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师·学校
什么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人。只有学生处于学习的状态,学习才会发生。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谁也不能代替,只有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才会发生。
对于顽固不化的学生,所谓的一切威逼利诱,似乎都不起作用,因为他不在学习状态。在学习这件事上,可以环境缺位,不在学校里进行,甚至不在教室里进行;可以教师缺位,老师在不在没关系,家长在不在也没关系。但是,唯独不能缺位的是学生,缺失了学生,学生不在场,学生不在状态,学习就无法发生。
我们的教育常常目中无人。学校建得公园一般,教室布置得宫殿一样,普通中小学教师包装得像学者一样,却唯独忘记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学校不把学生当作主人,教师不把学生当作主人,学生也没有把自己当作主人!在这样的教育场景里,看似热闹非凡,却没有生动活泼的学习气象,当然更没有真实的、高效的学习质量,这里的教育是虚假的教育,是造势的教育。
我想起了这样一则场景:颁奖会上,锣鼓喧天,红毯铺地,鲜花捕面,嘉宾云集,好不热闹!会议开始了,领导讲话,嘉宾讲话,阵势强大。到了最后,该轮到授奖了,却发现主角没在!受邀的获奖者缺席了。没有主角的颁奖会还有何意义?这就像我们的教育,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一切摆设都是一种虚假的乱相,无非是热热闹闹的一场戏!
所以,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里的“人”,首先是学生,最终的目的也是学生。其余的场景和人员只能算是铺设和配角,他们只能起铺垫和引领的作用。只有主角“学生”在场时,才能看到他们的魔力!
如果站在学生的定义上看,什么是教师呢?
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
教师的眼中必须有学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的使命!
从这个定义上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我们说,教师需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这个“渊博”需要多宽,多广?是不是无限制的扩展,越渊博越好?我想,应该不是这样的。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其主要目的只是为了给学生以帮助,在关键时候予以指导,而不是把自己的知识“注入”给学生。如果那样,教材,图书馆完全可以替代教师的角色,他们才有着更为渊博的知识,教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其实,教师的知识只能是一种引领,一种示范,走在学生前头,引导着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渐渐走入一种探究的意境。真实的学习,还要靠学生的参与,学生的自主。
西方把教育定义为发现。他们认为,人的潜意识里面本身就有知识和能力,教育只是引出而已。按他们的理解,知识是不可教的,只要把学生头脑里的东西唤醒即可。按他们的理解,教师的存在,只是一种观察,一种陪伴,等待合适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手段,把学生唤醒而已。
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成长。如何帮助?不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图书馆、博物馆,而是给学生搭建一个通向图书馆、博物馆的路。并且,引导学生走上这条路。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活泼的学习,才是学生主动的学习,学习才能够得以真实地发生。如何给眼前的学生搭座桥,铺条路,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是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教学容易获得,而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如果站在学生的定义上看,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呢?
学校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场所。好的学校应该让学生身心舒展,呼吸自由,想象丰富,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他们在这所积极的校园里,能够不断地向着更高的人生理想不断追求,渐渐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样的好学校是什么样子呢?
学校里有优美的环境,有着优雅的空间,这里师生平等,学生都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不但身体安全,而且心理也安全,能够自由地交流,安心地学习;这里有丰富的图书,可以与古今中外大师对话,有广阔的实践空间,能够动手实践,深入探究。学校当然有一群优秀的老师,师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交流,有着蓬勃、富有朝气的师生生活。
好的学校能够让学生喜欢,因为在那里可以滋润他们的生命,让他们不断改变,不断成长。
好的学校也一定是学生留恋的地方,因为那里见正了他们的精神蜕变,在那里,不但留下了他们的生命印记,更是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走向远方。这种能力,将让他们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