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两者名称相近实则区别巨大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其中第三策便是影响最深远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这项建议满足了汉武帝的统治需求,所以从这一时期开始,儒家的社会地位空间高涨,最终登堂入室,取代了在汉初风靡六十余年的道家思想。
上图——孔子
儒家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便是其奠基人。不过董仲舒之儒和孔子之儒虽然同属儒家,名称相似且其中大部分内容也有接近之处(董仲舒在前人基础上做加入了自我见解),然而二者实际上差别巨大,董仲舒之儒已然偏离了圣人的初衷,成为了服务统治者的工具。
一、孔子之儒的内核是什么
毋庸置疑,孔子在儒家中的历史地位之伟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点向来没有异议。儒家的全套思想体系核心都是由他一人提出的,后人只能在他的基础上提高,然而却无法变革:
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
上图——孔子讲学图
孔子生于乱世,他在目睹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后,对其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为了让社会秩序恢复到安宁平和的局面,他才想到以思想教化世人,这便是他创立儒家的初衷,其思想内核就是'仁'和'礼'。
'仁'和'礼'的概念比较笼统,如果将其概况起来,其实便是'克己复礼'。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是周天子的统治衰败的时期,诸侯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势力,彼此间进行了激烈且频繁的战争,虽然这时期的战争多以贵族战争为主,但是最终受害者仍然是社会最底层的平民。
孔子认为,为了教化君王,拯救百姓,首先应当使社会回到周王朝刚建立的状态,彼时,周朝正处于巅峰期,诸侯们各尊王命,在自己的领地进行建设,内部战争尚未出现,百姓的生活称得上是安居乐业。
上图——孔子周游列国
在孔子看来,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其实并不难,只要各个阶级严格遵守本阶级的规章制度,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所有人都会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继而彼此和谐相处下去。
综上所述,克己复礼才是孔子之儒的真正内核,后来的'内圣'、'外王'、'仁政'
都是由此衍生而来。
二、董仲舒之儒的内核是什么
比起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孔子,董仲舒的格局就要狭隘得多,然而其目的性也更强烈。
董仲舒的目的是通过帮助统治者建立绝对统治,继而使得儒家成为帝王的第一选择,最终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其体现方式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五常之道,仁、义、理、智、信也。
三纲并非董仲舒原创,孔子早就提出了类似的道德理念,亚圣孟子又做了补充,形成了'儒家五伦',董仲舒只是做了些许改进罢了。
上图——董仲舒雕像
然而在概念之外,三纲五常的意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中的一种普通理念,或者说是圣人期待达到的社会面貌,强行升华为一种必然的普世价值观念。
在皇权的压迫下,整个汉朝社会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即将成为定论,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百姓对此的接受程度会日益加深,他们会认为无条件地服从帝王是他们天生的使命,最终使得无论面对何种艰难困苦的局面,都不会从统治者身上寻找原因,这样的局面会使统治成本大大降低,牢固度却急速提高。
而作为回报,儒家和儒生的社会地位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不难看出,董仲舒之儒的内核便是令儒家成为统治者管理百姓的优秀工具。
三、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在了解了孔子和董仲舒思想的真正内核后,让我们去看看二者的本质差异在哪里。
首先来看孔子,孔子之儒是为了救世,他发现世界上出现问题了,于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诸侯也不容易,每天都要提心吊胆怕被更强大的诸侯消灭,百姓太苦了,财富被剥削,自身还要充当徭役,孔子看不得这种景象,所以他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只要消灭了问题,世界还是美好而幸福的。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为的是通过让自己的思想普及,去教化所有阶级,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事情其实并非他本愿,然而解决问题才是他第一要务,所以他始终以克己复礼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对得起本心。
上图——汉武帝像
而董仲舒之儒是为帝王站台,他要借由孔子和儒家的大名,去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是百姓所做的事只要是和帝王思想相悖的,那么一切都是百姓的问题。
举个例子,某地发生水患,中央赶来赈灾,那么百姓在家园凋零后也要说皇恩浩荡,感谢皇帝感谢地方官员送来了救援,但是他们却不被允许总结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这种问题只能皇帝发现,或者大臣上奏,百姓说了就算谮越。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听百姓之言的官十有八九是好官清官。
两相对比后,我们会发现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孔子之儒造福的对象是整个天下的黎民苍生,而董仲舒之儒造福的对象是统治阶级。
上图——儒家经典
四、结语
儒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也是指导了华夏民族思想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在千百年来闪烁着智慧之光。而这一切的出现,与孔子的宅厚仁心、伟大情操和高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正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之儒的最大贡献是为后人划定了道德界限,告知了一个有德的君子何有所为而何有不为,而他本人也是用自己的一生的实际行为去验证自己的思想,正是有了榜样作用,才使得儒家经久不衰。
然而孔子没有想到的是,在数百年后,董仲舒会借着儒家思想,去满足统治阶级的个人欲望,这种自私且狭隘的个人行为,损害了儒家的声誉,因此后人切不可一看到'儒学'二字就将各种不同者混为一谈,而是应该具体分析,了解他们的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1】《史记·三十世家·孔子世家》
【2】《论衡·本性篇》
【3】《白虎通·三纲六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