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专练|多要素统计曲线图的判读

需要的题目文中复制,无文档提供
日光温室大棚一般有砖墙、土墙和拱棚三种不同类型。砖墙、土墙日光温室采用铜架或竹木结构,顶部蒙上塑料薄膜;拱棚日光温室全由塑料薄膜蒙在刚性支架上构成,没有任何不透光的墙和坡。我国某地农业科研工作者于某年11月1日至12月1日开展观测试验,绘出砖墙、土墙、拱棚日光温室内和室外晴天时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四条曲线中,表示拱棚日光温室大棚室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在11月1日到12月1日晴天时(  )
A.室外昼夜温差最大
B.砖墙、土墙温室内气温变化趋势差异显著
C.拱棚温室内气温始终高于室外
D.白天拱棚温室升温最快
3.该地可能位于(  )
A.黑龙江省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江苏省
D.海南省
【答案】 1.A 2.D 3.C
【解析】 [第1题,拱棚日光温室是全由塑料薄膜覆盖在刚性支架上构成,没有任何不透光的墙和坡。所以白天时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温室效应最强,最高气温最大。图中四条曲线中,表示拱棚日光温室室内的是①,A项正确;②③最高值较低,是因有墙遮挡阳光,B、C两项错误;④夜晚温度最低,是室外温度曲线,D项错误。第2题,该地在11月1日到12月1日晴天时白天拱棚温室升温最快、昼夜温差最大,A项错误、D项正确。砖墙、土墙温室内气温变化趋势差异小,B项错误;拱棚温室内气温多数时间高于室外,C项错误。第3题,12月份是冬季,该地室外平均气温大部分时间大于0 ℃,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一般低于0 ℃,A、B两项错误;海南省位于热带,不需要建温室大棚,D项错误;该地可能位于江苏省,C项正确。]
(2020·山东济南二模)位于藏北高原的某观测站,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5 ℃,年降水量为655.8 mm,下垫面为草甸,夏季降水后地表坑洼处会有积水,长时间处于湿地状态。下图是该地测得的某种辐射在不同季节的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该辐射类型为(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B.臭氧吸收的辐射
C.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影响该辐射季节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
C.大气透明度
D.植被覆盖率
【答案】4.D 5.A
【解析】[第4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和臭氧吸收的辐射都主要在白天,且最大值出现于正午。但该种辐射全天都有,且日出前后最弱,下午15时左右最强,基本与大气温度的昼夜变化一致,因此应该是大气逆辐射。第5题,图中显示,该种辐射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春秋季居中。主要是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路径短,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比较强,地面增温幅度高,大气吸收热量较多,因此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强,冬季反之。该地为藏北高原,空气稀薄,空气质量较好,大气透明度全年差异不明显,气候高寒,植被覆盖率较低,天气状况变化不大,因此B、C、D的影响较弱。]
(2020·山东第一次在线大联考)敦煌气象站位于敦煌绿洲西侧约7 km处,所处地为平坦的沙石戈壁滩,以东风为主。下图表示某年8月22~23日(两个典型晴天)敦煌戈壁气象站测得的不同深度(10 cm、20 cm、40 cm、80 cm)土壤湿度的日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表示10 cm深处土壤湿度日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④代表的土壤湿度最大值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午夜时分
C.正午前后      D.日落前后
【答案】6.D 7.A
【解析】[第6题,土壤深度越浅,土壤湿度受大气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越大。该气象站位于沙石戈壁滩,空气干燥,因此土壤上层水分蒸发消耗大,土壤湿度低。敦煌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蒸发强,夜晚蒸发减弱。读图可知,曲线④表示的土壤湿度低且有较明显的日变化特点,说明该曲线表示10 cm深处土壤湿度日变化。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月22~23日,该地为夏季,白天晴朗,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土壤湿度较小;日出前后,该地气温达到最低,水汽凝结下渗,10 cm深处土壤的湿度明显升高。]
(2020·北京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该地最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河西走廊
C.松嫩平原         D.钓鱼岛
【答案】 7.C 8.B
【解析】[第7题,立秋至处暑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日出地方时早于6时,日落晚于18时,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后的太阳辐射应该是0,而不是大于0或者小于0,图中只有③符合条件,故选C。第8题,太阳辐射应在当地12时前后达到最大值,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表示太阳辐射的变化曲线,该曲线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在13~14时,所以当地的经度大约位于90°E~105°E,A、C、D错(注意珠江三角洲的经度大约位于110°E~120°E之间),B正确,故选B。]
(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36~38题。
36.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7.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8.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 36.B 37.C 38.D
