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沉丹田的作用原理

无论是太极拳的内丹修炼,还是现代的健身气功,都围绕着气沉丹田这个中心去操练。可见,气沉丹田对人体生理有极大的益处,对修炼者的功夫有极大的促进。那么,气沉丹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我们只有明白了道理,掌握了方法,在练功实践中,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最佳的练功效果。
一、关于气
气,古称“炁”,是我国古代先贤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产物。它被广泛地运用到天文、地理、中医、气功等诸多学科。“气聚则成形,气散则渺茫”,这是“气”的文化理论对于世间物质生灭的整体概括。气,也是气功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核心内容。人体之气,根据其所在部位和所起作用的不同,主要有受之于父母,与生俱来的“先天之气”,呼吸之气与饮食精微混合而成的“后天之气”,以及调节人体阴阳变化的“脏腑之气”等等。“先天之气”,也就是人体的“元气”。它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益寿延年起着决定性作用。“元气”,是我们气功修炼的主体。故此,《金丹四百字》中说:“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这指明了气功修炼的根本所在。
人体的元气,包括元阴之气和元阳之气两部分。它是由人体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它依靠后天水谷中的营养不断滋生壮大。元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人体脐下的下丹田。元气借助于人体三焦的经络通道疏布于人体各处的组织器官,推动着五脏六腑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转。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力的原动力,是人体中诸气的源泉。诸如在临床中,中气不足、心气虚弱等病症,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其元气虚亏,从而造成诸气伤损,极易生发各种病症。
二、关于丹田
在传统气功学中,丹田在人体中有三处。两眉之间的印堂穴称为“上丹田”,以此为炼神之所;在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称为“中丹田”,以此为炼气之所;在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称为“下丹田”,以此为炼精之所。练功所指的气沉丹田,是指人体的下丹田而言。这是因为,传统气功的修炼层次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精化气是打基础的第一步,而“腰为肾之府”,所以说,此处的下丹田正是肾脏所居之处。肾脏具有藏精的功能,它既藏受之于父母,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又藏来源于五脏六腑水谷运化所生的“后天之精”,肾精能滋养脏腑和肢体各部位组织。肾脏所藏之精,来源于后天饮食的不断补充,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力和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同时,也是气功修炼过程中的物质基础。
三、气沉丹田的作用
人体的下丹田,不但是元气和肾精的藏匿之所,而且还是神阙、气海、关元、命门、肾俞等要穴的所居之处,这些穴位具有强身健体的独特作用。人体的下丹田,既是男子的藏精室,女子胞宫的所在之处,又是任脉、督脉、冲脉精气运行的起点。下丹田所藏之元气为人体诸气之源,肾脏所处下丹田,肾又被称为先天之本。因此,称下丹田为“生气之源”,乃“十二经之根”(它是任督二脉的起点。而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它对人体所有的阴经,都能起到统御和调节作用;督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它对人体所有的阳经,也都能起到统御和调节的作用)。
所谓“气沉丹田”,就是在排除杂念的基础上,减少后天识神对练功正念的干扰,使人体的精神意识不断返观内视下丹田,从而不断激发人体的丹田之气。用正念意识不断调动人体各部位的内气,向下丹田会聚,从而使丹田之气逐渐充盈。用深长悠缓的腹式呼吸,对后天之气(呼吸之气)的不断调炼,从而起到用后天之气培补先天之气(元气)的作用。充盛的元气,必然使丹田之气更加旺盛。气沉丹田,就是通过真意调神(调心),深长的呼吸(调息),腹部凸起凹进的形体动作(调身),对人体的下丹田进行全方位的(精气神)强化训练,从而使人体的生命能量不断贮存于下丹田。通过日积月累的不懈练功,当下丹田的能量充盛至极时,丹田之气就会自满四溢。此时,就可以意引气,通经活络,促进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实现保健强身的作用。
人体的心脏在上焦,属火;肾脏在下焦,属水。气沉丹田中的“沉”字,对气功锻炼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素问·调经论》中说:“心藏神。”我们的身体进入气沉丹田的练功状态后,心神不断地调气下沉于“丹田”,这样,心中之阳气就可顺利下降至肾,以起到滋养肾阴的作用。这样,通过气沉丹田的修炼,就能对心阳与。肾阴进行调理。“心肾为先天之本”,它们二者的关系是否协调,这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长寿。因此,气沉丹田有利于心火与肾水之平衡,从而促进了“心肾相交”最佳练功状态的发展。由此,提高了练功层次,强健了体魄。
气功锻炼之目的,就是使人体达到上“虚”(虚灵)下“实”(充实)的健康状态。而气沉丹田是达到并维持这个状态的最佳练功方法。在这种状态中,人体的头脑特别清醒。这是心神虚灵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中,人体的腰腿特别稳固。这是肾精与肾气充实的表现。因此,上“虚”下“实”是人体最佳的生理状态,它能起到协调脏腑功能,防治身心疾病和促进人体生命活力的作用。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