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少儿编程赛事:学习与应用两个齿轮间的链条
摘要:童程童美一直提倡的“从做中学”、始终坚持的PBL项目式教学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写在前面:
少儿编程的学习,为什么要持续不断地参加比赛?童程童美给出的回答是:在获奖之外,参赛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继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此外,更重要的一个层面是,赛事活动与“从做中学”紧密关联。
本文将在接下来重点探讨以下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成就感?赛事活动如何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童程童美一直提倡的“从做中学”、始终坚持的PBL项目式教学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果学习是小齿轮,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齿轮,赛事为什么是两个齿轮间的链条?
5月份,6个比赛,6000参赛人员,全年赛事活动不断
五月的童程童美赛事中心,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处于忙碌之中,在这一个月时间里,他们要同步跟进6个编程和机器人比赛项目,涉及到的参赛选手和教练近6000人。
“我们要在5月组织并举办3场比赛,分别是10号的发现杯国际编程挑战营,16号和23号的Botball两个专场赛。”童程童美赛事中心负责人表示,“同期,从5月20日至23日,我们还要组织25支战队上百名选手前往酒泉,参加2021VEX世界锦标赛。”
这期间,童程童美还邀请了加拿大世界级机器人教育专家,为本次VEX世锦赛童程童美战队的带队教练们进行三次集训。与此同时,教育部白名单赛事,NOC童程未来人工智能赛项和NOC狙击精英赛项,超过2500名学员的报名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然而,看似忙碌的五月也只是童程童美赛事中心今年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这种状态将全年延续,因为今年他们要组织和参加的国内外赛事,一共有10项之多。
成就感对学习很重要,但真正能带来成就感的内啡肽却并不易得
“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才能驱动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童程童美未来教育研究院首席教育官孙莹说道,“这也是我们组织学员参加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成就感是什么?是来自父母老师的夸奖吗?是不是只要在平时多对孩子进行表扬,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就感?
答案是否定的。成就感在生理层面是内啡肽在起作用,这是一种经常被人误以为是多巴胺的物质。实际上,多巴胺让人产生的是幸福感,最终导致人上瘾,而内啡肽让人产生的才是成就感。
和多巴胺较为容易获取不同,内啡肽的产生较为困难,需要投入心血和努力才有可能产生,它是体力和精神双重努力的结果。例如在长跑时一般会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之前人会感到非常疲惫,但一旦越过临界点,身体就又会充满活力。这就是因为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时,人体便会分泌内啡肽。
不断挑战赛事活动,创造条件让孩子获得更多成就感
“放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给孩子设置一些挑战。”孙莹说道,“通过完成这些挑战,获得成就感,而参加各类科技赛事,就是最方便的途径。”
以Botball赛事为例,它为选手们创造了一个在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前提下解决一个贴近实际工程问题的机会。在3月27日的Botball童程童美北京城市选拔赛上,选手们在比赛开始后的150分钟内,需要亲自动手利用控制器、驱动器、传感器和结构套件,搭建一个可以自主行动的机器人,完成刚刚接到的比赛任务——搬起3个易拉罐并摆放至指定位置,全程由机器人自主完成,选手不得人为干涉。
在这150分钟时间内,大部分选手都需要一次次调试机器人结构,修改程序参数,一次次前往赛场入口排队,平均每个队伍要经历5、6次失败方能最终完成任务,个别队伍甚至尝试了十几次之后才完成了任务。
也许在完成任务之前,随着失败次数的不断增加,这些选手脸上的表情是凝重的,但随着最终完成任务,这些选手脸上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兴奋,让他们早已忘掉了比赛和名次,在内啡肽的作用下,尽情享受这份成就感和快乐。
而童程童美就是通过持续组织学员参加各类比赛,激发内啡肽的产生,让学员们不断在比赛过程中产生成就感,用成就感驱动学员持续学习的兴趣。
成就感之外,赛事与学习的关联在于“从做中学”
参加比赛除了可以通过成就感的获得来维持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习的效果。
一方面,根据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罗杰·吉尔曼的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正是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因此,通过参赛获得的内啡肽还有一个价值,就是加深记忆,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另一方面,参加各类赛事对编程学习效果的提升也不仅体现在成就感上,更大的程度在于“从做中学”。
在现代教育学创始人之一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从做中学”是其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写道,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就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写字、怎样溜冰、怎样骑自行车、怎样待人接物,等等。
因此,教学过程就应该是“做”的过程。“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在杜威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研究发现,仅通过听讲与阅读进行学习,学习吸收率不到10%;通过演示与讨论进行互动式学习,吸收率在30-50%;而边做边学的项目式学习吸收率则高达70%以上。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赛事是学习和应用之间的链条
参加各类科技赛事就是一种“从做中学”的过程,在编程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知道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学会程序语言中的循环和判断,但这些记住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
但是,当他们运用这些学到的知识点,组装起一个可以自动前进和转弯的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识别到前方有一个易拉罐,停止前进并放下机械臂夹起易拉罐前进至指定位置,放入目标地点后,完成任务目标,这些知识就能通过这场比赛与实际活动产生紧密联系,成为他们的经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其实,不仅是在比赛这种场景下,哪怕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童程童美也在贯彻“从做中学”的理念。例如,童程童美采用的PBL项目式学习方法,每一节课在知识点的学习之外,都会有一个联系知识点的实际成果的产出,每个阶段还会有一堂专门的项目展示课,通过展示、交流、自评、小组互评和团队合作来完成项目,在实现项目的过程中,让学员将一段时间所学融会贯通,将知识转化为成果,培养学员的跨学科能力。
因此,赛事在童程童美不仅是外界眼中的一项增值服务,更是童程童美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少儿编程教育中知识点的学习视为一个小的齿轮,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另一个巨大的齿轮,那么赛事和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则是联系这两个齿轮的链条。
如果没有这个链条,大齿轮将与小齿轮互不关联,彼此封闭。只有在两个齿轮之间连上链条,小齿轮才能通过自身的转动,带动大齿轮的转动。孩子对知识的学习,才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