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5篇:读文随笔∣跟着詹丹教授学习文本解读

跟着詹丹教授学习文本解读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学习》2021年第1期“重读”栏目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詹丹教授的论文《文本细读的缺憾——从<秋天的怀念>一处误读谈起》。这篇文章中提及的教学片段,其实是郑桂华教授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教学实录发表在《语文建设》2020年第12期,詹丹教授写了一篇《探索单元整合中的文本细读》的文章,对这节课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文中也提到了学生对《秋天的怀念》的一处误读,不过限于篇幅,詹丹教授没有详细展开。《语文学习》上的这篇论文,则是从这处误读出发,详细地讲解了文本解读合宜性的相关问题。詹丹教授近几年在“重读”栏目发表了很多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围绕中小学语文教材篇目进行的解读,有的是直接解读文本,有的是与其他学者、教师的对话,也有的是从教材助学系统、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解读出发,指出这些解读中的问题或不到位之处。这其实也给我进行文本解读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而且这种方式更有价值,对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更有意义。不过普通教师可能没有詹丹教授那么深厚的理论功底,无法从细节、个案上升到整体、类别的高度。

詹丹教授谈到的这处误读其实很简单,就是上课时教师请学生概括文中与北海相关的景物时,学生说:“第一次是第一段。听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而课文原文却是“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两相对照就能发现,作者说的“北海的花”经过学生的理解变成了“北海的菊花”,北海菊花盛开的季节是秋季,自然也认为第一段中的景与事是在秋季。于是又有学生认为第一段中“北归的雁阵”暗示了秋季,这与题目《秋天的怀念》是照应的。而另一位同学立即纠正说“天上北归的雁阵应该是春天”,因为春季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北归”就是回到北方的意思。应该说这些误读在文本解读中是经常遇到的,很多师生也不会在意这些细节上的问题,最多就是从事实的角度纠正一下。而詹丹教授瞄准这些问题,从文本解读原理的角度给予了阐释。

在詹丹教授看来,对文本某个局部、特定细节的理解,需要依据语境做判断。语境既包括文本外部的社会、生活、文化语境,也包括文本内部的语言环境,即通常说的“上下文”。关注文本内部的语境,一是文章标题的暗示,一是文章前后文的细节脉络。作者据此区分了两种关系,一是垂直关系,二是水平关系,前者指的是参照标题概括题旨而对文章某个局部作出解释,后者指的是上下文构成的脉络关系。按照文本的垂直关系,既然这篇课文的标题是“秋天的怀念”,那么将课文的某个局部和题目结合起来解释,似乎也是合理的。但实际上,标题并不能统摄文本的所有内容,读者也不可能用标题中暗示的信息去精准分析文本的任何局部细节。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水平关系、体现前后描写脉络的文字,倒能为理解文本在整体视野下的局部意义,提供更切实的依据”。具体到《秋天的怀念》亦是如此,“北海看菊花”是文中较为重要的意象或事件,但并不意味着这条线索是贯穿一切描写的。实际上,在母亲转述“还记得那年我带你去北海吗?你说那里的杨花像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的内容中,也与菊花没有关联。再具体到第一段中有关“北归雁阵”的暗示,这恰恰提供了另一条线索,即作者是从“春天”写到了“秋天”。在春天,“我”面对春天的雁阵和甜美的歌声,会做出一系列疯狂的事情。在这种不幸状态下,当母亲说要去北海看花时,他才会声嘶力竭地拒绝,并且狠命捶打那两条残废的腿。而在秋天,当面对秋天落叶时,“我”也找到了与自身身体不幸状态的对应物,于是才会流连其间。这个解释跳出了“母爱”“愧疚”等固有阐释框架,从季节的不同特点以及“我”本身的身体、心理状态等角度对文本进行理解,并且能够将前后文联系进行解读,关注到了作者的行文脉络,这也是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应有的思路。

教学参考书对题目也进行了解读:“怀念”指向的是母亲,而“秋天”蕴含着生命的意味。“秋天的怀念”暗示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季节,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忍与伟大,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但教参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解释得不够,似乎是直接提出了一个抽象的主题。对此,詹丹教授的解读是:在母亲去世后,“我”与妹妹一起去看菊花,不是“风轻云淡的秋天”,而是暗示了在秋天,在秋风的肃杀中,在残酷的打击中,不只有凋零的落叶,还有依然“泼泼洒洒”怒放的菊花。正是在与“凋零的落叶”的对比性、反差性理解中,“我”才感悟到生命的存在的意义。

詹丹教授还提到,郑桂华教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录没有关注到“好好儿活”一词在文中的支撑性作用。对此,詹丹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人即使处在生命最困难的时候,也要好好活下去,因为人活着不单是为自己,也是为了深爱你的和你爱的人。“我”的母亲在生命最困难的时候,坚韧顽强地“好好儿活”,把自己的全部心思用在深爱着的“我”身上,为“我”树立了好好儿活的榜样,而像母亲一样坚强,不光为自己,也为了应答母亲的期许而好好活,这才是生命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个解读是深刻,而且符合文本含义的。这也说明,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停留在概念层面上,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抽象的结论,获得一个普遍的主题或人生的经验教训,而是要深入到文本的细节与脉络中,真正在结论与文本之间建立某种关联,建立这种关联的过程,才是对文本进行真正理解的过程。这也说明,仅仅从“好好儿活”中得出珍惜生命的主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具体分析“好好儿活”的具体表现及其文本依据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