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女儿”周采芹:用自己的方式,走想要的人生

她的一生“扣人心弦”。

    ——《纽约时报》

读《红楼梦》,贾府里的老祖宗贾母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在豪门的水深火热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她,经历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华,也预知到了贾府内囊尽空、大厦将倾。要将这个有修养有见识,有威严有温度的老人家演绎好,绝对不容易。

87版《红楼梦》贾母的扮演者是李婷,2010新版《红楼梦》贾母的扮演者是周采芹。

也许是李婷老师的表演太深入人心,周版贾母一亮相便一边倒地被吐槽:两眼骨碌乱转,眼神凌厉,说话咬牙切齿,遇事大惊小怪、像狼外婆、老妖婆、黑社会女老大、恶婆婆……甚至有网友戏称她“狐狸精”“黑山老妖”“金角大王他干娘”。

如此差评,新版贾母表演者周采芹的演技果真太烂?

且看导演李少红、导演陈苗、演员蔡飞雨、演员陈冲对她的综合评价——

她是个为戏剧艺术活着的人,只要在戏剧电影里,她便充满智慧和激情;她的一生就是自我成就。她是一个可敬可爱的老太太,将贾母演绎的细致到位,她演的曾外祖母令人难忘,她的悲情、她的执著、她的幽默、她的可笑,表现得淋漓尽致。采芹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停顿,每一个形体动作都是那么精准,简直是炉火纯青。

贾母究竟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怎样才能把我们心中的那个人演活,这的确是个难题。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况且87版的《红楼梦》已成经典,贾母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

敢于挑战经典,演绎出一个“我”心中的贾母,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所有人尊敬。

何况,周采芹本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戏骨。且看——

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第一个在伦敦剧院担任主角的华裔演员。

第一个在英国出版中英文唱片的中国歌手,其中英文版的“第二春”一曲曾在亚洲连续两年独占排行榜首位。

第一位中国“007邦女郎”。

第一个被提名英国最佳电视演员的中国演员。

第一个获得艾美奖终身成就奖的华裔演员。

第一个中央戏剧学院执教的“回归”专家。

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第一名中国院士。

01

吾家有女初长成。

1936年11月30日,巡演途中,中国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和第二任妻子裘丽琳的第三个女儿出生。《诗经·泮水》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周信芳撷“采芹”二字,意祝女儿雅才高致。

小采芹和母亲裘丽琳

小采芹也许不是周家姑娘中最漂亮的,但绝对是最有个性的。在母亲的耳濡墨染下,小小年纪的她就有着独立的思想。

八岁那年,祖父去世。葬礼上,周采芹和姐妹们被安排走在弟弟们的后面。在人们眼里,这种再平常不过的行为,却让爱琢磨的小采芹颇感不快。

女性就应该低人一等吗?小采芹也许有了朦胧的平等意识,回去后,竟然踌躇满志地写下了《为伟大的女性而战》的作文。虽然家人只当小女生的偶发奇想,并未太当回事,但对小的周采芹而言,冥冥之中,似乎成了她的使命。

周采芹的母亲裘丽琳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女子——上海滩大名鼎鼎的裘天宝银楼的三小姐,外祖父是苏格兰裔海关官员,父亲裘仰山同时拥有谦和茶庄与致和钱庄两家产业,她自己则精通英语,是当时上海社交圈中的首席名媛。但就是这样一个天之骄女,却在24岁那年与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私奔。

那个时期,周信芳虽说被称为“梨园大师”,但在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他依然是一个戏子。因为私奔,周信芳不得离开原来的团队,事业起初并没有多大起色,二人生活常常捉襟见肘。裘丽琳抚养儿女、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的同时,还要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期间曾一度被母亲威胁要脱离母女关系。尽管如此,这个坚强乐观、聪明果干的女子始终陪伴丈夫在北方各省“跑码头”,整整三年,周信芳才得以与前妻正式离婚。

深知知识和眼界的重要性,裘丽琳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把5个子女全部送出国深造。

小时候的周采芹就展露了表演的天赋。在母亲的言传身教和父亲的艺术熏陶下,不但英文极为流利,而且有着很深的艺术功底。1953年,17岁的她被父母送到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学习表演。

聪明好学的周采芹到了英国后,顺利考入伦敦皇家戏剧学院,成为了该校第一位华裔学生。

02

作为华裔学生,她的留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自小就养尊处优的她缺乏基本生活技能。她不会洗衣服,于是每天都换一件新的旗袍,等到带去的50套旗袍全都穿了个遍,不得不自己洗。可是洗好后,怎么晾晒是个难题——她竟然把湿衣服全都挂回了衣橱,最后这些旗袍全都发了霉……

生活的考验只是小事,聪明好学的她渐进学会了打理自己的生活。令她难过的是西方同学的嘲笑讥讽。他们毫不客气地对她说:“你永远不可能得到演出机会,因为伦敦的舞台上不需要一张东方人的脸”。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的,成功永远垂青于善于抓住机会的人。特立独行的性格注定她不会坐等机会。她采取了写自荐信的方式,为自己极力争取演出的机会。

《苏丝黄的世界》剧照

1959年,周采芹获得了参演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的机会。她牢牢抓住机会,凭着过人的表演天赋,在英国戏剧界声名鹊起,成为第一个登上伦敦西区舞台主演的中国演员。

这部话剧连演三年,场场爆满,周采芹的名字在伦敦西区威尔士剧院的灯箱广告上闪烁了两年。拳王阿里是她的座上宾,英国工党领袖乔纳森以和她恋爱为荣,伊丽莎白和她成为挚交。她用无可争辩的魅力征服了一切怀疑者和不屑者。

周采芹火了!

