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音色倍销魂---对望江宋墓出土瓷箫的鉴赏 | 宋康年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

本期作家:宋康年

本期责编:初畔池

宋康年(1925--),望江县城内人,笔名白菲、抚云、雷子,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原县博物馆、县文物管理所长,第二届县政协委员,县钱币学会顾问,县收藏协会秘书长、安庆市考古学会理事、安庆市收藏协会学术顾问、安庆市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庆市玉器研究会专家组顾问,安徽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省楹联学会、省钱币学会、省考古学会、中国钱币学会、中囯考古学会会员。曾受聘北京宝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鉴定组顾问、受聘为《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陕西金融钱币研究》特约撰稿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委员会专家组顾问等。2005年7月8日受安徽省文物局通报表彰为安徽省文物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等奨,并颁发荣誉证书及奨金4000元。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家文物局颁发从事文博工作三十年以上的荣誉纪念证书。
【文物鉴赏】
动人音色倍销魂
-------对望江宋墓出土瓷箫的鉴赏
中国考古学会员 安徽望江县博物馆副研究员 宋康年

记得是1990年9月的一天,正值秋风送爽稻花飘香的金黄季节,安徽望江县护城村砖瓦窰厂取土时发现一座北宋时期卷顶砖室墓葬,县文物管理所同志闻讯后即赶赴现塲,及时地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出土陪葬品约50余件,以陶瓷器为主。还有一方青石墓志铭,其中特别是出土一件青白瓷簘,更是引起在塲人的极大兴趣。一时大家雀跃起来,认为这是我县首次发现。当瓷箫出土的消息不脛而走地传出时,一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片哗然。人们为一千多年前北宋时还有瓷箫而感到惊喜,相互奔走相告,简直成为当时地方上一重大新闻。笔者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为了对该瓷箫进一步的了解,现特介绍如后:该瓷箫,年份属宋代,质地为青白瓷,呈长园管形,制作十分精致,釉色锃亮,造型秀美,胎薄而质坚,完好无损,小巧玲珑,堪称珍品。簘的一端稍粗,口径2.5厘米,另一端稍细,口经2厘米,一侧排列有五个小孔,另一侧仅有一个小孔。时至今日,吹奏起来仍能发出清幽动听的声音来,真正令人惊叹北宋时制瓷业的发达和焼瓷工匠的精湛工艺技术。这件瓷箫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当撰文在《考古》上发表后,引起了考古界与音乐界的高度重视,许多从亊民族乐噐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此极为关注。1998年囯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来安徽,一致认为这是一项重大发现,并将该瓷簘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如图)
据考证,簘,是我国古代管乐器之一。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簘系參差管乐,象凤之翼。”形象说明了簘在古代管乐器中之地位及功能。从远古的骨簘、石簘、陶簘到瓷簘,一直到竹簘,经过了一段悠久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国古代的箫,有“排簘” 与“洞簘” 之分,横吹者为“排簘”, 直吹者为“洞簘”。相传,此种管乐器原出自于少数民族地区羌中,汉时称“邃”( 笛)或“羌笛”, 最初仅有四音孔,流传至黄河流域后,增加一孔,以后又改进发展为六孔,即正面五孔,背面一孔,上端有一个吹口,一手握箫,一手掩孔,对咀吹奏,发音幽雅,适用于合奏或独奏。近年来各地一些考古资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箫的演变发展过程的认识,如1986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遗址出土一件距今约8000年的骨笛,为我国发现最早的管乐器。嗣后湖北隋县曾侯乙墓出土两件排簘,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排列构成,这湜2400年前战国时代的排簘实物。另外在山西荊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三件陶埙,其中一件呈管形,仅顶端有一吹孔;一件呈橢园形,除顶端有一吹孔外,旁边有一个音孔;另一件呈园形,除顶端有一吹孔外,旁边有两个音孔。此外,河南輝县殷商墓葬里也出土过陶埙,这时已经进化为五个音孔。埙是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到奴隶社会阶段的一种吹乐噐,它与箎的关係密切,常为合奏乐器。埙为直吹,箎为横吹,合奏起来,声音和谐,美妙动人。《诗○大雅》云:“如埙如箎”。后为赞美兄弟和睦之喻。除此有关簘的故亊和诗文,在史书上也有较多的记载。《列女传记》云:“秦穆公时,有簘史,善吹簘,穆公女弄玉好之,结成夫妇。”此后使用吹箫便作为喜结良缘的典故。在汉代,盛行用排簘、鼓在船上、車上或在朝廷娯乐场合演奏。据《三辅黄图。汉昆明池》记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曾命宫女在昆明池中划龙船,唱歌并以“杂以鼓吹”,另汉武帝在《秋风辞》中云:“横中流兮扬素波,簘鼓鸣兮发棹歌。”南朝诗人鲍明远在《出自蓟北门行》诗云:“簘鼓流汉思,旌甲披胡霜。”唐朝李湍赠郭驸马诗云:“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唐诗人杜牧《寄扬州辅绰判官》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簖。”唐诗人王之渙《出塞》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前赤壁赋》里云:“客有吹洞簘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歌,余音袅袅,不绝于缕,午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赘妇。”宋代秦观《淮海集八。蓬莱阁》诗云:“千里胜行归俎豆,七州和气入簘笙。”等等诗文,均充分绘声绘色地把簘这一管乐噐的功能及其神韵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正如英国著名诗人、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半。”作为管乐器中的簘所奏出的音乐,又何尝不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它的收藏价值就自然不言而喻了。在该文结尾时,为了赞誉这只瓷箫的出土,笔者不禁隨口拈来小诗两句:“一曲瓷簘音色美,千年依旧动人心。”

(注)该文原载1998年2期《南方文物》后转载于《中国文物报》

诗社介绍: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编辑团队:
总编:初畔池  责任编辑:子贤  欣悦  文成
审稿:初畔池  子贤   版面设计:子贤
特别申明: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正文(含标题)、作者简介(含图片)等。若稿抄袭,文责自负。切忌一稿他投。若图文涉及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