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时让5岁的宝宝学会1000个字?亲爱的家长,理智些,少交智商税

前两天去听了一节幼儿的快速识字课,老师现场用了不到6分钟,教会了5岁的宝宝15个生字,很多同时听课的家长纷纷叹为观止。

老师也很满意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推出了结论:

6分钟宝宝能够学会15个生字,那么相当于1分钟学会2.5个生字,我们就按照1分钟学会2个生字来算,宝宝学会1000个生字,不过需要500分钟的时间,8个多小时而已!

而普通的孩子,认识1000个生字,大约是在小学的中高期阶段,这样参加过早教训练的孩子,就比同类孩子多赢得了几年的关键时光,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怎能耽误?

呃,当数字明明确确地摆在家长们面前的时候,家长们几乎各个惊呼出声,引发出无数的畅想:

原来宝宝学习汉字这么简单,1000个生字,足够进行适中的阅读,当阅读量越来越大,在以后的大语文时代,岂止是能“横行天下”啊?宝宝已经稳稳立于不败之地了!

我坐在教室的后面,默默地挠了挠头。

且不说这样的换算多么不符合实际情况,仅仅是前面大家群情激昂的场面,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身为家长的那种身不由己的焦虑感和无助感。

早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早教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教会孩子什么?

1、父母才是宝宝早教课程最核心的老师

我见到过刚满百天的宝宝去报早教班,课程安排下来,是婴儿游泳、婴儿韵律操、以及婴儿音乐时刻等等。

其实,倘若父母真的有时间,不妨把这些教给早教机构的学费,变成自己的一份用心,好好地陪伴宝宝做游戏、玩玩具等等。因为父母才是宝宝早教课程最核心的老师啊!

至于有些早教机构提出的培养超常儿童的方案和方法,多是自己招生的一个噱头而已,只是为了增加对家长的吸引力,说白了,就是让你交点智商税。

相关调查表明,在社会群体中,超常和低智儿童的比例非常的小,很多孩子都是“正常智力”的孩子,只不过家长的希望太过于迫切,不愿接受事实罢了。

2、早教中,针对宝宝的适龄性非常重要

在0-6岁的宝宝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宝宝会受到成长的内在生命力驱使,主动的参与或反复操作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力特别强。

当父母抓好这些敏感期,就能够事半功倍的训练宝宝的各项技能。

父母还要非常清楚宝宝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培养重点,比如:

1-2岁,带领宝宝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并锻炼宝宝的身体,促进语言发育。

2-3岁,注重宝宝智商和情商的共同发展,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阅读兴趣。

3-4岁,鼓励宝宝开始探索自然和周围的世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理能力。

4-5岁,培养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艺术表现力。

5-6岁,关注宝宝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增加亲子关系粘合度。

3、知识的灌输不是早教,授之以渔才是重点

在宝宝3岁之前,与知识的启蒙相比,父母更应该关注宝宝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多抽出自己的时间和宝宝交流、沟通、玩耍,在游戏和互动中增加亲子和谐力,同时开发宝宝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我看到过一段关于早教很是中肯的说法:

早教应该以情为先、以养为主、养教结合,重在品格素养和潜能开发,在培养宝宝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乐观的品质等等,而不能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孩子会背多少首诗、会说多少种语言以及认识多少生字、会算多少位数字的加减乘除,都是一种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是他们机械记忆力的强大展现。

所以,在早教中,文化知识的传播并不是主要的部分,除此之外的才是。

另外,父母亲自上手的早教不可太机械化、书本化。

有些父母会情不自禁地以书本的标准来喂养、衡量孩子的成长。其实真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宝宝的成长哪里有什么完全一样的标准?

比如书上说宝宝是七坐八爬,也就是8月龄的宝宝应该会爬了。可是自家宝宝快9月龄还不会啊,怎么办?父母顿时着急得团团转,恨不能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来判断是不是宝宝出了什么问题,却压根儿不思考是不是因为冬天给宝宝穿的太厚了;是不是太溺爱宝宝总是搂着抱着从而运动太少的缘故。

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真的不一样,有的说话早,有的走路早,有的长得快……各有各的特点,不能统一论之。

就像我们看到孩子的身高体重标准,也都会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标准、偏高、偏低……只要是在正常线的范围内,只要没有连续的超出标准值,家长就不必太担心。

总之,父母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心态,用静待花开的理智,和从容不迫的陪伴,等待孩子从无到有的每一次小宇宙的爆发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