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邓艾找到一本账本,才知道诸葛亮为何救不了蜀汉
《三国演义》,乃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以汉室为正统,讲述了以蜀汉为主视角的三国故事,可谓是精彩纷呈,令人心驰神往。即便是正统史书《三国志》,对于蜀汉的历史描写也是精彩绝伦,关羽水淹七军,张飞据水断桥,赵云冲杀长坂坡,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而诸葛亮更是被单独列传,足见诸葛能力之强。
可惜,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先死,姜维虽有奇才也难以力挽狂澜。公元263年,钟会牵制住姜维,邓艾袭取阴平,直下绵阳,兵临成都。刘禅无力抵抗,最终开城投降,等到姜维身死,蜀汉便彻底灭亡了。
在很多人看来,蜀汉之所以灭亡,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自关羽死后,蜀汉人才开始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刘备在时,还有五虎上将,刘备死后,诸葛亮已经没有什么人可以用,尤其马谡丢失街亭犯下大错之时,就基本已经宣告了北伐的失败,蜀汉的终结了。
但其实人才不济只是蜀汉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在背后还有很多问题,都导致后期的蜀汉无法与曹魏乃至孙吴抗衡。公元263年,刘禅投降之后,邓艾曾经进入了刘禅的寝宫当中,在床下发现了一个“账本”,这个“账本”其实就揭露出了蜀汉为何会亡的原因。
与其说是“账本”,不如说是“士民簿”,其中记载了蜀国的人口和相关的经济情况。此间记载蜀亡之时,蜀国国内共有28万户人家,平民总数为94万,官吏数量为4万,将士总计为10万,总人口数大约为108万左右,跟《三国志》中的记载基本吻合。
这对于一个三分天下的国家而言,其实人口是十分之少的,就算后来的学者将未入籍的少数民族、流民等等也考虑进去,蜀汉的人口大抵也就两三百万。而同时期的曹魏有多少人呢?总计1300万人口!即使是孙吴,其人口也达到了550万!
在古时候的冷兵器时代,人口数量其实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弱。只有有足够的人口,才能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而获得足够的经济体量, 从而以税收养活军队,提升军队的规模跟作战能力。
因为人口基数实在太小,导致蜀汉很难出现足够多的人才,这就导致了蜀汉后期出现了人才不济、青黄不接的情况,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不过魏延、王平、姜维等人,再吃吃黄忠、赵云的老本,其他人就很难在战场上起到领袖作用了。
而且蜀汉人口还不仅仅只有数量少这一个问题,在结构上也十分失衡。蜀汉的军官与百姓之比为1:9,相当于每9个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官员或者将士,这个比例是十分之大的。
反观曹魏,曹魏的军官与百姓之比为1:17左右,百姓的负担比之蜀汉就要轻松得多。而孙吴的军官与百姓之比也仅为1:12左右,百姓的负担同样比蜀汉要小。
而且曹魏地居中原,沃土千里,在制度上实行屯田制,极大地促进了曹魏的生产力,提升了曹魏的经济能力。而孙吴所居江南,那也是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农业和渔业都相当发达,而且在农耕技术上也是首屈一指。
而蜀汉所在的地方,虽有成都平原托底,但更多的地方都是丘陵、山壑,而且在那个时候,我国西南地方还算是穷山恶水,到了宋代流放罪犯的时候,很多罪犯就是放到西南地方。在三个国家当中,最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就是蜀国了。
而蜀国却从百姓当中抽调了极大比例的青壮年到军队当中,致使生产力遭到了破坏,蜀国经济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发展。诸葛亮北伐事业虽然浩浩荡荡,但到底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唯一的机会就是第一次北伐时最为兵强马壮,可惜马谡丢失街亭致使出师不利,此后的北伐就是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执念在维持着,结果也只是空耗国力。
人口基数小,结构有问题,导致劳动力短缺,人才凋零,加上蜀地相对更不适合生产,最终造成经济萎靡。而且如此重要的“账本”,还被刘禅随意丢在床下,足见刘禅乃是个彻头彻尾的庸君,不足以成事,如此之多的问题压在诸葛亮身上,也难怪他救不了蜀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