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伤寒论》临证辨证思维模式的特殊性

​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在“勤求古训”的基础上,通过“博采众方”,丰富完善了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临证思维模式。

后世绝大部分临床方书,基本上是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基础,即以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为核心,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强调病机与推理,以法统方而选药,对方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现代称之为医经辨证。而《伤寒论》强调的是方证对应,以证定方,方证辨证,强调特定的脉证组合,对应性很强,现代称之为经方辨证。《伤寒论》中很少有病机术语,很少有气虚、肝郁、肾虚、脾虚等说辞。在《伤寒论》中通篇没有五行藏象概念。由此而看出,时方与经方的思维模式不同,所以,学习经方切记不要按照时方的思维模式去进行。

仲景运用了高深的逻辑原理与排列组合原理,将临床上的一些脉证组合成了各种特定的证候群,并与特定的方药相对应,形成了近似几何学上的公式定理,由此进行推导演化形成一相对完备而复杂的体系。临床中运用这些原理,大大提高了对各种疾病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同时也提高了方药的重复率。

临床具体的疾病是个性的,特异性的,而一般的症候则大多是共性的,非特异性的。仲景超然于个性之上,着眼于共性的症候,如发热、恶寒、身痛、口渴、呕吐、心悸、心烦、胸满、腹满、小便不利等等。这些症候大多缺乏特异性,但几个相应症候的组合,往往便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证,并有特定的方药与之相对应,便形成了方证,再进行方证辨证,对号入座,其疗效奇高。方证是《伤寒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方辨证施治的关键。如:汗出,恶风,脉浮缓(弱)者,桂枝汤主之;无汗,恶寒,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喘而汗出者,麻杏石甘汤主之;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腹满,饮食如故者,厚朴七物汤主之;按之心下满痛者,大柴胡汤主之;厥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等等。

《伤寒论》中的单个症候,不存在特异性,但是,它所确定的方证,即特定的症候群,都有很强的特异性,完全超出了疾病的范畴,无论何病,在临床上只要发现某方证,按证投方即可获特效。伤寒大家胡希恕说:“六经辨证施治的实质,则是在患病机体一般规律的反映基础上,顺应机体整体的体质,探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于疾病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这确是祖国医学的伟大发明。”

这就是《伤寒论》临证辨证思维模式的独特性。

一一李书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