【解析】[第36题,双膜具有保温作用,由此判断,①②表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③④表示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有积雪时的气温较低,所以③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④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积雪覆盖下的温度变化较小,即积雪具有保温作用,所以①表示丰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表示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选B。第37题,图示4条曲线中,最低值(丰雪年平均气温最低值)高于-16 ℃,但是此气温值是寒冷期的平均气温,A错;两条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反映的丰雪年和枯雪年的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B错;两条膜内平均温度曲线,其中枯雪年与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日较差相差不大,但丰雪年没有呈现明显的日变化,选项C正确;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D错。第38题,图示气温日变化极值出现的时刻——最低温出现在10 时左右,最高温出现在16 时左右,因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地方时14 时左右,那么该地的地方时比北京大约晚2个小时,经度约为90°E,故D项正确。]
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在40~109 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 000 mm,沙漠东南部有众多起伏较大的沙山;车日格勒湖位于沙漠东南部,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 m。下图表示“6月1日和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与该沙漠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12~14题。
12.表示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日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车日格勒湖区陆风最强约出现在(  )
A.6月1日0时前后
B.8月9日7时前后
C.6月1日12时前后
D.8月9日17时前后
14.与湖相沉积物堆积时期相比,目前的车日格勒湖(  )
A.面积大         B.蒸发弱
C.湖水深         D.盐度高
【答案】 12.C 13.B 14.D
【解析】 [第12题,水的比热容大于沙石,因此湖泊水温的日变化幅度小于沙漠气温的变化幅度;图中四条曲线中③④曲线的变化幅度较小,①②曲线的变化幅度大,因此③④曲线应为水温日变化曲线。6、7、8月为北半球夏季,水体升温慢,因此8月份表层水温应高于6月份,故C正确、D错误。第13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形成陆风时,陆面气温应低于水面;依据上题分析可知,①②分别代表8月份、6月份气温日变化曲线,③④分别代表8月份、6月份水温日变化曲线。读图可知8月9日7时前后沙漠气温低于湖面表层水温,故B正确。第14题,湖相沉积应是在湖泊环境中因沉积而成,材料“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说明当前湖水水位下降。湖水水位下降会导致湖面萎缩,湖水变浅,故A、C错误。巴丹吉林沙漠深居大陆内部,该地年降水量少、年蒸发量大,且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湖面的萎缩主要是由于蒸发量大所致;当湖水蒸发后,水中所含的盐分在湖泊中累积,导致湖水盐度升高,故B错误、D正确。]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下图是我国北京、成都、上海、昆明四个城市的太阳辐射年变化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北京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7、8月份④地太阳辐射强度大于①地,是因④地(  )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阴雨天气较少
C.白昼时间较长
D.海拔较高
3.①地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夏季,但气温低于夏季,可能是因为春季(  )
A.大气逆辐射强
B.地面辐射弱
C.大气污染重
D.气压较高
【解析】第1题,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强度最低,故可知④为成都,③为上海;昆明的纬度比北京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大,且白昼时间长,冬季昆明太阳辐射大于北京,故①为昆明,②为北京。选B。第2题,7、8月份成都太阳辐射大于昆明,可能是成都纬度较高,白昼时间较长有关;昆明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成都,且海拔较高;两地夏季降水都较多,阴雨天气都较多。第3题,昆明春季太阳辐射大于夏季,但气温却低于夏季,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直接热量源于地面辐射,可能是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弱引起的。
【答案】1.B  2.C  3.B
近年来,节能建筑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北京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2019年对该校教学楼进行研究。下图中甲、乙、丙示意教学楼楼顶水平面、南墙、北墙单位面积接受太阳辐射量的月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
A.北墙 水平面 南墙
B.水平面 北墙 南墙
C.南墙 水平面 北墙
D.水平面 南墙 北墙
4.乙各月太阳辐射量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5月太阳辐射量多于7月,大气环流
B.5月太阳辐射量多于7月,纬度位置
