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教育纪录片:关于孩子,这部纪录片拍的太真实了!(附观影方式)

与教育相关的讨论中,“鸡娃”、“内卷”成了近年来最触动家长神经的两个关键词,无不引发着家长的焦虑。

每位家长都“打鸡血”似的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获得升学率最高、教学环境最好的机会。

但是,在现今的教育大背景下,比起分数,孩子在成长路上更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真正的看见”。

最近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尝试让每个孩子重新被看见、被听见、被赋能。它就是——中国首部聚焦“教育设计”的纪录片《教书匠》。(文末附免费观看方式)

《教书匠》的英文副标题是“The Teaching Artist”,意指“教学艺术家”

在我们看来,“教书匠”们不仅有日复一日的专注、精进,持续思考的状态,还有作为“教学艺术家”的无限创造力。

纪录片共20集,制作团队历时两年在全国“百里挑一”挑选了12个教育案例,以“探校”的方式进行跟踪拍摄。

与常规纪录片不同的是,《教书匠》没有过多花哨的拍摄技法,展现的只是孩子们最自然、朴实的生活状态。

01

孩子的成长 更需要“留白”

纪录片第一集的主题为“留白”,艺术家陈钟策划了一场《天性绽放儿童美术作品展》。
他在很大的空间里,给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颜料,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地创作,不受家长和老师的干预。
陈钟表示:“我很反感孩子画画都是一样的,老师像学生的画我就觉得没什么意思。”

艺术家陈钟

片中采用了很多慢镜头,记录了孩子思考、尝试和创作的全过程,这种充分的“留白”给了孩子更多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教育最好的状态是真实,这类慢镜头下的线性记录方式,更符合孩子的真实成长情况,通过自己的逐步摸索、失败、反思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
我们不难发现,“留白”并不单指这场艺术展的给孩子提供的开放空间,恰恰也映射了如今的教育现状。

02

探讨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在纪录片,我们不难看出,在教育中真正影响孩子往往是无形的。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自我调节,以及和他人相处的能力。比如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安全感的建立。
在《教书匠》第五集中,北京一所非常有名的探索性创新学校,一土学校,就在给孩子安全感上下足了功夫。
真正的安全感,像空气一样充斥校园的各个角落,而内在的安全感,往往还体现在自我情绪的调节
学校里有一个特别的“游戏小屋”, 当孩子产生情绪问题时,都需要识别自己的情绪,画出各部分的占比图,慢慢的孩子就会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了。
安全感,并不是刻意地去保护孩子,而是在教育中让孩子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03

教育 没有标准答案

关于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的答案。
正如《教书匠》导演梁玉洁所说:

与其说《教书匠》是一部纪录片作品,不如说它是一次“让彼此看见”的教育实验策展

我们不是在寻找一个所谓“好”的教育方式和答案,我们想要看见更多的思考和可能。

用问题呼唤更多问题,答案可能就在这些回响里。

如今,各式各样的教育方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家长很难判断究竟什么才是更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
这时,不妨静下心来看一看这部纪录孩子的纪录片,将自己代入孩子的视角,真正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理解孩子的不同,首先从“看见”开始。
| 图片来源于视频截图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