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该怎么办?十人九脾虚,教你将脾脏逐渐变强壮!
—— 以下是正文 ——
中医说的“脾”,不是腹腔中那个长条的器官,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的“脾”指的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所以,“脾虚”的时候,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其中包括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甚至生殖系统,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脾虚”的时候, 就是这些系统的功能可以分别甚至整体不足,而器官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疾病开始的前期,甚至是从亚健康向疾病过度时期。
中医讲,“思虑伤脾”,思虑是中医“心”所管的,属于火,而脾属于土。按照五行学说,火生土,火是土之母,心思过重的人自然胃口不好,容易生病。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如果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是精神压力所致,大脑皮层对下层的指挥失灵了或者出昏招了,中国人更擅长用脑子,甚至用心术,这就增加了“脾气”受损的几率。
中医说的脾,是主肌肉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多是脾虚,肌肉的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到脾。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在,中国从温饱不足变成小康了,体力活动锐减,结果又从过去的肌肉过劳,变成了现在的过逸,过逸就要用进废退,同样是对脾气的削弱。
另一点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体质特点。男性少有肌肉壮硕者,白面书生,弱不禁风曾经是既往国民的常态,甚至符合传统审美,所以才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褒贬。
中老年女性高发的疾病之一是漏尿,一般在五十岁之后,因为咳嗽,大笑甚至奔跑而出现小便控制不住,这和生育多少没直接关系。非洲的生育率比我们高很多,但那里的女性无此尴尬,就是因为我们不是肌肉有力的体质类型,这也是中国女性更容易出现垂臀平胸,更容易有“黄脸婆”的问题,而黄色,是脾气不足时必然显现的颜色。
不独运动用到的肌肉,胃肠道的肌肉也同样,所以大便不成形,吃了硬质的食物消化不良等也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因此,喝粥是中国的民族习惯,而欧洲人却吃意大利面,后者的坚硬显然是被我们脾虚的体质本能就会拒绝的。
鉴于此,让中国人民“全民补脾”也不为过。具体说,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适度地锻炼肌肉,放松心情,这三点应该是中国人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讲的“五谷为养'已经为国人选择了谷薯类,粮食类这种最清洁的生命能源,更能使人“灵肉合一”修身养性的太极拳,也向来是养生大家乃至长寿者的多选。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如果脾胃不好,口唇发白、干燥,易起皮或裂口子。有的睡觉会流口水,这也是脾虚的表现。
此外,脾主升清,脾胃虚弱,无法上输水谷精微,头面失其濡养,可能会有耳鸣耳聋、鼻腔干燥、流清鼻涕、眼睛疲劳、视物不清等症状。面色萎黄无华,也多提示有脾虚的问题。
脾胃虚弱的人,食欲不振,饭后感觉腹胀不适,或饭后拉得快。胃强脾弱的人则见食欲好,但消化吸收能力异常。突然想吃重口味的东西,也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脾胃功能不好的人,要么越来越胖(虚胖)要么越来越瘦。
有的人脾气虚,津液代谢失常,痰湿堆积在体内排泄无门,就变成「喝凉水都长肉」,或者肥而四肢不举,肌肉无力,身上的肉捏起来松松软软的。
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吸收功能有问题,「酒肉穿肠过」,经常有腹泻的问题。
脾胃虚弱,水液运化代谢失常,容易生内湿,而脾最怕为湿所困,湿困脾,脾气不奋,又加重了水湿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脾虚的人多伴有痰湿的问题,可表现出这些症状:
身体沉重,人发困、发沉,没精神,感觉疲劳;
大便不成形,或溏稀或便秘,粘厕所难冲干净;
嗓子不清爽,总感觉里面有痰,鼻炎、咽炎反复不断;
脸上长斑、起痘(脓包痘),黑眼圈、眼袋明显;
容易浮肿、腰酸、肩膀酸痛、关节痛。
舌胖大而有齿痕,舌苔腻水滑。齿痕是舌苔胖大与牙齿发生挤压形成的,因为牙齿坚硬,所以受伤的都是舌头,就会出现齿痕。
中医说的「脾胃」并不是指现代解剖学中的淋巴器官脾,而是涵盖了多个系统的机能。一旦脾虚日久不愈,我们身体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气血生化出现问题,气血虚弱,无法濡养身体,身体机能就会受影响。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水液,脾虚的时候,消化系统会出问题,表现出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症状。
脾主统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虚弱,气失固摄,可导致血液系统异常,出现出血,如鼻出血、齿衄、肌衄、便血,女性月经提前或过多、崩漏等。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得失其营养和滋润,必致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从而影响身体的运动机能,故而有「治痿独取阳明」一说。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脾主谏议之官,出焉」,「谏议」是纠正的意思,脾胃能够监督并且纠正身体各部分的情况,如果脾胃受伤,则纠正功能受损,表现为「脾病则五脏不安」。
