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桑菊饮”就是治疗“小儿咳嗽”的妙方呀!
导读:桑菊饮大家都会用,加减变化后,它还是治疗小儿咳嗽的常用方哦!一起来看看马新云先生的经验吧!
小儿咳嗽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但一般来论,小儿咳嗽不外寒热虚实。
寒指风寒,热指风热、痰热、湿热、肺热,虚指肺虚、脾虚、阴虚、肾虚,实指外感实邪。
就临床来看,这四大类型中,以风热、肺热、痰热者最属常见。
因与小儿纯阳之体有关,故临床治疗多以疏风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为主,桑菊饮用之最广,麻杏石甘汤次之,止嗽散再次之。
桑菊饮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为宗旨:
取桑叶疏风解表,轻清宣透,经霜桑叶能开肺气之郁闭,且禀金水之气,可助肺金之清肃,堪称利咽之最,每予咽痛、咽痒、咳嗽者,用之皆效,且能载药上行,直达病所,如桔梗甘草汤长驱直入,每用之皆效。
杏仁为润性之物,故起润肺止咳之功,舌红少苔或舌红苔薄者用之;如舌红苔腻而厚者,不宜乱用,用之应配川朴、半夏、佩兰、薏米之属,万不可见咳即用,以防腻胃碍邪,闭门留寇。
薄荷为解表疏风之药,生于阴湿河边,其性凉爽而出于水面,高于他物,生存力很强,故疏风之力甚大,其味芳香性凉,又有开窍辟秽之功,凡解表之药为它最属。
菊花善于发散而走上,贯清头目之风,搜肝经之邪,其性亦升亦散,凡外感风热头痛、头晕者用之皆获良效。
甘草乃方中之佐,调和诸药为其特长,又有解毒调中之效,故外能达表,内能补虚,可起双向调节作用。
芦根生于沙土,喜于潮湿,故津多而味甘甜,乃生津止渴佳药;又芦根发芽于春,升腾发芽在于夏,故有阳发之性,升泄之功,透发之力,凡疹出不畅,外邪不解之病,皆可用之;热病伤阴,口干作渴亦用之。
桑菊饮加减灵活多变,但不失原意。
如咳嗽咽痛,喉核肿大者可加僵蚕、射干,起咸寒软坚作用,但本药为疏风解痉之剂,其宗旨应用在肝气较甚或热盛伤风时最好;
如只为消肿,则加玄参,既能咸寒软坚,又能气阴两补,且补而不碍邪,滋而不腻胃;
但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者慎用,因舌苔厚腻、脉滑,一是内有食积,二是有湿盛,二者不去,补而无助,反得其害。
喉核肿大,气道不利而咳者用射干,以消肿散结、利咽解毒。
咽痒重咳为急慢性咽喉炎所为,治疗不能见咳治咳,不能单独清肺,更重要的是利咽止咳。咽喉得利,气道通畅,咳嗽自愈。
治咽之药,多用山豆根、牛蒡子,然吾用时治急性用之,治慢性者用金果榄、玉蝴蝶,以养阴利咽。
上咳声哑加青果润肺止咳,咽痒加蝉衣以祛风止痒,如伴发热不退,汗出口渴者加银花、连翘、生石膏、黄芩以清气泄热。
咳嗽重者加前胡、炙杷叶以疏风解表,降逆止咳。凡咳嗽较重、痰多、纳呆、苔厚者用枇杷叶可起一举两得之效。
如腹胀、纳呆、咳嗽有痰不易咯出者,加炒萝卜子、冬瓜仁、陈皮以理气化痰止咳。
如口干便秘,舌红苔少者可用生地。
痰热壅盛,舌苔厚者用浙贝。
舌红少苔,肺阴不足用川贝,以润肺止咳。
综上所述,止咳之药甚多,用什么药需根据临床所出现的症状辨证取药。不可见咳止咳,而从本治,寻其病因,除其根源,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