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71):唐朝不杀开国功臣吗?其实是个误会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71)
贞观八年(634年),一连串军事外交活动均告失败后,吐谷浑再次发兵侵扰凉州(甘肃武威)。这次,李世民下决心作一个彻底的解决。11月21日,'下诏大举讨吐谷浑。’
在此之前,他做了两件事。
一是结好吐蕃(bō)。吐蕃在现今西藏一带,之前和中原没什么来往。到唐朝这时候,出了个秦始皇、汉武帝一类的人物——松赞干布(唐朝译作'弃宗弄赞’)。松赞干布少年继位,他在父亲的基础上完成了西藏的统一,并且发明文字(藏文)、开创各项制度,把西藏地区松散的部落联盟组合成一个真正的国家——吐蕃。此前一年(633年),他刚刚迁都拉萨,听说东边有个发达国家叫大唐,就派人来拉关系。李世民这时候正准备对吐谷浑下手,觉得拉这个关系有益无害,就派了外交部的同志去回访,'遣行人往抚慰之。’
第二是安排了李靖退休。李靖消灭西突厥后,被提拔做了宰相(尚书右仆射)。但其实李世民对他是不放心的,所以他做了宰相并不管事,开会也不发言。干了一段时间,大概觉得没啥意思,就以身体不好为理由提出辞职。李世民也很配合,当场批准,并且指示为他保留一间办公室,说等身体好了,三两天回来一趟转转('右仆射李靖以疾逊位,许之。俟疾小瘳,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平章’是商量处理的意思,从李靖开始,'平章事’就成了一种头衔,后期更是成为宰相的专用头衔。但最初在李靖这里,它真的就仅仅是一种荣誉和待遇:你想啊,李靖在位置上都不讲话,退下来了还能指手划脚吗?
古代象李靖这样的干部,其实是很危险的。他出身好、功劳大、能力强,又不是李世民的铁杆亲信。当初重用他的是李渊,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皇位争夺战中,他顶多算个中间派。所以自始至终,李世民对他是有所提防的。
还算不错,李靖往后的日子总体比较太平。主要因为两点:一是低调。用现在话说就是'讲政治’,清楚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叫他当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很卖力,叫他做副总理(右仆射)就磨洋工。因为他知道,越磨洋工领导越放心。
第二个原因,是年龄。
李靖比李世民大了快三十岁,李世民上台他五十七,打突厥已经虚岁六十,在古代这基本就风烛残年了。老干部上了年纪,领导自然对你客气。
这里顺带澄清一个事情:有人说唐朝不杀开国功臣,其实这是个误会。唐朝最大的开国功臣是谁?是李世民。据他自己回忆:武德六年之后,'我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不为兄弟所容是好听的说法,实际是不为老爹所容。要不是玄武门政变成功,结局一定不妙。另外一个大功臣刘文静,李渊给他发了免死金牌的,就因为和李世民走太近,建国第二年就以谋反罪被杀。所谓不杀功臣,大概说的是李世民。
李世民不杀,有他的道理。这里涉及到背后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杀功臣的现象?很简单:威胁到皇权。小部分原因怕威胁自己,最主要的原因怕威胁下一代。自己不管怎样,总有创始人的威望和资本。哪天自己不在了,小字辈上台接班,能镇得住那班火里来血里去的老伙计吗?而李世民在这一点上情况特殊:唐朝两批开国功臣名单里,除个别李世勣那样的,就数他年轻。等他干上几十年,那批老革命也差不多了,自然没必要去做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当然,所谓的不杀,并不是真的一个不杀。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以谋反罪被干掉两个。只不过相比其他朝代,不那么集中和明显。所以在这件事上,唐朝并不算是例外。
回过头说吐谷浑。前面派段志玄试探着打了一下,效果不是很好。再出兵,李世民就很慎重了。他把目光,再次投向战无不胜的李靖。
李靖刚刚因身体原因辞职,其实我们知道:他那是为了避祸。马上大家就可以看到,李靖身体棒棒的,估计一般人还比不上他。但李世民刚批的辞职报告,也不好意思马上反悔,就故意对身边人透风:“哎,你们说这次要有李靖带队,是不是就比较有把握了?”('得李靖为帅,岂非善也!’)李靖久不打仗,正在家闲得慌。一听这话,马上找到房玄龄,胸脯拍得山响:“你去跟皇上说,我虽然年纪大了,打个把吐谷浑还是可以的。”('靖虽年老,固堪一行。’)李世民要的就是这效果,'上大悦。’立即任命李靖为远征军总指挥(行军大总管),同时给他配备了一个超级豪华的班子,侯君集、李道宗几个名将都调归他指挥。又调集突厥等部兵马随行。
十余年后,李世民准备讨伐辽东,把李靖找来谈话,顺便给他作了个总结:“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其中西定慕容——对吐谷浑慕容氏的这一仗,将成为战神李靖的封刀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