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喜欢福州|空中茶摊vol.175《话说茉莉花茶》(十六)3-3

>>> 空中茶摊 <<<
 

 vol.175

《话说茉莉花茶》(十六)

3-3《茉莉喜欢福州

茉莉花茶喷喷香,闽都文化空中聊,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南仙空中茶摊节目,今天和大家攀讲的是翁文峰先生撰写的《话说茉莉花茶》这本书的第三章《茉莉与福州》的第三节《茉莉喜欢福州》。

茉莉喜欢福州气候

明正德《福州府志》“地理志·气候篇”曰:福濒海依山,多飓风蒸岚,湿热少寒,桃李冬华,木叶鲜脱,谚云:“四季皆是夏,一雨便成秋。”……地暖,故田禾多两胜。

福州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年相对湿度约77%。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并沿海常出现热岛效应,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陆势自西向东倾斜。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这样的位置符合我们中国的气候特征,因大陆型的季风气候,冬天,严寒的北风从西伯利亚吹来;夏天,则能兴起凉爽的偏东南季风。北面的高山为闽江两岸抵挡了阴寒的北风;南面盆地,则迎来和煦的东南风,使其冬暖夏凉。所以福州的冬天不太寒冷,有利于茉莉安全过冬,极特别霜冻的日子里,做些防护就可以预防了。夏天日照时间长,气温高,这是茉莉所喜欢的,俗语说“茉莉花香是晒出来的”。因此植物生长的也很茂盛,生机勃勃,也很利于茉莉生长。

夏天的傍晚或晚上常有雷阵雨,而下过雷阵雨的大地,都欣欣向荣,到处充满生机,能使农作物生长茂盛。这一方面得力于“水”的滋润。因为,夏秋之际,气温高,土壤干旱,植物缺水,所以雨水的滋润犹如甘霖,给植物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是雷电的作用。因为空气中有一种游离的气体,叫作氮气,约占大气成分的81%。它是种既稳定又独立的气体,不易挥发,也不易与氧气或其他气体产生化学反应。

但对茉莉来说,这是机遇。当天空中出现闪电打雷时,在雷电的高温中,安定的氮气会和氧气产生燃烧现象,形成“二氧化氮(NO2)”,通电的电压值越高,作用就越明显,二氧化氮产生的量也就越多。天空中每逢闪电打雷时,其放电火花如树枝状,伸展开来有数公里长,电位差(电压)上万伏特。如此大规模的通电现象,会很快地造成天空中大量的氮气与氧气燃烧,从而合成大量的“二氧化氮”。这时,如果天空中刚好浓云密布,并开始下起雨来,“二氧化氮”则快速地溶解在雨里,形成“2HNO3+ NO”,其中“硝酸”随着雨水下降到大地上,渗进土壤里,会立刻变成“硝酸盐”;而一氧化氮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于是形成了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最好的天然肥料—氮肥。农业社会的人们,常将雷阵雨称为“雷公尿”,它可以使贫瘠的农田变成沃土。

据近代科学研究,天空中每打一秒钟的雷电,大气中就会降下两万吨氮肥。夜间的雷雨最好,因为夜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当雷雨下到茉莉的叶面时,空气中的氮与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合成“有机氮肥”(尿素),作用在茉莉上,从而使茉莉长得更加茂盛。

再换个角度看看,天空中的雷电产生的高电位放电现象,其中部分的“电位能”,会转成“机械能”,使得茉莉细胞的内壁,产生微弱振动的物理现象。这种作用,可以直接促进茉莉的发育生长,所以有雷雨地区的茉莉,比其他地区的茉莉长得快且好。

还不止这些,因为茉莉花有喜温怕寒、喜水怕旱涝、喜通透等特点;而福州闽江的沙洲地不但营养丰富并且土壤疏松渗水能力强、通风透气。当然沙洲地蓄水能力不足,每当持续一段时间没有雨水就会干旱,就要浇水。而周边的水资源很丰富,可以及时灌溉补给。这些都是茉莉生长的利好。

茉莉喜欢福州水土

明正德《福州府志》地理志形胜篇:“闽越地肥衍。逢兵不乱,逢饥不荒。东带沧溟,百川丛会。其地坦夷。”唐《韩昌黎集》曰:“有山泉禽鱼之乐”。晋郭璞《迁城记》曰:“前有饭床,后有金枪”。唐黄璞《闽中名士录序》:“水清山秀,为东南之尤。”《宋史·地理志》:“东南际海,西北多峻岭,抵江。”《三山志》:“南望交广,北睨淮浙。”元程钜夫《送郭元坦序》:“连山络其精神,巨渊敞其眉目。”唐《沈亚之集》:“闽城吻海而派江,附山以居,无安沼平池游舟娱乐之地。”

