校.商店.会馆错落其 ...

  • 习水土城,十八帮的别样风韵

    习水土城,十八帮的别样风韵

  • 郑国史话十八:繻葛之战庄公因何能胜?或许桓王出兵之时已经输了

    周桓王十三年(即鲁桓公五年)的秋季,一场君臣之间的大会战在郑国的疆域内打响了,史称"繻葛之战".这场大战的一方是以王师.虢师为主,卫.陈.蔡三国部队参与的天子联军:另一方则是被迫独 ...

  •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七十八湖南双峰曾国藩:清芬世守盛德日新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 ...

  • 【淅川史话】之二十八:关于丹朱与淅川的深入研究

    丹朱,陶唐氏尧帝嫡长子,姓伊祁,名源明,因曾册封于刘国(今河北定州唐县),故名刘渊明,系刘.唐.杜.士.隋.范.祁等七支祁姓姓氏的共祖,又因曾在丹淅流域为诸侯,故号曰丹朱.丹朱在丹江流域征服了三苗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