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进化论(二)
跟着大虎悠,回家不迷路!大虎刺秦王!
伟大的苏格兰兽医邓禄普同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充气轮胎,之后便放弃了兽医职业,开办了轮胎工厂,用自己的姓氏命名了这家企业——邓禄普。也提到了邓禄普不断完善自己的轮胎产品,成系列成型号的批量制造汽车轮胎。
今天跟随大虎悠的嘴(哦不,是笔也许是键盘)来看看这个苏格兰“前兽医”在扬名立万之后的倒霉事情。当初人到中年发明专利取得认可和投资,开办工厂成为董事长,这压根就是一部屌丝逆袭的创业史啊!可有的人往往在取得巨大成功后就不再拥有闯劲,比如这位“前兽医”。
当初他发明轮胎的时候,本身就是找来了一条胶皮管,往里面充气,然后外侧用结实的帆布包裹住胶皮管子以防炸裂。后来为了增加地面的摩擦力,又在帆布套子外面涂上橡胶。到这里为止,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传统“有内胎”轮胎的总体结构了。
帆布套这个灵魂部件因为在涂上了橡胶之后成为了外胎。而帆布层则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名词——帘布层。众所周知帆布和大多数用来做衣服的布料一样,是棉线互相交织而纺织成布匹的。如下图中所示,我们可以看出,经线与纬线互相接触(交叉点),如果布匹经常揉来揉去,必然会造成交叉点处磨损严重,最终硬生生磨断棉线。
在传统汽车轮胎中,帘布层为了防止松散,也是按照纺织的原理来设计的:一层经线压着一层纬线。互相就那么一层一层交错分布,因此得名“斜交胎”。事实上这种结构给轮胎带来了极高的结实程度,但前提是“帘布线没有被磨损之前”。
因为轮胎在使用中会不断的发生变形,所以斜交胎的经线纬线之间存在巨大的摩擦,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热量。因为斜交胎的结构导致它整个胎侧厚度都非常厚实,因此存在散热性差的缺点。本身就散热不良,工作时还会因为摩擦而生热,所以斜交胎并不适应高速运用。
第二,传统斜交胎因为内胎的存在,一旦扎到钉子之类的异物,只要外胎被刺穿,薄薄的内胎必然也被穿透。正因为内胎很薄无法“咬住”异物,伤口会瞬间扩大,直接引起爆胎事故。因此老式的斜交胎特别怕诸如铁钉之类的东西扎入。
为了解决爆胎的问题,美国工程师最早开动脑筋:如果把斜交胎里面的内胎去掉,直接在斜交胎的内测涂上气密层,那岂不是就不怕钉子了?嗯!很有道理!说干就干于是美国早年还真推出了“无内胎斜交胎”这样的产品。——别的不敢说,起码你不可能从其他网上看到这段。
大虎悠脑袋瓜里硬货充足!只有别人抄大忽悠的份儿,还没大虎悠抄别人一说呢!言归正传,美国佬解决掉了扎钉爆胎的问题,可没能解决掉斜交胎发热的问题。但粗糙的美国佬无所谓,先用着再说,反正有改进是真的。
二战期间,一个法国团队无意中受到地球仪的启发,如果把轮胎的帘布层按照地球子午线的排列方式去编织,那么每一条纤维就都可以充分利用到本身最大的拉力值,这样一来,1条纤维或者1层帘布就可以当作以前的3层来用了!要达到相同的轮胎强度,胎侧可以大大减薄,散热和摩擦生热问题不也就不存在了??
太妙了!这简直是直接把轮胎受力的方向来了个“大透析”,哪个部位受到啥样的力,就在哪个部位做啥样的对应措施。哪里需要帘布就往哪里堆,需要帘布层什么方向排列,就按照需求排列。法国佬无意间发明了一个好东西——子午线轮胎。整个发明的过程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一定是——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至于你怎么想我不知道,反正我觉得法国佬都是吃货!
子午线轮胎被发明出来之后,由于它散热好、省材料、适应高速使用等等优点,在减排节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受到了极高礼遇:免征消费税。在税收的优惠刺激下,子午线胎没几年就开始逐步成为轮胎标准,取代了斜交胎的地位。而这个法国轮胎企业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米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