明正德《福州府志》记载道:“府城南鄙,衍为沃野,襟带江海,然皆发源于西北。其发自处州龙泉,则东流经建宁、松溪、政和,分浦城一派,崇安一派,大小溪润数十,皆汇于建宁,出南剑东,是日东溪。其发源邵武、光泽,则北流经顺昌,至沙溪。其三发源汀州、宁化,西至清流、沙县,与沙溪合,直下南剑,又与东溪合,经沧峡一百八十余里,出水口,滩石渐平,安流而东,右纳尤溪水,左合古田溪,历大小溪,至猴山,右则纳闽清溪水,次鼋又左纳大目溪,右纳小目溪,至甘蔗,数里至竹崎石门,合为马读江直下,又岐为二派,北而东则入南台江,纳西北山润众流,转经灰崎、萧湾、鼓崎、翁崎,直下马头江,南而东,则纳永福溪水,经金崎、杨崎,历螺洲,合大义江、濑江,出西峡门,经琅琦,亦下马头江。至此,江面甚广,洪涛汹涌,东出闽安镇,经合北长湾入海。”

闽江是福州的母亲河,穿城而过,养育着闽江两岸的儿女;沿江两岸有着许多自然形成的凸岸,当水流经河道转弯时,因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江中泥沙沉积就形成弯曲似蛇绕的地形。这时,在弯曲河道的内环区,就形成了凸岸。按照传统堪舆学,这种凸岸为“纳位”,说是“千里龙脉'遇水则止’,每在水流环抱处,就会'止息结穴’,聚集一股蓬蓬勃勃的生气。尤其流水呈'玉带环腰’状之处,气场更为朝气蓬勃。”

因为闽江源头的西部以及沿江两岸的山地每当下雨,形成山洪汇流到闽江,山洪中所携带着沙土是山中岩石被风化后的产物。当江水转弯时,由于水流的物理性和向心力,在内湾凸岸江水的流速会变慢,水位降低,造成水中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减,山洪汇聚的水流中携带的山地泥沙就沉积下来,于是泥沙逐渐囤积固化成浅滩,凸岸处土壤就日益增加,自然形成了特殊地块——沙洲地。另一方面,农民时常会去江边浅滩处挖土给农田“添土施肥”,长年累积。福州周边田园地,一部分是沙洲地;一部分地表层也是沙土地,地表层挖下一米五左右,才是黑泥土。这样使得闽江沿岸有了大量的沙洲地。

沙洲地中富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氮、磷、钾、镁、钙等,极适合农作物的耕种。沙洲地长出的水稻、瓜果等营养丰富,滋味甘美。茉莉花植株小,根系浅,吸收到的土地营养也都是在地表层沙洲质地。并且沙洲地有着很好的透气之能,所以沙洲地给了茉莉花特殊营养成分。

茉莉喜欢福州水土

福州独特的自然水土和气候为茉莉生长提供了先天条件,在光、热、水、土等方面都为茉莉提供了最适宜的生态环境。不但便于种植,还能孕育出独特的芳香物。所产茉莉花最为清香且有福州独有的冰糖甜、龙眼味。福州长的许多瓜果蔬菜都有冰糖甜,如龙眼、地瓜、甜瓜、西瓜、丝瓜等。这是因为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经过阳光的光合作用提炼成长,形成属地的水土风味。

福州闽江两岸的沙洲地遍植茉莉,南台仓山因多植茉莉,素有“琼花玉岛”的美誉。福州有句民谚“闽江两岸茉莉香,秋水白鹭立沙洲。”河水清清,水草摇曳,岸上那一片片茉莉花朵,如天空白云随风舞动,飘逸着满天茉莉花香。既是描绘了福州闽江两岸茉莉飘香的优美生态景观,也是说明了茉莉生长的优越生态环境。

有福之州为茉莉准备了优沃的宜居之地。

这里是南仙空中茶摊,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听众朋友们,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指导单位: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单位:
闽都乡学讲习中心
中共台江区委宣传部
茶亭街道
南仙茉莉

协办单位:
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

作者简介:

翁文峰,福州人,1969年出生,从事茉莉花茶制作33年,老字号“南仙狮子头”第七代传人,现为福州南仙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闽都乡学讲习所特聘讲师、南仙茶摊讲师团团长、福州市社区大学客座教授、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创办的“老福州茶摊”成为福州市“非遗”项目,并担任项目负责人;创作《茉莉情》歌曲(作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省、市相关比赛一等奖;创作(合作)双语(福州语、国语)歌曲《临水茗》,在福州市广播电台“左海乡音”节目播出;2018年获“福建省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讲述者:
林明,福州数字党建(网龙)学院高级讲师,闽都乡学讲习中心监事、讲师,福建海川纵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事业合伙人、高级讲师。荣获“首届福州话大赛”冠军、“首届福建省方言文化大赛”冠军、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福建赛区成人组一等奖。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骨干成员,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长期坚持参与、策划和主持各项闽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