C.7月太阳辐射量少于8月,太阳高度
D.7月太阳辐射量少于8月,白昼长短
【解析】第3题,我国位于北半球,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楼顶水平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而南墙与楼顶垂直,所以夏季照射在南墙的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小,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小,而北墙位于背阴面,全年获得太阳辐射量小,所以甲为南墙,乙为楼顶,丙为北墙,故选C。第4题,读图可知,该地5月份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于7月,两个月份正午太阳高度相差不大,但是7月份为北京的雨季,降水量大,阴天多,所以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小,为大气环流因素,A对。同一地点,纬度位置相同,B错。7月份正午太阳高度大于8月,而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小,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所致,C错。
【答案】3.C 4.A
1.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隧道(  )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
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隧道内外的温差最大
D.具有冬暖夏凉特点
(3)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
A.黑龙江省
B.山东省
C.陕西省
D.内蒙古自治区
【解析】第(1)题,冬季隧道内外温度都比夏季低,因此①②表示7月份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③④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白天隧道外部气温日变化大,因此③表示1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故C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③表示1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同理②表示7月份隧道内气温日变化,因此隧道内昼夜温差小于隧道外,且冬暖夏凉, D正确、B错误。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出现时间应在最高温之前,故A错误。图中信息显示1月份隧道内外的温差最大值出现在6时左右,故C错误。故选D。第(3)题,图示信息显示,隧道外最冷月气温在0 ℃附近,应靠近秦岭—淮河一线,故排除A、D项。图中最高气温在15时左右,这个“15时”是北京时间,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地方时),说明图中学校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约晚1小时,应位于北京以西。C正确、B错误。故选C。
【答案】(1)C  (2)D  (3)C
(2020·山东潍坊一模)西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天气和气候有着巨大影响。当地时间2020年2月9日,风暴“西娅拉”带来的强风和暴雨持续袭击法国、德国、英国以及荷兰等地,风速超过40米/秒。气象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正常年份南、北半球冬、夏季西风分速(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分布受大尺度因子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下图)。据此完成7~8题。
7.本次风暴“西娅拉”对欧洲影响巨大,原因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北大西洋暖流升温快
B.平原丘陵面积广,冰雪反射太阳辐射多
C.西风带向南扩张,水平气压梯度异常大
D.西风带向北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8.西风分速在南半球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洋面积广阔
B.西风漂流的降温影响
C.地势起伏较小
D.太阳辐射季节差异小
【解析】第7题,风暴“西娅拉”在2020年2月9日袭击欧洲西部沿海国家,从题图可知,北半球冬季西风较夏季更强,且分速高值区向南扩展,使南北方向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产生强风和暴雨,影响巨大,C项正确。全球气候与洋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很大、很快的变化,A错;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但冬季气候温和,B错;北半球冬季,西风带南移,D错。第8题,由题图可知,南半球冬夏季节西风分速均高于北半球,这是因为西风带所在的纬度范围内,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摩擦力小,西风势力更强。
【答案】7.C 8.A
(2020·福建厦门)苏木吉林湖(含苏木巴润吉林湖)位于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四面被高大沙山环抱,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流域范围,右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降水量、蒸发量和湖水位的逐月变化。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代表苏木吉林湖区降水量、蒸发量和湖水水位的数字序号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3.推测苏木吉林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  )
A.雨水        B.积雪融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14.与南方平原地区的湖泊相比,图中湖泊冬季水蒸发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①淡水湖泊,含盐度低,冬季冰封期长
②离冬季风发源地近,沿湖地区植被茂盛
③周围地势高,导致湖盆内湖面风速小
