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那幅备受争议的人体壁画,是怎么诞生的?



来源:艺绽

他就是曾在1979年为首都国际机场创作了壁画《生命的赞歌——泼水节》的袁运生。

机场壁画裸体形象引发大讨论?
1978年,在云南持续采风了四个月,第一次看到祖国西南边陲的风土人情,第一次仿佛回到学校里一样放松、全身心投入创作,毕业后第一次大量使用白描传统技法进行写生创作,袁运生画得忘我。
“我不得不压抑住兴奋,凝聚自己的感情,用更缓慢作画的办法来更精确地保留我的感受。我不断在自己的心中,也在画里设法塑造我的西双版纳。”袁运生笔下的西双版纳有丰富、浓郁,充满生命的植物群形象,更有单纯、多姿、质朴、爱美的傣家妇女形象。
“这是一个既丰富而又单纯的线条世界——柔和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挺拔、秀丽的线条,也有执着、缠绵、缓慢游丝一般的线条。”创作的激情喷薄而出,袁运生不停地画。当时已接到为首都机场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任务的中央工艺美院,向他发出了创作壁画的邀请。
“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想到的唯一题材便是泼水节。在一幅27米宽、3.4米高的巨大墙壁上,画一幅赞颂傣家人的精神、情操的壁画,对我来说,真是如梦一般美好的事。”袁运生回忆,傣族有丰富的民间传说,追求爱情、自由、幸福是这些故事最常见的主题。
其中有一个关于泼水节来源的传说,特别吸引他。他根据壁画所在墙壁的实际情况和画面题材,决定在侧面墙上画出沐浴和爱情主题,两个姑娘健康、洁白的身躯出现在画面上,表达对人体美的赞赏,“在我看来,正是对自由的歌颂。”
1979年9月26日,首都机场壁画群落成,因画面中的这两个裸体艺术形象首先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10月2日,北京日报刊登《崭新的航空港》对包括这幅壁画在内的机场艺术作品给予肯定和赞扬。但很快,关于是否应该出现裸体,文艺界热烈讨论起来。
在专门为此召开的座谈会上,艺术家们各执观点,激烈探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的傣族学生也被请来,对作品提出他们的观后感。也有人劝袁运生修改作品,将裸体去掉。袁运生真诚地向人们介绍他的创作主题、讲述他在西双版纳的所见所闻,倾诉他对这种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他拒绝修改画作,坚持下来。
之后,多位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纷纷前来实地考察。最终,大家给出了尊重艺术家、保留这幅作品的意见。10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喜看壁画的复兴》深度报道,再次对机场壁画群给予充分肯定。

不过因为处于争论漩涡之中,首都机场曾一度在壁画前遮了幕布,但专程来一睹此画风采的人们还是络绎不绝。“我那时还是孩子,常看到有人故意蹭到幕布边上,掀开一角看壁画。”袁运生之子袁野想起当年的情景,不禁大笑起来。

毕业创作引两位老师争执?
1955年,袁运生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美院。走进这座艺术殿堂后,他发现自己首先面临艺术道路的选择。在彼时历史环境下,艺术造型观念一边倒,学习苏联。袁运生受老师董希文先生的影响,在学术观念上选择将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造型语言相结合,这个主张影响了袁运生一辈子。
1962年毕业前夕,袁运生在江南写生两个多月,重振作画的信心,并在这次写生基础上创作了本科毕业作品——油画《水乡的记忆》。画面以苏州郊区的甪直镇为灵感,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造型语言相结合,绘出了他对江南古镇的感觉。
“有大量写生垫底,创作画面中的人物时不需要模特儿,甚至创作时连写生也丢到一边去,结果画出来却比写生更接近我的感受。可能,这就是真诚的力量。”老师董希文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给出了满分5分,而主张全面学习苏联造型语言的李天祥给出了2分,两位老师争执不下,最终给了4+。
“不久,批评这件毕业作品的文章登在杂志上,说这张画里的人被丑化了,我不禁哑然。也许,我丢掉真诚,就会取得赞美。”袁运生不愿背离自己的艺术主张,只是他没想到,为了这份坚持,他在之后的十几年里竟一事无成。
毕业之际,即便美术大家庞薰琴先生亲自来到央美要人,希望他可以去中央工艺美院从教,但最终他还是被分配到吉林省长春市工人文化宫,成为一名专门辅导业余绘画爱好者的老师。在长春,他一待就是18年。
赴美14年更坚定艺术道路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改变了袁运生的命运。1980年6月,在东北待了18年后,青春已不再的袁运生被调回中央美院任教。1982年,他应美国国际交流总署邀请,赴美做访问学者,后来又留在纽约成为自由创作的艺术家。这一去,就是14年。
许多人以为他不会回来了,可袁运生在美国却以另一种方式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艺术道路该有的方向。
在美国绘画交流的那些年,袁运生毫无疑问拓宽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也学习了西方当代艺术的种种特色。“在美国期间创作的一些作品,有抽象的、有表现意味的,但这些探索并没有延续下去。”
1996年,袁运生回到中央美院油画系,在第四油画室任教。

走遍200多个县寻找艺术本源

“回国后,我清晰地认识到,在艺术教育上走中国自己的路,将是我余生的唯一追求。”袁运生说。
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袁运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做古代雕塑的普查和遴选工作。10年时间,他带队跑了陕西、山西、甘肃等19个省200多个市县的博物馆、石窟、文化遗址和寺庙。资金有限,他带领团队背着大包小包,火车倒长途汽车,长途汽车倒三轮车,奔走在山岭之间。
更难的是,许多单位即便见到了国家文物局的信函,也不愿意让他们进去为文物雕像临摹。“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不客气,站在门口就吵起来。”不少单位怕了这老头儿,只好让他进去画画。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在不同年代、不同事件中,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道路始终不平坦,但袁运生选择坚持自己的初心。
ART艺术共赏

“ART艺术共赏”,共赏天下最美艺术精品。“ART艺术共赏”公众平台为美术学界融学术性、艺术性、世俗性、时事性于一体的纯公益性公众平台,致力于以美术人的视角,对美术学人关注的人、事和画进行专业的解读。谢谢您的关注!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ART爱艺术

探察全新艺术视角,共赏天下艺术精品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