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复习:初中重点文言文复习
初中重点文言文复习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9.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8.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 经消失了。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3.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7.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14.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16.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5.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为后人传诵最多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7.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10.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2.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4.“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10.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7.弗(不)之怠(怠,懈怠。“之”指“笔录”这件事。)9.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25.(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32.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35.撰长书以为贽。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3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39.(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答: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6.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2.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