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讲座(四)—藏象学说、心脏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既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察的方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并以脏腑精气的贮藏、运动和代谢来解说脏腑机能。因此,中医学的脏腑,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是在其形态学结构的基础上,赋予了某些特殊机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藏气法时论》)等;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追溯藏象理论的形成之源,可发现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代解剖学是比较粗浅的,对人体复杂深奥的生理病理现象还难以作出明确的解释。因此,古人采用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及“取象类比”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机能。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可升华而形成理论。通过临床疗效来探索和反证脏腑的生理病理,又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总之,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取象类比、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论体系。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性。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各脏之精与气,是有关人体生理活动的两类精微物质,与中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中的精气,在概念上是有严格区别的。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一词,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禀赋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
2.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语出《素问·藏气法时论》,简称“脏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五脏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实际是一身之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
1.五脏藏精
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后天获得的饮食水谷之精相融合而生成的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而为五脏之精。其中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主要成分是先天之精,故在五脏之精中的地位最重要。
2.精化为气
一身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
3.气分阴阳

根据古代哲学气分阴阳的概念,一身之气可分为阴阳二气,其所分化的五脏之气也皆有阴阳之别。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一、心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1)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或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主要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与脉。”清·唐宗海《血证论》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若心火虚衰,可致血液化生障碍。
(2)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
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营气与血并行于脉中,故《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血液能正常运行,发挥其濡养作用,除心气充沛外,还有赖于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血液是供给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营养物质的载体,心血的充盛,使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脉道通利,是指脉管富有弹性并畅通无阻。脉管的舒缩与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有关。心阳与心阴协调共济,则脉管舒缩有度,血流通畅,既不过速而致妄行,又不过缓而致瘀滞。如此血液方能在经脉中流行不止,循环往复,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血液供给的营养。
只有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血液才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呈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征象。若心气不充或阴阳失调,经脉壅塞不通,舒缩失常,不能正常地输送血液,人体得不到血液濡养,常见心悸怔忡或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脉细涩或结代等症。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2.藏神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二)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见上)。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
2.在窍为舌
心在窍为舌,又称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常变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因而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脉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
3.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喜,一般来说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良性反应。
4.在液为汗
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如《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素问·五藏生成》有“五脏化液:心为汗”之说。
5.与夏气相通应
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应,是因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
(0)

相关推荐

  • 中医藏象学说(下)

    我是中医人:李文龙,前面五篇我给大家介绍了中医的一个基础知识.为什么用了这么些章节去讲中医的基础知识呢,因为中医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种疗病的方法,更是一种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哲学思维,所以看中医,看懂中 ...

  • 中医基础讲座——第六节 藏象学说 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 ...

  • JT叔叔中医基础讲座-第四讲-肾藏志通先天域 心主神跨两次元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四讲:肾藏志通先天域 心主神跨两次元 大纲 (1) 肾心 (2)心脏病其实是『心包络病』 从上次的第三讲到这次的第四讲之间,我的连载稿跳过了中间的 ...

  • 中医基础讲座——第四节 脏象学说 肺脏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以 ...

  • 中医基础讲座06脏象学说-肝脏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肝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所以<素问>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

  • jt叔叔的中医基础讲座(最齐全版本)

    蚂蚁文库 1 JT 叔叔的中医基础讲座(最齐全版本) 前言课堂够胆能睡觉 刁客贪多嗜求知 其实,我一直觉得,教中医基础理论,对我本人是非常有裨益的,凡是我在帮人看病,觉 得有想不通的,或是遇到瓶颈的时 ...

  • 佳明讲中医基础第四讲,河图天地阴阳,气机升降的根源

    大家晚上好,上次课和大家讲到河图洛书里面所代表的含义还有阴阳五行,更加的强调了5的中正,就是强调了脾胃系统起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今晚和大家讲洛书数理和八卦的一些关系,492357816代表了一个数字, ...

  • 中医基础讲座17——津液

    2021-08-05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由于津和 ...

  • 中医基础讲座12—脏腑之间的关系1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密切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在 ...

  • 中医基础讲座19—病因(1)

    病因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多种多样,诸如六气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