④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12.D   13.C  14.D
【解析】[第12题,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内陆,  气候干旱,冬寒夏热,降水少。夏季气温高,蒸发加剧,湖水水位下降;降水增多,湖水水位上升。因此降水量与湖水水位变化应该基本一致。  结合左右坐标数据可知①夏季数值较高,应该为蒸发量;③应为降水量,②应该为湖水水位,故选D。第13题,由图可知降水增加时,湖水水位呈下降趋势,因此雨水不是该湖的主要水源补给,A错误;积雪融水应该主要集中在春季,但此数据中春季湖水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因此该湖的主要水源补给不是积雪融水,B错误;冰雪融水受气温影响,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但该湖夏季湖水水位呈下降趋势,因此该湖的主要水源补给不是来自冰雪融水,D错误;由材料知苏木吉林湖四面被高大沙山环抱,地下水对湖泊的水源补给是全年的,因此该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地下水,C正确。第14题,湖盆呈漏斗状,没有外泄河道,应是咸水湖泊,故①错误。西北地区离冬季风发源地近,沿湖地区沙山分布,植被少,②错误。周围地势高,导致湖盆内湖面风速小,蒸发慢,③正确。与南方平原地区的湖泊相比,图中湖泊冬季水蒸发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低,④正确。]
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三种径流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图3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变化过程。据此完成8~9题。
8.该流域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  )
A.T1        B.T2
C.T3        D.T4
9.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发生同样的降雨会导致(  )
A.Q1减少,Q2增加
B.Q2减少,Q3增加
C.Q1增加,Q2减少
D.Q2增加,Q3减少
【解析】第8题,此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读懂示意图的含义,二是明确设问问的是“地表径流”,不是全部径流。图中实曲线表示径流总量,曲线下面表示某一时刻不同类型径流的结构组成,由图知T1之前地表径流在不断增加,T1~T2地表径流在不断减少,直致T2时刻地表径流为0,即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第9题,植被覆盖率提高,会使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即Q1减少、Q2增加、Q3增加。
【答案】8.B 9.A
(2020·衡水金卷)下渗率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地表的水量,常用mm/h计。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地表时的最大下渗率,叫“下渗容量”,不同的下垫面其下渗容量不同。降雨损失量包括地表的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下面两幅图分别表示下渗率随时间变化图和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19~21题。
19.同一区域中,左图四个时间点中降雨累积损失量最大的是(  )
A.t1   
B.t2     
C.t3    
D.t4
20.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地表中下渗容量最大的是(  )
A.草地
B.水泥路面
C.裸地
D.沥青路面
21.若降水量相同,与右图中①至④符合的是(  )
A.草地、裸地、沥青路面、混凝土方砖
B.草地、裸地、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
C.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草地、裸地
D.混凝土方砖、裸地、沥青路面、草地
【答案】19.D 20.A 21.B
【解析】[第19题,降雨损失量包括地表的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图示在同一区域中,t1时段下渗率最大,t4时段最小;但降雨损失率是时间越长,累积损失越大,从开始降雨时间越长,降雨累积损失量越大,所以t4时累积降雨损失量最大。选D。第20题,不同的下垫面其下渗容量不同;若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草地的下渗率最大,其下渗容量也最大。选A。第21题,图示①的降雨损失量累积最多,④最少;下渗率大,其下渗容量也大;若降水量相同,草地、裸地、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对雨水的截留、下渗依次减弱。选B。]
(2020·青岛三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流域水资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情景下,河流的水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流域不同情景下的水文变化特征。其中,情景a、b、c、d表示20年来实测情景、耕地扩张情景、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情景、生态恢复情景中的一种的地下径流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22~24题。
22.该河流域地下径流的峰值发生在降水峰值的(  )
A.1个月前 B.2个月前
C.1个月后     D.2个月后
23.图中表示生态恢复情景下地下径流年变化情况的是(  )
A.情景a      B.情景b
C.情景c       D.情景d
24.该流域内林草地覆盖面积的变化对该河水文影响较大的是(  )
A.2月   B.7月   C.9月       D.12月
【解析】[第22题,读图可知,该河流域的降水峰值发生在7月份,地下径流的峰值发生在9月份,所以该河流域地下径流的峰值发生在降水峰值的2个月后。故选D。第23题,流域内生态恢复,林草地面积增大,河流的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增大,在四种情景中,生态恢复情景下的地下径流量最大。故选A。第24题,读图可知,这种作用在9月份最为明显。故选C。]
【答案】22.D 23.A  24.C