这有点类似现代医学的免疫监视功能。
正常情况下,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全身各个脏腑组织源源不断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各个系统和组织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从而身体安康无病。
异常情况下,脾胃运转失常,纠正功能受损,无法帮助心神指导身体结构正常工作,病邪入侵,内外受困,从而容易出现各种免疫性问题,如过敏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等。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这一点也在现代医学对胃肠粘膜免疫系统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
此外,眼下三伏天,不少人不耐热,喜冷饮,吹冷空调,不知不觉加重了脾胃虚弱的问题。脾胃作为气机枢纽,运化失常,通道闭塞,就容易出现气机失常的问题。
本来早上阳气升发,是精神抖擞的时候,却出现气该升的,升不上去,感觉疲劳、困倦、乏力、白天睡不醒;到了晚上阳气入阴,敛藏体内,进入休息的时候。结果却出现气该降,降不下去,晚上失眠睡不着。
可以这么说,脾胃虚弱,五脏六腑都有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谈养生,养生很重要,首当需要养的就是脾胃。调理脾胃,是养好身体的关键。
现在很多人一看自己脾虚,就问吃什么可以补脾,然而我们现代人大部分都不缺营养,与其总想着补什么,不如多想想着我是不是要少吃点什么,或者我身体的动力够不够,去化我吃的东西,够不够供应我每天面对的工作、压力。
吃对饭,对脾胃就是一种很好调养。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说话,坐稳吃饭,不要边工作边吃饭,不要边走路边吃饭,也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生气、郁闷、难过,更不要饥一顿、饱一顿。
脾胃怕生、怕冷、怕撑,各种生冷寒凉的东西就尽量不吃或少吃,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节制,不要暴饮暴食,我们要留给脾胃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气血能量来帮助消化、吸收我们吃进去的东西。
《黄帝内经》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是最养我们脾胃的,很多人脾胃过于虚弱,一时无法消化多少食物,可以先从米汤开始喂起。真的,好好吃饭才是硬道理。
脾胃还怕生气,在中医看来,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犯脾,也就是五行说的「木乘脾」,容易出现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尤其我们现代人从事脑力活动的居多,都容易有肝郁脾虚的问题。要想养好脾胃,就放下偏执,用宽容通达的心去面对和接受命运馈赠的一切。
01、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主要成分:黄芪(炙)、甘草(炙)、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还有就是“参苓白术丸”,它是宋代就有记载的一张名方,作用比“补中益气丸”要和缓,更适合于脾气虚,尤其是因为脾气虚而浑身有些浮肿、虚胖的人,可以长期服用。
02、参苓白术丸
功能主治: 补脾。用于长年腹泻、大便不成形。因脾气虚而浑身浮肿、虚胖
主要成分: 人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扁豆、砂仁、桔梗、茯苓、干草(炙)
另外,适合脾虚人用来减肥,同时还可以使面容、身材变得紧致的方子,当属汉代张仲景始创于《伤寒论》中的“五苓散”了。
图片
03、五苓散
功能主治: 化气利水, 健脾祛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 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主要成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总结:能吃但是很瘦型,以及食少而胖者,皆属于“脾气虚”,可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五苓散。具体需要服用哪种中药,需咨询当地医师。
乏力明显者可以服用补中益气丸,因气短,心慌为主者可用归脾丸。腹胀,便溏者可以参苓白术散等。
即便你确实有炎症,有慢性感染,比如你的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甚至慢性咽炎、慢性阑尾炎总是复发,你也不要仅仅盯着消炎药了,不妨增加一点儿补脾的中药,比如黄芪。至少在服用消炎药的时候配合点儿,如黄芪15克、大枣5枚、甘草5克,每天煎1剂,早晚各吃1次,你肯定能感到很舒服,炎症也能快一点儿消退,因为黄芪这类补脾气的药是在帮你提高白细胞的战斗力。
久坐伤脾,要适量运动。因为中医的脾是主肌肉的,久坐,就是缺乏运动,肌肉无力自然会反过来累及脾。
脾气受伤后有两种表现,越来越胖或者越来越瘦。如果这个人因为思虑过度,起因在于心情,他的脾气虚可能表现为越来越瘦;如果不是因为心情,而是因为懒,因为久坐、不运动导致的伤脾,体内的垃圾、毒素逐渐堆积,人也就越来越胖,而且是虚胖。后者在现在更多见,它的直接后患就是催生糖尿病等富贵病。
如果你遇到了脾胃被油腻、寒凉所伤的状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脾胃休息。而让脾胃休息的最好食物就是热粥,大米、小米熬的粥都可以,严重虚弱的甚至可以从喝米汤开始。医史上记载过很多被判不治的危重病例,严重到连药都吃不进去,后来遇到名医,就是从米汤开始喂起,一点点地扶养脾气,等待脾气的慢慢恢复,从而最终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