黑发如瀑、明眸善睐,高开叉旗袍裹着她玲珑婀娜的腰肢。她是伦敦西区和百老汇既娇媚可人又风情万种的“中国娃娃”。那一年的圣诞节,中国旗袍成为风靡伦敦的流行晚装。时尚圈的金发美女把头发拉直、染黑,用黑笔把眼睛画成东方式的杏仁眼,只为了更像周采芹一点,成为最女人的女人。

而后,这个性感娇俏的中国娃娃又从伦敦闯到了好莱坞,出演“007”系列电影,成为首位华裔邦女郎,比1997年出演《明日帝国》的杨紫琼早了整整30年。在《雷霆谷》中,她出演一位美艳而毒辣的中国娃娃,和肖恩·康纳利演对手戏。

拍电影的同时,她还进军歌坛,她的英文版本《第二春》唱片在亚洲连续两年独占排行榜首位。当时的伦敦盛传着“男有李小龙,女有周采芹””的说法。

03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也许,命运之神之前太过偏爱她,竟然和她开了一个黑色的玩笑——

1976年,周采芹投资房地产破产,远在中国的父母也因被批斗双双殒命。

所有的光鲜不再,背负经济和情感的大山,40岁的周采芹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谷底。

曾经那个斗志昂扬的女战士终于被击垮,走投无路的她吞服安眠药自杀,所幸被及时发现并获救。

人们觉得,这样的打击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将她送进了精神病院。也许,血液里的那份不屈和斗志一直流淌吧,在黑暗中躺了漫长的17天后,周采芹终于恢复了生活的勇气。

跌倒容易,站起来难,要站得直、站得高、站得稳更难!周采芹深知,之前的一切已经归零,自己必须重新开始。

于是,她去洛杉矶到处打零工。去弟弟周英华的餐厅当服务员;做图书馆管理员,整理哈佛大学科学艺术学院的档案;到保险公司当打字员……她每天穿着从二手服装店淘来的三块钱的大衣和一块半的塑料靴子,在霓虹闪烁的大街上踽踽独行。谁会想到,这就是当年风光无限的“中国娃娃”呢?

伦敦西区威尔士剧院闪烁着《苏丝黄的世界》

也许让自己忙碌起来才能更好地忘记过去,在打工的同时,她开始重返校园,钻研舞台剧:去哈佛上夜课,学习莎士比亚戏剧,到塔夫茨大学进修硕士。

今天,六七十参加高考会成为励志的榜样,但在那个年代,四十岁后再去上大学重学戏剧,应该也会是一个异类吧。但这又有什么呢?回到伦敦后,她入职剑桥剧社,度过了三年苦行僧般的演员生活,并在《奥瑞斯特亚》和《红字》里演女主角,重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04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踏过泥泞,历经艰难,周采芹凤凰涅槃,终于迎来了演艺事业的柳暗花明,焕发了第二春。

1980年,远离故土近30年的周采芹来到北京,在中央戏剧学院执教,中国帮助中央戏剧学院填补了西方戏剧方法的空白。

1988年,她的自传《上海的女儿》英文版出版(2002年又出版了中文版)。

1993年,57岁的周采芹叩开了好莱坞的大门——和俞飞鸿、邬君梅主演出演好莱坞历史上第一部全亚裔主演的电影《喜福会》,把剧中名叫琳达的老太太演绎得入骨入髓,激起了海外华人的共鸣,第一次令好莱坞正视了真实的华裔形象。

对此,她自豪地说:“我是好莱坞电影里第一个真实的东方女人形象,这毫不夸张。之前,华人女性只有两种角色,佣人或是三从四德的妇女。男人则不是弱者就是流氓。东方演员长期以来是被压迫的。我是反抗者,虽然代价很大,但我觉得是值得的。”

1998年,周采芹在百老汇主演了《金童》,让她成为唯一一个在大西洋两岸主流舞台剧中领衔主演的亚洲演员。

2001年获得美国艾美奖终身成就奖,成为中国人在海外闯荡的卓越代表。

2006年,年过花甲的周采芹与巩俐、章子怡共同出演《艺伎回忆录》(当年巩俐考入中戏学习时,巩俐的老师就是周采芹的学生)。

2010年出演新版《红楼梦》中的贾母;2017年,参演《唐人街1871》。

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植根于血液中的勇敢、独立和顽强精神,触动了导演陈苗的心。历经6年的采访与拍摄,2019年7月,纪录电影《上海的女儿》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

近些年,周采芹在海内外华人圈里享有最高的名气,一度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影视红星。美剧《实习医生格蕾》和《神盾局特工》中有她的身影,在周杰伦的《惊天魔盗团》里客串周杰伦的“奶奶”……

05

也许有人说,周采芹演绎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隐藏着她的本色,勇敢独立的她太过凌厉了。你看,她结过两次婚,感情并不顺遂。

周采芹一直向往父母那样幸福美好的婚姻,因此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第一任丈夫,并且生下儿子。但面对丈夫的专制暴躁,崇尚自由独立的她怎能与之举案齐眉呢?

其实,是放弃自我,成为丈夫羽翼下的小女人,还是离婚,她是有过犹豫的。一向开明、民主的母亲对她说:“人这一辈子还是要活得开心,成年人做什么决定不重要,重要的是负得起责任。”

她的第二任丈夫是《苏丝黄的世界》的导演彼得,两人志同道合、彼此欣赏。可是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三年后他们还是以分手告终。她也从此放弃了结婚的想法,专注自己的演艺事业。

人生漫长却又短暂,这条路究竟该怎样走,对她的选择,我们无须猜测,也不必妄议。她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个想要的人生罢了。

作者:陈晋华,70后,爱一切可爱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