(2019·太原一中)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下图是“四种不同土壤的水分入渗曲线图”。据此完成27~28题。
27.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黏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化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湿黏壤土
B.②—湿沙壤土
C.③—干沙壤土
D.④—干黏壤土
28.关于入渗率和入渗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越长土壤入渗率越大
B.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量越大土壤入渗率越大
C.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最大出现在入渗初期
D.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最大出现在降雨后期
【答案】 27.B 28.C
【解析】[第27题,四条曲线代表四种土壤,而这四种土壤性质又可以分为干和湿、黏和沙,就入渗率而言,应该是干>湿,沙>黏,所以入渗率干沙壤土>湿沙壤土>干黏壤土>湿黏壤土,故①为干沙壤土,②为湿沙壤土,③为干黏壤土,④为湿黏壤土。故选B。第28题,在刚开始下雨时土壤相对较干,雨水下渗得更快,入渗率更高。故选C。]
[2020·宁夏银川模拟]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显著提高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
11.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①缓坡 ②陡坡 ③阳坡 ④阴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第10题,据图可知,总体来看,同一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总的储水能力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坡度大的地区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减少,因而地表径流量不会明显减少。第11题,结合图示可知,总体来看,阴坡和缓坡的土壤含水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生长,因而选D。
【答案】10.C 11.D
(2020·江西省南城一中期末)苹果为落叶乔木,生长季为4~10月。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简称清耕),近年来土壤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苹果园3~9月不同生产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月份变化。(注:地膜覆盖选用厚度为0.08 mm的黑色、白色透明塑料膜;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据此完成1~3题。
1.与地膜覆盖相比,7~9月该果园生草覆盖下土壤水分较少的原因是(  )
A.草类生长耗水
B.径流流失较多
C.土壤蒸发较多
D.果树生长繁盛
2.夏季晴天时,该果园黑膜覆盖区膜内温度较白膜覆盖区(  )
A.白天高
B.日较差大
C.日较差小
D.无法判断
3.推测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膜覆盖区
B.白膜覆盖区
C.生草覆盖区
D.清耕区
【答案】1.A 2.C 3.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与地膜覆盖方式相比,该果园生草覆盖下7~9月气温高,草类植物生长速度快,需水量大,导致土壤水分较少,A正确。第2题,夏季晴天时,太阳光照旺盛,白膜透光,膜内温度上升快,黑膜阻光,温度上升慢,因此白天黑膜覆盖区气温低于白膜覆盖区,二者夜晚膜内温度相差不大,故黑膜覆盖区膜内温度较白膜覆盖区日较差小,C正确。第3题,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草类植物残骸等受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有机质,因此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生草覆盖区,故C正确;地膜覆盖区或清耕区,没有外来的有机质补充,有机质含量偏低,A、B、D错误。
土壤水分状况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植被也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干旱河谷地带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变化图”,回答8~9题。
8.据图分析土壤水分随海拔的变化情况(  )
A.各月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
B.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大
C.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小
D.土壤含水量低海拔地区高于高海拔地区
9.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高
B.降水少,蒸发旺盛
C.地下水位较高
D.土壤疏松,透气性好
【答案】8.A 9.B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各月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A项正确;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小,B项错误;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大,C项错误;土壤含水量低海拔地区低于高海拔地区,D项错误。第9题,4月份为当地春季,此时气温回升快,而雨季尚未到来,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B项正确。
(2020·山东菏泽市期末)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密度的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下图示意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覆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据此完成12~13题。
