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这3件事,能做成1件的万里挑一

文 | 白诗诗

来源 | 白诗诗(ID:baishishi100)

发布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你好,我是栩先生。
今天的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几点掏心窝的干货。
绝对值得你花费几分钟时间认真读一读。
很多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决定,可能就是改变的开始。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1
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有人说他们讨厌社交,不是的,确切说,是他们讨厌无效社交,毕竟毫无价值的社交太累。
那么,又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交,或者问,选择跟一个人社交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呢?
是作品。
作品是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一个发明,可以一定程度上显示发明者智商;一篇深度文章,很大程度上能显示出作者的视野以及思想深度;哪怕是一个搞笑视频,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示创作者的幽默特质。
我们平常看一个人,说要观察人的细节,或者说话方式......等等,都对。
但是想通过微表情或者细节来了解一个人,第一,能否观察准确,取决于观察者本身的阅历、认知,说实话,挺难的;第二,通过细节观察得出关于整体的结论,准确率上讲,真的很没有保证。
但是作品就不同,它往往能够揭露一个人的深度特质,更准确。
换句话说,所谓作品,就是作者许许多多“小细节”的升华总结。
作品更能彰显一个人的价值,作品也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潜在价值,因为作品体现的是一种生产力,这样具有生产力的人往往更具有投资价值,也更有发展价值。
因此,作品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是社交中的硬通货,想要提高社交质量,你可以从创作自己的作品开始。
有作品,往往就显示了一定的高度,作品在哪里,就是一种筛选门槛。
作品体现了你的才华,你的智慧,你的创意,你的深度。
知道为什么网上那么多大V都相互认识吗,知道为什么你粉的那个偶像跟另一位偶像是朋友吗?
道理很简单:头部自会聚合。
大牛之间,不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是认识。

真相是,正因为他们都牛,所以他们最后才成为了朋友。
2
刻意思考
这四个字脱胎于“刻意练习”,技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提高,而思考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底层技能,那它同样可以通过刻意的方式得以提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刻意思考。
要做到刻意思考可以考虑:
读书时,不只是学校里的课本以及练习册才有练习题,现在一些非虚构书籍中也会有一些练习题,一般人看到这些练习题目是习惯性直接跳过去,这样做实际上是浪费了思考的机会。
看热点时,不想一直随波逐流,而想变成一个有一定观点能力的人,在面对热点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做:
比如在知乎每次看相关热点的评论之前,可以先就事件本身粗略写下自己想得到的评论角度,然后再去看那些高票答案,看看自己的评论视角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甚至品评优劣。
养成这个习惯,不仅是一次次刻意思考的练习,还能够帮助你积累看到热点事件的角度,某一天可能会有人说你“犀利”,其实只是因为你对那些观点套路太过熟悉而已。
看电影时,不只是看,还能够自己写心得、写观后感。
很多人说不知道写什么,很简单的一个技巧,就是从模糊感受开始,去挖掘出背后对比的对象。
比如,很多人看完电影说“好看”或者“不好看”,这都只是模糊的感受。
当他们说“好看”或者“不好看”的时候,实际上他们肯定是在心中把所看的电影跟某一部或者某些他所认为好的作品做了对比…...
所以,当你说“不好看”的时候,去把那些被当作“好看”的标杆的作品找出来,两件作品拿到明处一一比较,你就会发现,你的“不好看”的背后,那些隐藏的细节就可以一一曝露出来。
有差异就会产生感受,差异和感受都需要描述,这些都是需要文字的地方。
做事时,宁可开始做得慢一点,也要把事情想清楚一点再做,请多给选择一点理性思考的时间。
据说人一天的行为中,大概95%都是习惯性的,比如你当下决定是去买奶茶还是去图书馆,看似一个简单的决策,但却会决定那一刻之后整一天的走向。
你去图书馆,可能就想看书,看着书就需要做笔记,作者笔记就想写感受,写完感受甚至还想跟别人去分享;你去买奶茶,可能就想吃烧烤,吃完还想逛街……
一天中总有某些关键选择,会让一整天走向不同的路径。
3
阅读
1、是的,书不是一切,但书几乎是一切
小时候长辈会说,不是什么都可以从书上学的。
长大才想到,他们之所以能说这句话,那只是因为那些长辈没看过多少书。
他们在有限的跟书有关的日子里,他们所谓的“书”,基本上就只是中学课堂上的语文数学这些教科书而已。
这也是我们教育设计中的一大遗憾,甚至是让人纳闷:从小学到大学,竟然没有好好教人如何投资、如何跟人相处的课,其实某种程度上,你要如何赚钱、如何沟通、如何与人相处,这些内容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这也不能怪那些只限于阅读教科书的人,他们能说出“读书无用”的话……
是,没错的,我们普通人真的体会不到学了数理化之后,这些知识在真实世界里所带来的效用啊!
不过,“书”真的不只是教科书啊。
他们说人性这种东西是书上不会教的,那是因为他们历史书看得少,“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还记得这是谁说的吗?
人性这种东西,科学还没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是这个世界上出现最早的一门学科,古人早就玩烂了,历史书里到处都是。
《资治通鉴》《史记》乃至于现在的宫斗小说,哪些不是以人性为主角?讲计谋,《孙子兵法》《战国策》这些哪个不是值得我们好好学道学道?
你可以读认知科学,知道我们的大脑是怎么回事,知道人的思维是怎么运行的。
你可以读心理学,可以找到方法治疗我们的情绪问题。
没错,书不是一切,但书几乎是一切。
以前古代的时候,要学东西是很难的,比如武术就是不外传的,比如有些技艺就只能从拜师开始,因为那是学习的唯一正统的途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互联网,有搜索引擎,基本上能够学得到的技能,从网络这本大书里,都可以学得到!
今天正适合学习,我们应当珍惜。

