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系列谈之六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周朝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长寿的朝代,西周和东周前后延绵八百年国运。
周朝格外的长寿,周公的顶层设计功不可没。
宗法制度、封建制度、井田制度和礼乐制度是周朝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
西周灭商之后,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以下分别为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周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西周全面推行了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实为周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受周天子之封,诸侯、大夫扮演土地领主角色。庶人负责农耕。通过宗法制、封建制和井田制,西周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
另外,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更是周朝国祚绵长的重要原因。礼乐制度是周朝统治的文化基础,在平民以上的阶层都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这种共识无疑有利于加强整个国族对于周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认同。
王国维先生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周朝取代商朝,既是政治上,经济上的更新,也是文化上的革命。与殷商喜欢四处征伐不同,周朝的国家建立和稳定更多的是基于在文化的征服之上,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服人”。在周人看来,德的建设是最根本的建设(“以德为本”),所以王国维先生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殷周制度论》)。
文化的革命和统一,是一个比车轨、度量、风俗等更重要的要素。周朝没有超级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却建立了超级强大的文化力量。国家制度实行和礼乐文化的推行,以及“受天之命”、“保民修德”等观念的提倡,其实是对当时旧文化一场彻底的革命。周文化革命的核心,是将殷商的帝崇拜(人格神、祖先神、多神崇拜)改造为周的天崇拜(只有神格没有人格)。“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周文化以“天”为核心,建立起了一整套理论,用来解释世界的存在,解释执政的合法性,解释人类追求的方向,这比起当时任何原始宗教都更具有逻辑性、合理性,以及可实践性。
正因如此,这种在当时属于不折不扣的西来文化的东西,却奇迹般地让各地的部族方国接受,并迅速形成同化和融合。这比喜欢武力扩张的商朝,以一家政体,在华夏大地上像贪吃蛇一样的吞并,效率高多了。
周文化的战无不胜,并不代表着商文化的不堪一击。在殷商遗民和一部分殷商的拥趸看来,周取代商,并不说明周文化比商文化高明,周的成功实在是有些趁人不备和投机取巧。而殷商文化才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因此,周和商的文化斗争一直都在持续。
为了对抗顽固的殷商文化(卫和宋,是两个由殷商遗民构成的诸侯国,也是坚持自己文化最坚决最彻底的两个国家。,周公将自己的儿子伯禽封于鲁。于是,鲁国便成了周文化的东土前哨,与远在西北的周王室对殷商旧国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衰微,周文化逐渐衰败,鲁国更几乎成了周文物典章的唯一保存者。所谓“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左传》昭二年记韩宣子语)。这也是历史的巧合,为五百年后,孔老夫子的“克己复礼”创造了客观的条件。
孔子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整理并传播西周的文化。而孔子最向往的社会制度也是西周时的社会制度,而这些文化制度的总策划师就是周公,所以孔子崇拜周公,视周公为圣人,并且经常梦见他。而在孔子晚年,他身体不好时哀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从这个角度讲,孔子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无怪乎他周游列国,没有一个诸侯喜欢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出现,表面上是由于周王室势力衰微,官学没落,民间私学兴起造成的,而其实质则在于民智的渐开和人性的解放,周文化塑造的“天”跌下了高高的神坛,而被赋予了全新意义的“天”或“道”所替代。一直暗流涌动的殷商文化,则借尸还魂,通过墨家、道家、阴阳家、五行家等等,走出了地下状态,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当然,这个时候的殷商文化,经过五百年的发展,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模样了。但是它的魂魄还在,它的精神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