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9)——彬德桥、白马桥、济南桥

白马河位于福州城西,北连西湖,南接闽江,全长约5公里,是福州市区极为重要的一条内河。历史上,白马河南端的台江区帮洲、义洲河段,曾是全国三大木材散地之一,至今这里还保存着两座清代时由“火贩”帮修建的古桥——彬德桥和白马桥。(“火贩”系福州方言,是旧时对木材商人的称呼。木材忌火,却给做木材生意的人起个“火贩”的名称,是调侃,还是有“以毒攻毒”之意?)

X

彬德桥为东西走向,横跨白马河帮洲街河道,桥长28.7米,宽2.7米,二墩三孔。为便于桥下行船,居中一孔被设计为拱式,而左右两孔则为平梁式。这种平、拱结合的形式,在福州地区的古桥中相当罕见,也是彬德桥的最大特色。

现代《台江区志》称彬德桥始建于明,未免有些含糊。而据桥栏望柱、栏板上的题刻光绪丙申彬社重造民国七年戊午彬社三次重修来看,现存之桥重建于清光绪丙申年(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民国七年之前曾经过三次重修。(现代《台江区志》将清光绪丙申年换算成光绪二十一年,结果又被许多人盲目传抄了。)

主持彬德桥重建和三次重修的“彬社”,是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福州城内名气较大,而且比较热心公益事业的一个木材商帮。彬德桥附近的大庙山火警瞭望台,修建于1926年,当时的彬社在财力和物力上也给过不少的支持。

如今的彬德桥很是受伤。其一是因桥东北侧有一座袖珍的“十八将军庙”,附近的信众为表虔诚,数年前曾捐资在彬德桥两侧桥栏上搭设钢架,铺设铁皮屋顶,并将两侧桥栏都涂上了花花绿绿的油漆。如今钢架和铁皮屋顶虽被大部拆除,但这油漆却再也无法清除,看上去特别刺眼。

其二是桥两侧近年来冒出了不少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造成彬德桥居中的拱券严重塌陷,两边石梁出现裂痕,桥栏也出现倾斜、断裂现象。据说2013年时相关部门已对其进行修复,效果如何还未亲眼目睹。

彬德桥东南方向,靠近江滨大道的的河沿处,有一座西洋风格的灰砖建筑,是为“梅邑会馆”,俗称“闽清会馆”。梅邑会馆原本位于彬德桥西北方向,现今“乃裳路”(原名“换头路”,雅称“万侯路”,文革期间改名新闽街)南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闽清籍华侨捐资,著名侨领黄乃裳主持建造,后被作为“新闽小学”(今台江区实验小学前身)的校舍。上世纪90年代初,因建商住楼小区“乃裳园”,被异地重建于今址。外观上除正面的大门、偏门上的三块石匾额以及一小部分石构件为旧物外,其余皆为新材。至于其内部,根本未予恢复,其后还被打造成一家“私人会所”,不知现在是否还在经营。

某人到彬德桥,习惯于从白马路拐至同德路进入。在这两条道路的交界处北侧,也有一座民国四年由古田县(今属宁德市)商帮建造的“古田会馆”。这是福州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会馆建筑。

--------------------------------------------------------------------------------------------------

彬德桥北向约800米的白马河义洲河段上,还有一座据说是清同治年间由“火贩帮”集资建造的古桥 “白马桥”。

此桥东连火贩街,西接泰山庙,为旧时义洲往上下杭商业街区的交通要道。桥长71米,宽3.1米,东西引桥各12米。原为3墩4孔,跨度不等,因河道缩小,现仅存2墩3孔。桥面以条石横铺,比较规整。桥栏损坏比较严重,有部分石栏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漆成红色的铁栏杆,很是碍眼。2013年相关部门已对其进行修复,现状如何尚不知晓。

--------------------------------------------------------------------------------------------------
r> 白马桥东向直线距离约400米的洋中路济南桥巷内,有一座袖珍小桥,名曰“济南桥”。

桥长仅3.36米,宽约2米,在福州地区实用性的古路桥中,如此“迷你”之身材绝对是首屈一指。

两边桥栏栏板上均阴刻有济南桥三个大字,左右有光绪念五年、积善堂建造题识。由此可知,此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积善堂”有可能是民间慈善组织的名称。而据当地居民传言,很久以前,这附近有座尼姑庵,济南桥是尼姑庵里的尼姑拿出香火钱建造的。

至于“济南桥”桥名的来历,有说是因桥下水道名为“济南河”而得名,此说令人生疑。从福州内河图系中来看,这条水道应属“南禅河”。而“济”的本意“过河、渡过、接引”,故济南桥之“济南”二字,应该是接引河南面的行人入城或接引行人渡过南禅河之意。无论如何,它与山东济南肯定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以上济南桥的照片拍摄于2009年。2014年7月,洋中路南段进行棚屋区改造,因济南桥不属文保单位,也被列入拆除范围。上个月某人经过洋中路时,发现济南桥所在之处已成为一片废墟,济南桥业已消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