2、注重理解量的积累
什么叫做“理解量的积累”,这是相对于当下很多浮躁的现象说的。
前两年,量子波动阅读不是搞的轰轰烈烈吗?
那玩意,带点脑子的人都应该抵制,可偏偏有那么多人受骗,还有那么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去这些“邪教”一般的地方,真的惨不忍睹。
只能说,一个人的认知,要不是不提高,它关乎的不只是自己,还会祸害身边的人以及家人——自己不学好,你以后的孩子能好吗?
所以,认知这种事,还真的不是自己的事。
那些量子波动训练班,竟然让受训的“阅读者”蒙上双眼,不可思议啊,这连基本的输入都做不到,谈何“快速阅读”?
再则,快速阅读也是一个比较扯的概念,真正重要的是理解速度,而理解速度的提升,几乎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理解量的积累:你理解的越多,你理解的就越快。
阅读能对人产生作用的,本质上也不是阅读量的积累,实际上是理解量的积累。
你若能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阅读,那就找到了正确阅读的法门。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故事,说某个人,他不是读一百本书,而是把一本书读一百遍,或者说,某人把很难理解的书读通了,结果后来的理解力大幅度提升,很多问题理解起来就毫不费劲?
你看这些人,他们的阅读量并没有上去,但是他们所达到的那种阅读效果,却往往是我们所企盼的,为何?
那就是因为他们在这么做的过程中,并没有偏离阅读的实质,也就是,尽管表面上阅读量并没有上去,但是理解量得到了积累。
有的人看书中的一句话,就能够写一篇文章,他会停下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我大学的时候经常这样做,那时候我只会觉得那种“能够自己创作”的感觉很爽,现在我已经完全能够接受:实际上,那就是一种积累理解量最好的方式。
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读书的时候,读到好的地方、值得思考的地方,不要让自己太快,反而慢下来,或踱步联想,或掩卷沉思,或书写感悟。
慢下来,其实你反而快了。


