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天文历法与奇门遁甲的起局法

相信每一位有缘接触到奇门遁甲的朋友,在学习时都遇到过这样一个困扰,即起局时在面对所谓的置闰法、拆补法、茅山法,容易一头雾水而无所适从。也常常听一些易友互相讨论,这三种不同的起局法哪一种更合理,那么今天就跟大家简单聊一聊,这三种起局方法的异同之处。

我们知道,三式之所以被称为“式”,是因为在古时候,先贤们进行占卜预测时,都会以相应的方法进行推演。而式盘正是古人用来模拟日月星辰等宇宙天体自然运行规律的工具,古人根据一定的规则在式盘上进行演布,通过计算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可以说,一个小小的式盘,其实是模拟了一定时空条件下,整个宇宙的运行状态。这种宇宙能量的分布,作用于不同的人、事、物,而产生了吉凶悔吝的变化。三式之所以被称为“绝学”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巨细不遗的将整个时空,天地人神,万事万物都囊括其中。这种模拟宇宙环境的大系统,既决定了其准确性,也导致了其复杂性。易学们者常言“太乙测天、奇门测地、六壬测人”,这是就其各自的特性而言,但事实上,三式的每一门,都包含了天地人神的要素,奇门遁甲当然也是如此。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社会所谓的历法,其实都跟天文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大家也通常以“天文历法”并言。自上古时期,先贤们通过观察宇宙星空的变化而进行“观象授时”以来,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历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合一历。所谓的太阳历,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为365.25天。太阴历则是古人根据月球绕地球公转,产生的朔望变化而定,每一周大约为29.5天,按大月30天,小月29天算,一年约为354天。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我们今天用的公历,其实是太阳历的一种。而平常大家所说的初一、十五等,其实是以月相变化来定日子,属于太阴历。(需特别说明的是: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先贤就已经测算出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5天。在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测算的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8141天。南宋时杨忠辅测算的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而西方人制定的格里高利历,也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所谓“公历”,比祖冲之晚1100多年,比杨忠辅晚300多年。)

以阳历每年365.25天,阴历每年354天计算,两者每年相差约为11.25天左右,如此长久积累下去,便会产生严重的时序错乱,导致春季依然是冰天雪地,秋天反而烈日炎炎的情况,这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先民而言,会极大地妨碍农事的正常运行。因此,古人设定了以某年没有“中气”之月来进行置闰,将阴历与阳历二者步调进行统一。所谓“中气”,是24节气当中的一个概念,而24节气的纪历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

今天大家把“农历”称为“阴历”,其实是错误的。如前所述,“阴历”为月球绕地公转。而农历,是通过置闰的方法把阴历阳历合二为一,形成了阴阳相合的历法。古人以太阳黄经360度平分24份,规定每15度为一个节气。先民们最早使用的是平气法,即把一年划为24等分,则每个节气大约为15.22天。但其实地球运行的速度是有快慢变化的,每个节气的长度并不相同,故又以定气法论之,则每个节气的天数,也是有长短分别的。但是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在奇门遁甲的九宫盘中,抛去中五不用,每一宫分配三个节气,每一节气为15天,则一个循环下来,实际天数为360天,与黄道运动相吻合。可是一回归年为365.25天,则360之数与之相差了5.25天左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方法还是置闰。不过这又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即干支纪历。

中国传统纪历的方法,是使用天干地支,以60花甲为一周期来循环使用的。在上古时期,曾出现过一次“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特异天象,其时正逢冬至甲子日甲子时,所以古人以此为上元积年的开始。既然是以60之数来循环,则奇门遁甲一周360循环之数,恰恰可以与之相匹配。但是每一回归年会相差5.25天,因此,这就产生了实际的节气,与奇门遁甲的节气难以完全同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点,先贤们发明了奇门遁甲的置闰法。凡上元符头与节气同至,为正授。符头先至而节气未至,为超神。符头未至而节气已至,为接气。只要上元符头超过实际节气9天以上,便在芒种或大雪置闰一次,将三元局重新使用一次,此为置闰之法。例如公元2018年12月12日,此时符头已超过节气9天以上,故此日的23:00开始,大雪三元局从上元阴四局开始进行置闰。

而拆补法与茅山法,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的不同方式。拆补法是严格按照交节时刻进行换局的,节气一到立即换局,或是拆上-中-下-补上,或是拆中-下-上-补中,或是拆下-上-中-补下。例如公元2020年1月20日22时55分,为大寒交节时,此日壬戌日,上元符头未到,故使用大寒下元阳六局,是拆下补上。至1月21日23时,以上元符头而用大寒上元阳三局。1月26日23时以中元符头用中元阳九局。1月31日23时起,再用下元局。

