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纹:引领四百年风尚
马尤尤琥珀蜜蜡手工diy爱好者聚集地 每天播报文玩珠宝相关知识,欢迎大家投稿,分享原创作品!手工美心 手工养爱 手工看得见灵魂 请关注 你们的好盆友 马尤尤琥珀蜜蜡。
甘肃省博物馆藏垂弧锯齿纹瓮在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中展出
【引子】
它,单体身量不大,一度齿尖锋利,细小密集,如同毛发。看似平凡不起眼,却是一个时期的标志。如果非要问这个时期有多长,答案是:约四百年。
它,就是锯齿纹,马家窑文化·半山时期的锯齿纹。笔画与色调的奏鸣,藏在甘肃彩陶纹饰里的奥秘,让我们继续一起细品“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
时光流转,去往四千多年前的大西北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展厅一角
马家窑文化中期称为半山类型,距今约4700——4300年左右。彩陶数量庞大,约占陶器的60%以上,彩陶艺术也发展到了巅峰阶段。随着农业的发展,壶、瓮等大型储藏器成为半山彩陶的主要器型。陶彩多装饰在大型壶、瓮的肩腹部,彩陶纹饰愈加精美,色彩愈加绚丽。常见母题有漩涡纹、锯齿纹、菱格纹、葫芦纹、网格纹等。精品彩陶器形大多匀称圆润,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条带镶嵌构成各种连续的漩涡纹。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无论平视还是俯视,都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现在,让我们启程,去看锯齿纹如何在绚丽的陶彩中演好配角,并成为一时标志。
俯视垂弧锯齿纹瓮,它便是一朵盛开的花
你可曾细细观察它的锯齿纹
试想在历史长河中是谁如此有耐心
将一个个小小锯齿匀称描绘
在继续向下阅读之前
敬请留意下面这个资料卡片
因为,锯齿纹就活跃在这一考古学分期里
【资料卡片】
马家窑文化
当仰韶文化晚期关中、中原一带彩陶走向衰落之际,甘青地区的马家窑彩陶文化迅速崛起,并臻于极盛。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大体经历了持续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的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东部及青海东北部,中期的半山类型扩展到河西走廊东部及宁夏南部,晚期的马厂类型则到达河西走廊西部。马家窑文化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开始制造使用小型铜器,尤以发达的彩陶著称于世,彩陶比例占陶器50%以上,陶质坚实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图案繁缛多变,线条流畅细致,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配角”锯齿纹,引领风尚四百年
锯齿纹主要流行于半山类型,结束于马厂类型早期,其来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其源自大自然中的棘刺,也有学者认为其是受中亚文化影响,结合本土文化而诞生。
马家窑类型锯齿纹为单一的黑彩,锯齿大而疏朗,呈大三角状,多装饰于壶的颈部。
半山类型的锯齿纹为黑、红复彩。半山类型早期锯齿开始变小;中期锯齿变得窄长,齿尖锋利,锯齿斜向一侧;晚期锯齿已变得细小密集,如同毛发。
到马厂类型,锯齿纹已很少使用,锯齿排列稀疏、粗大,普通的彩陶绘制粗率,只有个别的较规整,且多为黑色单彩。
锯齿纹的出现:疏朗大齿, 单色 三角状
锯齿漩涡纹壶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年——前2700年)
1981年甘肃省康乐县边家林出土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马家窑类型最晚阶段,排列紧密的大锯齿纹开始出现,其风格与早先的植物棘刺纹迥异。
锯齿漩涡纹壶(局部)
锯齿纹的流行:复彩且精致
菱格纹+锯齿
锯齿菱格纹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
1986年甘肃省榆中县湖滩村征集
榆中县博物馆藏
水波纹 +锯齿
锯齿水波纹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
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花寨子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漩涡纹+锯齿
锯齿漩涡纹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
1973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弦纹+锯齿
锯齿弦纹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
征集
甘肃省博物馆藏
葫芦网格纹+锯齿
葫芦网格纹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
1976年甘肃省康乐县边家林征集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早期葫芦网格纹彩陶壶的基本构图是网格纹与竖向的红黑锯齿纹间错排列,但这件陶器的画工有意创新,将本该竖向表现的几个锯齿纹朝上画成了U形,整个陶壶画风一变,看上去就像一个眼袋下垂、精神不振的大鼻子老头。
垂弧纹+锯齿
垂弧锯齿纹高低耳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
征集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高低耳壶、大垂弧纹、细如毛发的锯齿纹都属于半山类型晚期的典型特征。
锯齿纹没落:余韵袅袅,不常现身
竖条锯齿纹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年——前2000年)
1978年甘肃省兰州市土谷台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