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为什么要学海底捞?
缘起:《海底捞你学不会》
四年前,买这本书,只因为吃了一次海底捞。
那是海底捞最红火的年代,成为一种社会级现象,衍生出各种故事,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似乎就是“互联网思维”:产品、客户体验、参与感、超预期、口碑……
四年间,这本书我看了五六遍,联想到我们所做的养老事业,所面对的广大护理员群体,所服务的这些老人和家属,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总是感慨万千。
所有试图去总结海底捞成功经验的设想都以失败告终,我突然发现:海底捞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开始思考,思考什么才是做好服务的根源。
感悟1:服务好坏只是结果,结果的背后又是什么?
海底捞创始人&总裁 张勇:
说服务是海底捞的企业战略,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但我认为不是。海底捞之所以强大、所向披靡,核心竞争力是他自己独创的、能够激发员工创意、热情、积极性的一套海底捞人力资源体系。
养老视角:
我们在谈做好养老服务的时候,是否真正意识到服务的成败取决于什么?是培训?是管理系统?亦或是服务理念?我想更多是取决于这些护理员内心是否真正想服务好老人,是否用心,是否尽责,这就是我们做好服务的原点。
感悟2:高流失率背后的真实困境
万科王石:
万科集团有个物业事业部,物业服务员工的离职率高达50%,原因不外乎两方面:工作缺乏成就感,看不到职业发展方向;物质回报不尽如人意,看不到未来富足的道路。
养老视角:
可能,我们所有的努力将围绕:如何让护理员有成就感(比如信任和授权),以及如何给她们创造相比同行更高的物质回报(比如树立人物典型)。
感悟3:选人,量才适用,关注人性
文中摘录:
问:什么是符合海底捞标准的人?
答:标准很多,但原则很简单,就是不怕吃苦的好人。
养老视角:
相比餐饮业,养老似乎选人的范围更窄,但我们过于关注高大上的人才,其实人与岗位更需要匹配,做基础性的养老服务,不怕吃苦的好人,是否值得我们深思?
感悟4:服务三问
文中摘录:
问:什么是好的服务?
答:就是让客户满意。
问:什么是更好的服务?
答:就是让客户感动。
问:怎么才能让客户感动?
答:就是要超出客户的期望,让客户感动意外……
养老视角:
服务好坏,更多要站在客户角度去评判,而不是一味的做加法,有时候,做减法才能体现对客户需求的深层次认知,当我们既当裁判,又当球员时,往往迷失了方向。
感悟5:说员工听得懂,走心的话
文中摘录:
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
为什么要一桌一桌抓客人?因为尽管每桌客人都是来吃火锅的,但有的是情侣约会,有的是家庭聚会,有的是商业宴请……
客人不同,需求就不同,感动客人的方法就完全不一样。
养老视角:
每位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内在原因都不尽相同,对服务、居住、饮食、情感寄托的需求也都因人而异,好的服务一定是通过最平实的语言,去激发一线员工的创造力。
感悟6:培训? Or 培养人心?
文中摘录:
火锅是低技术含量的行业,因此,要想让员工干好这份低技能的工作,关键点不应该放在如何培训员工怎么做这份工作上,而是要放在如何让员工愿意干这份工作的环境上。只要员工愿意干,用心干,你就赢了!
养老视角:
深夜,扪心自问:养老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吗?如果我们不再浮躁,勇于去理解、接受、并承认这一点,或许才是我们做好养老的基础,太多养老企业在培训上花时间、花人力、花物力,得到了什么?最好的服务是心换心,心在,人就在。
感悟7:给老人一个家?更要给员工一个家!
文中摘录:
张勇说:“我觉得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就对你好;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身上”。
养老视角:
养老从业人员上到院长,下到一线服务,大多是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更需要互相的关爱,建立家的氛围,中国人没有信仰,家反而最能触动中国人的神经,如果把员工当家人,或许就不忍心让他们住地下室、吃很差的员工餐……
感悟8:倾听海底捞一位保洁大姐的话
文中摘录:
“上次汶川地震,有人捐给店里5000元钱。店里再三考虑,决定把钱捐给受灾家庭最困难、工作最优秀的员工,最后选定了我。当前送到我手里时,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现在快50岁了,我总在想怎么报答海底捞。在我有生之年,我要每天拼命端锅、扫地、拖地…… 只要我能干动的我都干,我没有半点怨言,因为这是我的第二个家。”
养老视角:
每读到这位保洁大姐的话,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想起这几年认识的这些一线大姐:朴实、任劳任怨 ……
当护士和老服毕业生相继离开,他们却长时间的留了下来,和老人在一起,真正为机构创造了价值,留住了客户,而我们往往忽视的却是他们。
感悟9:信任是最好的尊敬
文中摘录:
信任你的操守,就不会把你当贼防;信任你的能力,就会把重要的事情委托给你,这才是对人的尊敬!人被信任了,就有了责任感;于是,士为知己者死,才能把公司的事当成家里的事。
养老视角:
养老的最高境界,不是做好养老服务,而是让每一位老人、每一位员工都把机构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我想起曾经运营过程中的一些争吵,到最后,我总会问一句:如果这个机构是你自己家的,你还会这么做吗?
感悟10:对人性的假设,决定了我们的管理方式
文中摘录:
好的管理一定是激励为主,监控为辅。
坏的管理一定是监控为主,激励为辅。
养老视角:
越是一线员工,内心越相对卑微,越需要信任与激励,当老人说员工偷了他的东西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相信,或许是基于我们对人性的判断。
感悟11:公平到底有多重要
文中摘录:
追求公平从来就是穷人的DNA,因为穷人认为世界对他们不公平。海底捞员工的主体是农民工,自然是最渴望公平的群体。海底捞追求公平的企业文化准确地打中了他们这一精神诉求。
公平感是所有企业最难解决的问题。一个企业如果不以工作好坏为唯一标准提拔和奖励员工,就必然会设定一些其他标准,比如学历、资历、背景等,于是,一碗水就很难端平了。
养老视角:
看过太多人离职的真实原因,都是感受到了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可能是真实存在,亦可能是自我揣测,但无论如何,我始终相信:公平是土壤。
感悟12:人——院长
文中摘录:
组织行为学有一句话:人与组织的关系,其实就是与人的关系。人离开一个组织是因为要离开某些人,人加入一个组织也是一位某些人。
养老视角:
养老的真正资产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如何让一个人与一个组织长久共生,或许这个组织的“大家长”—院长,就格外重要,尤其是在中国文化的体系中。
感悟13:所谓核心,都是外人看不到的地方
文中摘录:
海底捞不按资历和学历,只按能力的晋升制度是海底捞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核心。一个没有服务员经历的管理者,再换位思考也是近台看戏。
养老视角:
理解人性,尊重人性,顺应人性,或许才是我们管理的出发点和终点,适老化、医疗、康复、标准化只是很浅层面的竞争力。
海底捞模式能不能复制到养老服务?我想是不能的,因为管理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但我坚信,海底捞的经历和服务,以及对人的理解,足以促发我们去思考,这种促发是颠覆性的,深刻打击的,或许能走出一条不同之路的。
对海底捞的感触主要基于三点:
1)海底捞和养老都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2)海底捞和养老一线从业人员背景相当,养老更复杂。
3)海底捞走出了一条看似不标准,却已复制了16年的模式。