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的气度
李氏祠堂何处寻?嘉兴城外降春霖。
乡愁两度来塘汇,谁与巴金一样心?
一直以为,文学巨匠巴金老人的家乡是四川成都。这次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的活动到嘉兴采风我才知道,巴金先生的祖籍是嘉兴的塘汇。他的高祖那一辈,一支离开嘉兴前往四川,另一支则世居嘉兴。
1923年5月,巴金(李芾甘)和三哥李尧林自成都赴沪求学,中途坐船到嘉兴的塘汇镇祭拜李家祠堂。翌年初,他们兄弟趁上海南洋中学放寒假之际,再次到塘汇看修葺后的李家祠堂。后来,巴金把这段经历撰述成文,即《塘汇李家祠堂》。上世纪六十年代,李家祠堂因年久失修损毁。经调查勘测,其原址大致在原塘汇镇塘西街居民住宅133号和135号,当年与“许氏棺材行”比邻,向东200米处有“胜丰登茶馆”,临河,巴金第一次祭祖,下船上岸后,曾在此饮茶。据当地耆老回忆,塘汇镇上原有嘉兴姚氏开设的当铺,破衣烂铁可以抵押,连门板都可以典当,含有慈善性质。这些情况和巴金《塘汇李家祠堂》所述相契合。
如今,李氏宗祠已经荡然无存,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儿童足球场,四周围着铁丝防护网。在长纤塘文化展馆里,李家祠堂的变迁和巴金一家的几度寻根,都有清晰的表述。一些文艺界的朋友来此探访,或有不虚此行之感。令人钦佩的是,塘汇人的那份文化笃定与从容:倘若他们为了迎合旅游烘焙热点,复建一座山寨版的“李家祠堂”,再在祠堂里摆上一尊巴老的塑像,反而“泯然众人矣”!
从长纤塘文化展馆出来,江南春雨飘飞,润物无声。
一畴金玉静生香,耕读人家傍柳塘。
同柏故里春正好,桥随竹影入斜阳。
吴越之地,自古“多山多水多才子”。一路走来,历史文化名人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在嘉兴的“美丽乡村示范点”王祥里,我们又与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徐同柏不期而遇。
这个建村历史长达600多年的江南古村落,虽然仅有农家88户,却是浙江省的一座AAA级的景区村庄。未曾入村,先要穿油菜花海、走健身步道、过石桥、绕河塘,现代简约精品民宿和浙东传统民居鳞次错落。抬头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低头看,荷花造型的太阳能灯,三三两两漂浮在池塘碧水间,到了晚上,荷花灯熠熠生辉,恍若幻境。户外休闲,十来个竹藤吊篮悠悠荡荡,春风醉满;蚂蚁王国,大大小小的蚂蚁卡通公仔和孩子们玩儿成一团。这哪儿是村庄里有花园?分明是花园里有村庄!
看得出,王祥里人追求的是自自然然,返璞归真。日子舒服不舒服,生活自在不自在,只有住在这里的人们和到过这里的人们知道。“桃花源”里,不用文化标榜,无须矫揉造作。徐同柏古雅的金文墨痕,至今仍挂在村史馆的墙上,与窗外的茶花古柳静静相对。
月河钩月古桥间,灯影歌声共一湾。
今夜禾城多少爱,苔痕新绿水淙潺。
“禾城”是哪儿?就是嘉兴。嘉兴马家浜的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在这里开田种稻,故尔“嘉禾”“禾城”的别称由来已久。嘉兴古城里的月河街区,则是那里保存最完整、较能全面反映江南水乡居住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区域。
1300多年来,京杭大运河从月河街区南侧穿过,直奔杭州。运河两岸灯火万家,商肆林立;官舫贾船,昼夜穿梭,虽稍逊于维扬、姑苏百业繁华,也是一片兴盛昌隆景象。
月河之美,在水。京杭大运河、外月河、里月河,三河平行,潋滟碧水交汇于北丽桥左近,清波荡漾,柔情千端,从从容容流向南湖。
月河之美,在桥。太平桥小巧婀娜,北丽桥大气端庄,吉利桥清雅娴静,月河桥烟笼翠拥,长虹桥古韵悠长……
月河之美,在街。“中基路”“坛弄”“秀水兜街”三街毗邻运河、府城,自古就是春风佳处,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古玩街、花鸟市、民俗馆、金鱼院、财神堂、粽子博物馆……星罗棋布,加之小巷曲折,香樟顾盼,其美在骨,不可名状。
月河之美,在心。晨光里,临河的茶座已经坐满了熟客,一碟瓜子,一杯清茶,三两老友,五湖四海地闲聊。柳荫下,七八位钓叟已然垂纶在手,端然稳坐。小店里,厨娘手中的伞冠大小的蒸锅盖子,掀起氤氲的热气,粽叶的清香从木棂花窗里弥散到老街上。正在街角支起架子写生的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扭回身去,深深地吸了口气。
嘉兴的气度,能不令我陶然!(责编:张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