3、读更难的东西
前段时间,我听到的一个最有启发的话叫做:如果你每天都读你懂的书,你就只知道已知的世界观。
要让自己去读不一样的东西,要让自己去读难懂一点的东西,这是我今年的阅读转向。
在这个时代,其实只要我们不进行自我挑战,我们的脑子真的很容易被“泡坏”,算法会给你推荐你想读的东西,造成所谓“认知壁垒”,让你陷入“信息茧房”里,小视频这些在把人的注意力瓦解,让人在15秒钟里迷幻销魂,静静变成商家宰割的流量子。
适当自我挑战、夺回掌控感,我们就要去读那些看起来理解有点难度的东西,一次次抵抗我们的理解力滑坡。
很多人错过知识的途径叫做“无趣”,“老师上课好无趣”,于是他们不去上课,放弃课程,可是放弃课程的背后,叫做放弃了这门知识。
其实他们想要有趣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到网上搜索上课有趣的对应课程,读了大学,基本上成年了的大学生们,实在不应该以老师上课无趣而放弃那么知识。
“这本书好无聊”,是的,同样你也可以找到更好理解的一本书,但…如果书写那些知识的就只有那本书呢,你怎么办?
就只能读啊,读一遍不懂可以读两遍,要知道,我们对知识有筛选的过程,也是知识在对人进行筛选的过程。
你认为难懂的书,其实对别人来说也一样,那么,谁能够掌握那门知识?当然是那个读不懂就再读很多遍的人,于是,他懂了很多别人不能懂的东西,懂得更多,看起来也更聪明了。
但他真的是更聪明了吗?他只是多做了别人不肯做的事情而已。
我们人与人之间,所谓的“聪明”,就是一次次这样被拉开差距的,遇到一个难,你去找更简单的或者逃避着,但别人没有躲开,而是克服了下来,最后的结果就显得那人比你聪明了一点。
而一次次克服的益处是,克服之后所带来的那种成就感、收获感,让他感到自信、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自信让他们不再惧怕下一次难关,这就是信心上的“复利效应”。
而躲避也有复利效应,但它是“负面的复利效应”。
你躲了,但发现别人能成,于是开始想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这一怀疑让你更没有自信去面对下一次难处。
长此以往,由于你放弃了很多次磨练让自己变得“更聪明”的机会,索性你最后真如你所言,你真的是不那么聪明,你终于死心了吧?
成年人的心态是,知识就是知识,知识本身没有义务是有趣的,但有可能是有趣的——有当然是好的,我们学得开心,但是,“有趣”从来都不应该是知识本身所应具备的属性,我们也不应该以此来期望。
去更难处,让我们多智一点点。

4、去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都说,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那么,我的问题是,你想变成怎样一个人?
我们都想变成不一样的人、具有独特魅力的人。
没错的,就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没有阅读习惯这一点来看,你打败百分之八十的人,已经简单到,只需要培养一个阅读习惯就可以。
但如果你还想做一个不一样的人,看待事物有独特的视角、理解事物有不同的方式呢?
答案就是,你不应该永远只读大众读物。
基本上你在书店能看到的书都是畅销书,另外你们也不要只习惯于读各种读书平台排行版前列的那些书,那些都是大众书籍。
阅读大众书籍的你,没错,可以增加你的谈资,知道一些时髦的概念,但是这些书只会造就大众视角的你。
作为知情者,我还想告诉大家,很多卖书平台排行榜上的书都是不值得你们去购买甚至阅读的。
大众的书能够把你变成一个具有大众审美、大众认知的人,那么你去看小众的书,有助于培养你的小众视角和审美。
为什么文艺青年看起来有点装逼样,这装逼样过了就让人讨厌,但是淡一点,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独特气质,因为文艺青年经常不被大众口味所捆绑,倒不是说,让我们变成文艺青年的那样,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选择思路。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读商业畅销书,而你只读一点小众读物,我敢说,你会显得具有格外的魅力。
在北京的时候,一位作家跟我说:读书,三分基础读物,三分大众读物,四分小众读物。
所谓基础读物,就是一些具有底层知识结构的读物,比如专业书籍,比如严肃心理学读物、哲学读物、物理、严肃文学等等。
所谓大众读物,就是了解大众的口味是什么,市面上的畅销书都是此列,豆瓣评论上万人的都是此列。
所谓小众读物,可能那些书在豆瓣的评论人数寥寥,比如他自己就是写佛学的,他以佛学为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
借花献佛,这也是我送给大家的建议吧。希望帮助你打开全新的人生。
作者简介:白诗诗,知乎答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