12.4~7月,导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地上生物量
B.水分蒸发量
C.大气降水量
D.灌溉用水量
13.近年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在春小麦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毛苕子的种植方式)的种植模式助力农民发展多种经营、脱贫增收,这种种植模式抑制土壤次生盐碱化最显著的时段是(  )
A.4~7月
B.7~10月
C.10~12月
D.12月~次年4月
【答案】12.A 13.B
【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4~7月,该地土壤表层盐分减小。材料信息表明,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密度的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4~7 月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水盐上升,表层土壤盐分减小,A符合题意。第13题,题意表明,在春小麦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毛苕子。7~10月春小麦收获,小麦的遮荫作用消失,土壤裸露,同时该时间段气温较高,蒸发强烈,易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如果在春小麦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毛苕子,土壤不会裸露,蒸发会受到明显抑制,有利于抑制土壤次生盐碱化。读图可知,在只有春小麦的土地中,7月 23日~10月9日,表层土壤盐分上升明显,而在春小麦/毛苕子的土地中,土壤表层盐分上升幅度较小,所以这种种植模式抑制土壤次生盐碱化最显著的时段是7~10月,B正确。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甲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6.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图示甲处年均温

15 ℃,年太阳辐射较强,年降水量500~600 mm,应是亚热带;热量由高到低变化,植被依次是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可判断甲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6题,自然带“苔原带—针叶林带—混交林带—阔叶林带—常绿林带—荒漠带”的分布特点符合大陆西岸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分布规律,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为热量。]

(2020·山东临沂一模)下图是基于新疆喀什河流域2000—2016年积雪数据,所绘制的区域积雪线高度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积雪线高度的变化(  )
A.最高雪线、最低雪线、平均雪线高度变化基本一致
B.从12月至次年3月因为气温低积雪线高度较为稳定
C.从4月中旬开始因为降水增加积雪线高度持续抬升
D.海拔3 000米以上是永久积雪所以积雪线高度稳定
7.图中积雪线2月份有明显变化,推测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山地出现逆温层  
B.冬季风势力较强
C.西风的势力较弱  
D.准静止锋的影响
【答案】6.A  7.A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最高雪线、最低雪线、平均雪线高度变化基本一致,A项正确;从12月至次年3月积雪线高度变化最不稳定,B项错误;从4月中旬开始积雪线高度抬升(不是持续抬升)是因为气温回升,积雪融化,C项错误;该地位于新疆喀什,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海拔3 000米以上积雪线高度不稳定,D项错误。第7题,图中显示,2月份最高雪线和最低雪线均明显上升。逆温现象指对流层某一高度范围内,出现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的现象,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2月份气温开始回升,白天山上增温快,气温上升,夜晚山地出现逆温层,山坡气温较高,积雪融化,雪线迅速上升,A项正确;冬季风势力强,气温降低,雪线会下降,B项错误;该地位于新疆喀什,西部高山、高原阻挡西风,受西风影响小,影响其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是气温,C项错误;喀什位于天山南坡,来自西伯利亚和北大西洋的不太强的冷气团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形成准静止锋,其主要影响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对喀什影响很小,D项错误。]
土壤中排放的 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量时间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  )
A.草本物种数逐渐增加
B.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
C.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
D.群落内光照逐渐减弱
7.该时段土壤 CO2排放量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  )
A.红松阔叶林
B.阔叶杂木林
C.白桦林
D.灌木林
8.下列因素中,与图中土壤CO2排放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  )
A.土壤微生物
B.地下生物量
C.表层凋落物
D.土壤含水量
【解析】第6题,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是在林木树种之后出现的,并非逐渐增加,植被覆盖率也不是逐渐下降;但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内因地上生物量的减少,光照逐渐增强。选C。第7题,图中曲线显示,该时段红松阔叶林随时间变化,土壤 CO2 排放通量变化不大,因此红松阔叶林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选A。第8题,土壤 CO2 排放量与生物有关,而与土壤的含水量关联度相对较小,选D。
【答案】6.C 7.A 8.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