茅山法则更加灵活,按交节时刻换局后,依照上、中、下的顺序用局,完全不考虑符头的问题,如已经用满三元局而仍未进入下一节气,则续用当前节气的下元局。例如公元2018年9月2日12时52分,茅山法开始使用处暑下元阴七局,至9月7日13时,已用满三元局,则继续使用下元阴七局,直到白露交节为止。

以上略举三种起局法的大概,大家也可以自行推演。至于坊间时常出现的争论,我个人以为,三种起局法,都是符合易理的。置闰法的干支循环最有法度,保证了每个节气的用局,都按照上-中-下的顺序依次排列,其星门符使的运行规律,也卓然可见,体现了“不易”的特点。茅山法则是舍去种种枷锁,不看符头,唯以节气取用,体现了“简易”的优势。而拆补法则执两而用中,既重节气,又用符头,体现了“变易”的思想。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0)

相关推荐

  • 如何定节气(一):“平气法”与“定气法”

    古人批八字时,在定节气时用的是"平气法",而清以后定节气用的是"定气法".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平气法"和"定气法" ...

  • 解读《黄帝内经》历法

    作者:肖军 古观象台常务副台长.研究馆员.1986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之后在北京天文馆工作.在古观象台研究天文学史近三十年,头十年做了天文学史的整体发展脉络的研究,参加过中国天文学史大系的编撰,合著 ...

  • 时家奇门是什么?奇门遁甲起局方法与民间的不一样

    奇门遁甲的起局方法有很多种,而当今社会上许多奇门遁甲的起局方法与民间的很不一样,起局方法也不一样,技巧也不一样,由于奇门遁甲是一门复杂易学的东西,因此它也是灵活变通的,人们在使用奇门的时候也随处可见. ...

  • 孟师爷奇门运筹丨奇门遁甲置润法起局原理

    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下跟置闰法相关的内容,历法跟24节气.奇门遁甲的起局跟这些关系很大.奇门遁甲也是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的. 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成语"六十花甲"," ...

  • 谈谈对奇门起课的看法。陈逾明

    作者:算乎陈逾明 随着电影<奇门遁甲>的上映,奇门遁甲这一数术的名气也是越来越火.很多为对<奇门遁甲>的兴趣,就是来源于此.从学术的角度来讲,影视作品无疑是将这一数术给神化了, ...

  • 天文历法与奇门遁甲

    言及奇门遁甲,或当做神秘高深,或被视作虚妄之说. 古人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一切易学的源头在于天文历法,奇门遁甲也不例外,准确来说,奇门遁甲就是一部天文历法.奇门遁甲要揭开神秘的面纱,就必 ...

  • 略谈气功的冲任督三脉练习法

    此法的操练,必定待松静功有一定基础后进行.姿式最好先采取坐位,感到意引声导气息已通时,亦可结合拳路姿式练习. 第一步:冲脉练习 冲脉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存气血而运化为精神.其脉起于少腹脐下一寸半,上 ...

  • 中医五运六气与脏腑补泻思想—谈黄帝内经的天文历法医学

    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三支:经学,研究怎样修身齐家,进行社会秩序活动的学问,包括<论语>.<孝经>.<礼记>等,称的上是古代的社会秩序科学:还有是纬学是研究在日地月五星 ...

  • 梁德新‖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梁德新 辑录 "老年学"是研究人的寿命和人的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学的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对人的长寿研究.西方古代许多医学家如希腊的希波格 ...

  • 古代天文历法常识介绍

    古代天文历法常识介绍  天文历法是文学知识的一种,下面是关于古代天文历法常识介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星宿]  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 ...

  • 胡盼:艺术的语言才能表现出语言的艺术(略谈)

    今天下午,听了一位同事上了数学公开课,其课堂语言运用让我对此有了自己的见解及自我反思. 教师的语言是课堂上最具有表现力的.如果运用得当,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出现问题甚至造成伤害. 镜头一:开课 ...

  • 《红楼梦》描写的天文历法现象及其隐藏的重大秘密

    小说<红楼梦>(本名<石头记>)写到一些跟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密切相关的特殊日期,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广大读者乃至专业研究者的重视和深究.但是,这些"文本事实"对于 ...

  • 江南银元简介及版别略谈

    一. 江南银币概述 清朝初年设置江南省,辖地范围为如今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康熙以后江南省的辖地缩小到江苏.安徽两省.至雍正元年(1723年),江南省被撤消,辖地复归江苏.安徽两省 ...

  • 什么叫做不知者无畏?致一凡诗词客:略谈古代治学创作的特点

    #21天图文打卡挑战# 01 昨天早晨笔者无意间点开了一篇微头条,其内容是一位头条创作者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先生诗作的评价.因为郦波教授的诗从题目到诗中正文的词句,都能在古人的诗歌作品中找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